毕业以后……

今期《院讯》访问了老、中、青三位校友,与读者分享他们事奉生命里的种种经历和体会。他们毕业后的故事,让我们感受到尽管物换星移,岁月流转,主恩却依然不变──主的恩典在祂仆人的软弱上显得完全,祂的预备总是恰到好处。

相关文章

不再平淡

访刘福全牧师刘福全校友于一九五三年获取圣经科文凭,是本院第二届毕业生。已届七十六高龄的刘牧师,今天仍经常以洪亮的声音在讲坛上证道,仍以自由传道者的身分在十多家教会往来服侍。毕业时才廿三岁的他,从二十世纪有点古旧得褪色的五十年代,一步一步地走进廿一世纪资讯科技爆炸的年代──那一步一步走下来的,是一条五十多年披戴着主恩的事奉路。 ...

熟悉的群体

访叶敬德牧师在本院担任义务实习督导、刚在上月回校主讲专题讲座的叶敬德校友,已踏上事奉路途二十多年。一九八四年,在快要完成「浸神」的道学硕士课程时,他已开始在香港浸会学院的校牧处担任基督徒学生活动联络主任的工作。三年后他申请休假,前赴美国修读神学硕士。毕业后一年,他接续往英国进修。没想到在那里取得博士学位后,他还是返回这所院校任教,更没想到经过十多年无风无浪的教学生涯,去年神竟引领他重返原初的校牧处──这一趟,他却是当上校牧,这一趟,他面对不曾遇上的挑战……...

与圣经的人物和时代认同的难题

梅智理(Jerry E. Moye) 旧约及灵修学教授作为传道人,也作为教授圣经和神学的老师,我们面对一个必然遇上的难题,也是一个很好的难题,就是我们必须来回于理论性的学术研究和知识的实际应用之间。这两方面是相辅相成的。笔者作为圣经教师、顾问牧师兼传道人,曾尝试把圣经研究与释经的问题和灵修学贯串起来,从中得到不少帮助。我们一方面注重正确的释经法,防止滥用信仰群体这件基本工具,另一方面也注重一种健全而充实的灵修学,好让我们对神更加敬畏,为人正直不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