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五十五期编者的话

编者的话

邓绍光

自从新冠肺炎疫情肆虐,整个世界就迅速进入网上生活。人们在网上购物、娱乐、工作、上课,甚至参与教会聚会,于是出现了「虚拟教会」、「虚拟崇拜」等现象,其中极具争议的是「虚拟主餐/ 圣餐」,这是可以料想的。今期《山道期刊》以「虚拟礼仪」为主题,邀请了不同宗派的学者参与讨论,包括信义宗、圣公会、浸信会、五旬宗等,希望可以为这课题作出一些基本的梳理,供日后进一步探讨。主题文章共五篇,有〈线上聚会中的教会礼仪:教会论与圣礼神学观点重访〉、〈传统vs. 现代——礼拜更新的挑战〉、〈探索「虚拟圣礼」概念:圣公会对虚拟圣礼的讨论〉、〈网上恪守主餐的可行性──一个浸信会的神学思路〉、〈徘徊在虚实之间:五旬宗对「虚拟礼仪」的回应〉。以下逐一介绍。

叶沛森的〈线上聚会中的教会礼仪〉不囿于一隅,追寻新教不同宗派──甚至罗马公教──对网上聚会的看法及做法。作者指出,虽然过去电台和电视的布道、聚会并没有引起激烈的争议,但是礼仪涉及信仰的本质,不得不对网上礼仪倍加谨慎。事实上,网上礼仪涉及好几个层面,包括:在礼仪中的参与、教牧施行的必要性、线上礼仪的有效性、线上礼仪是否等于现场实体的礼仪等等;这连串课题须要厘清。叶沛森的勾画揭示了我们讨论网上礼仪时不能忽略的面向。罗永光则以〈传统vs. 现代〉为题,指出礼仪更新并非新事,反之乃是基督教会时常要面对的挑战。不过,今日教会面对的,乃是前所未有的世界:「虚拟世界」。那么,教会崇拜──特别是礼仪──可以是虚拟的吗?罗永光除了分析及整合当前各方的论据,还特别指出马丁路德的崇拜改革,是一个很重要的参考点,并因而不同意把崇拜去物质化,变成极端的「虚拟」崇拜。

李富豪在〈探索「虚拟圣礼」概念〉一文指出圣公会从「施恩器具」的观点来理解圣礼,特别是圣餐和洗礼。洗礼中的水和圣餐中的饼及酒,虽然是外在记号,但在牧师祝谢之后,参加者领受的就分别是赦罪之恩和基督的身体及宝血了。 《公祷书》要求牧师施行圣餐时以其肉身之手封饼及酒作出「拿起」、「祝谢」、「擘开」、「递给」的动作,但「虚拟圣礼」是否能够跟《公祷书》一致呢?刘振鹏则站在浸信会立场上讨论问题。 〈网上恪守主餐的可行性〉从记念耶稣这一践行出发,论证在神学上是容许网上恪守主餐。他讨论了可以怎样从圣经及神学思考网上崇拜,并且分析浸信会对主餐的神学立场,以及浸信会群体在网上恪守主餐的可行性。最后李天钧的〈徘徊在虚实之间〉,从五旬宗的角度回应「虚拟礼仪」的问题。这篇文章首先介绍五旬宗怎样理解「虚拟礼仪」中的「虚拟圣餐」,然后探讨当代五旬宗对圣礼及礼仪的看法,当中尤其强调圣灵的工作。最后,五旬宗对「虚拟礼仪」的看法可以引申发展,有助建立其数码神学。

本期又收录了一篇讨论文章,从圣经和两约之间的文献探索弥赛亚的真正意思,还有四篇书评,涉及圣经和神学的范畴。读者可依目录按图索骥,扩阔自身对信仰的了解。

评论被关闭,但引用和禁用Pingbacks是开放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