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等候上帝.等候别人.等候自己

李展能

道学硕士

古人云:「一日不见,如三岁兮。」相思的诗人感到一日如三年,现在的我反倒觉得三年如一日。不知不觉,入读「浸神」已过了三个年头,转眼便要毕业。经过三年的全时间学习,我仍要问自己:我是谁?凭什么事奉如此伟大的创造主?

学习关怀

我作蒙召见证时曾提及,上帝使我看见别人的需要,感动我去关心他人,这是我考虑全时间读神学的原因之一。记得一年级刚开学,有同学问我,进入神学院最想学习什么。当时我回答,最需要学习群体生活,学习如何关心人及被人关心,使自己成为别人的同行者。三年过去,我体会要成为同行者,不单要学习如何关怀,更加要学习等候――等候上帝,等候别人,也等候自己。

这几年,不论在学院或教会,我都有很多机会学习聆听和关顾别人,也学会很多技巧,于是以为自己开始懂得如何关心别人。然而,有一次上课练习关顾技巧,我以为自己的对答还算可以,可是被我关顾的同学其后却回应说,感到压迫和被否定。对我而言,这是一个提醒:原来我对别人的「关怀」,可能只是将自己的想法套在对方身上,打着「为你好」的名义,实则是想将对方纳入自己掌控之中,而非靠着圣灵与对方同行,等候上帝在对方身上工作

学习等候

从不同的课堂,我认识到上帝原来是一位忍耐的上帝。祂不是强迫受造世界成长,而是心怀忍耐,让受造物按其自身步伐,在时间中逐步成为上帝创造之所是。教会也并非一个操控性的群体,而是一群弟兄姊妹,在圣灵加力下按着各自的步伐彼此同行,一同学习在上帝的管治中生活。然而,与人同行时,我未能活出这种「等候上帝,等候别人」的生命,却自以为可以「帮助」别人。现在回想起来,其实上帝一开始就教导我要学习等候,要明白人不能操控万事。从向神学院递交入学申请,考入学试,到完成各项行政程序,最终从澳门来到香港就读,每一步都出现了我不能掌控的延误状况。正是这些不似预期的状况,让我明白自己原来不是想像中那么信靠上帝并等候祂,而是追求「一切掌握在自己手里」的安全感。或许头脑上我们都知道要放手,交给神,但在这个追求控制一切的现代社会,如何做一个「无用」之人原来也需要学习。

  除了要等候上帝和别人,我还明白了要等候自己。记得一年级参加灵建小组,其中一次是要思想自己生命的黑暗面,而这几年的学习过程中,我对自己的黑暗面也有了更深的体会。感恩在黑暗当中,上帝借着祂的话语,并借着不同的弟兄姊妹与我同行,让我知道祂在等候我成长,叫我在这些经历中明白并拥抱自己的软弱。我不需要强迫自己成为一个「符合标准」的传道者,而是要做一个学习倚靠圣灵帮助的「无能者」。

生命的善工

最后,感谢上帝让我进入这所学院,遇见不同教会的弟兄姊妹,甚至让我认识附近餐厅的邻舍。香港这个地方,对我而言,是介乎本地与异地之间,而这些人却让我有家的感觉。他们关心我在香港生活是否足够,我在教会还遇到一位同乡,非常照顾我,让我更加切身又真实地体会上帝的恩典是如此丰富充足。愿我也可以成为这恩典的流通管子。

  我是谁?不过是「无用」的工人,却与众弟兄姊妹同是蒙上帝所爱的儿女,一同等待上帝成全祂在我们生命里所动的善工。

相关文章

, ,

重拾初心

黄坤华道学硕士一年级Kuan-wa Wong (M.Div. 1) 寻着生命的意义我出生于信奉传统信仰的家庭,自小家人就把我「上契」给土地公。父母对我非常严厉,小学时期的我又脾气暴躁,又自卑,做了很多负面的事,如离家出走、吸烟、饮酒、说脏话、自残、欺凌同学等:在老师眼中,我是个问题儿童。小五、小六的时候,我常常问自己:「我活着有什么意义?」即使将来多么成功,甚至成为全球首富,死后却什么都带不走。我什至想,自己无法选择怎么来到这个世界,但却可以选择何时离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