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长的话

曹伟彤院长
神学教育的乐章
神学教育如同一部结构严谨却又充满创意的交响乐,每个声部都在诉说神学智慧与生命实践交融的故事。 2009年,当我接任香港浸信会神学院院长一职,便立定心志按神的心意谱写这部跨越时空的属灵乐章。我们追求的神学智慧(theologia),绝非静态的知识堆砌,而是那能够在复杂处境辨明「耶稣心肠」(腓一8)的生命艺术。这种智慧如同交响乐中流动的旋律,在不同的生命乐章中奏响属天的和声。
在教学实践中,「浸神」坚持一套我们所领受的教育理念:神学教育应当是师生共同「在神以下」(under God)的终身学习。这种学习要求我们保持三种基本态度,可比作身体的不同部位:首先是谦卑受教的耳,时刻准备聆听神的声音;其次是敏锐辨识的眼,能够看透世俗价值观的虚妄;最重要的是实践真理的手,愿意积极回应当代社会的迫切议题。身为神学教育者,我们特别关注贫穷问题、生态危机、青少年与长者的需要,以及当下的社会、经济和政治伦理的挑战。这些关注不是出于社会责任的考量,而是源自一个深刻的信念:真正的神学智慧必然导向具体的生命实践,必然在社会现实彰显基督的爱。
第一乐章:神学沙龙的思想对话
神学教育的殿堂里,「神学沙龙」犹如一段充满张力的奏鸣曲,展现思想碰撞的火花。2019年秋季,当时香港社会与教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我们以「对谈潘霍华」为主题,开启了这段思想对话的旅程。之后,「浸神」陆陆续续在校内、校外、(后来因疫情缘故而转为在)线上,举行了一连串的「神学沙龙」。除了「对谈潘霍华」之外,还有「谈以弗所书」、「香港当下现况之宣讲、教导和牧养」、「乱世中再思浸信会的信仰根源」、「乱世中再思政教分离」、「今日在香港宣讲:再思杨牧谷与朗基(Thomas Long)」、「神学有什么用?」、「再思教会论:从以弗所书反思教会的使命功能」等等。
这些「神学沙龙」采用创新的对话形式,由我向主讲老师提出一系列随心却又用心而发的即兴问题,引导在场参与者深入思考。这种对话模式彻底打破了传统神学教育的单向传递框架,创造了一个开放而活泼的思想互动空间。
随后的岁月,无论是在校内、校外,还是疫情期间在网络平台上举行的「神学沙龙」,都持续为教会提供宝贵的神学反思资源。每一场「神学沙龙」都像一块精心打磨的稜鏡,从不同角度折射出信仰真理的光谱。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疫情期间「神学沙龙」转为线上举办时,我们发现这个形式反而打破了地域限制,吸引来自北美、欧洲、东南亚等地的参与者,让香港的神学思考与全球教会产生更广泛的共鸣。
第二乐章:微讲座和院长教室的深度共融
如果说「神学沙龙」是叫人鼓舞的乐章,那么「微讲座」就是细腻动人的室内乐,在亲密互动中展现信仰的深度。 2023年,随着疫情缓解和新教研大楼的启用,我们在新大楼的三楼会议厅开启了这种小而深的聚会模式。 「微讲座」之所以是「微」,不仅是指其规模(每次仅限十至二十人参与),更是指它追求一种微观、深入的生命交流。微讲座的魅力正在于此:没有权威的讲台,只有平等的对话;没有标准答案,只有生命的真诚分享。
在这十数年孕育「浸神」实践神学的道路上,我不仅是策动者,近几年也当了前线参与者,经常亲身分享,与他人一起交流,不再只做支援的工作。自2020年6月,我开始了迷你的「院长教室」,以研讨会形式先后与逾几百位牧者及教会领袖,交流学问和事奉经验,以应对当下香港教会的景况。及至2024年初,我构思了「院长书房」这个空间,以指导性阅读(guided reading)的研讨形式,引领同学一起仔细研读侯活士(Stanley Hauerwas)撰写的《和平的国度:基督教伦理学献议》(Peaceable Kingdom:A Primer in Christian Ethics),一同重新思想神的和平国度。执笔之际,我正预备于今年8月开办第二期「院长书房」,届时将与同学逐页思考评析田立克(Paul Tillich)撰写的《生之勇气》(The Courage to Be),引导同学从中学习和反思。
过去十六年间,「浸神」逐步建立起具有「神学智慧」的实践神学,为我们所接触的教牧长执和弟兄姊妹带来祝福和造就。近年来,我越发相信实践神学尤其适切且能彻底地帮助教会面对当下的特殊时空。我盼望将实践神学推广开来,与其他神学教育工作者分享这种以实践开始、也以实践结束的「做神学」进路。
第三乐章:生死教育的转化
生死教育在我们的实践神学中,不是一门冰冷的学科,而是一首温暖的生命诗篇,吟唱着终极关怀的深刻内涵。当香港社会承受疫情冲击、人口老化加剧等挑战,越来越多人被迫直面生命的无常和死亡的现实。为回应这一时代需要,自2023年起,「浸神」信徒神学教育部连续三年与不同的浸信教会合作,举办基督教生死教育座谈会,反应踊跃,每次聚会均座无虚席。
「浸神」自从推动基督教生死教育以来,获得不少正面回应。 2024年10月24日,本院荣获「照顾者易达平台」选为五大「我最喜爱的爱心商户或团体」之一,显示我们的相关课程获得公众肯定。这是「浸神」推动实践神学的一个重要标记。
第四乐章:歌唱神学的灵性塑造
犹记得我在2009年4月号《院讯》「院长的话」提出我对圣乐教育的期望。我期待「浸神」不仅是一所有见识的神学院、一所祷告的神学院,也是一所歌唱的神学院(singing seminary)。那是一所在顺境歌唱、在黑暗中也歌唱的神学院。
歌唱作为灵性实践,本质上超越了理性认知和语言表达的局限,使我们得以全人地感受并咏唱神的实在与作为、创造与救赎的奥秘。当语言在伟大的神面前显得苍白无力,诗歌与音乐便成为更适切的载体,不仅能传达理性分析所不能及的属灵维度,更能将头脑认知转化为深刻的情感体验。这种歌唱实践不仅是一种信仰表达,更是一种灵性塑造──其独特的感染力远超单纯的言语,能唤起信徒的灵性记忆并产生群体共鸣。在旋律与和声中,我们得以将神学活化为生命叙事,使信仰告白成为祈祷,最终在咏唱中深切经历神的同在,实现灵性的完全。
在「浸神」的事奉中,我渐渐明白歌唱的灵性实践的重要性。我深切体会人歌唱的能耐和深度,代表属灵生命的深度。当传道者经历主爱,能够尊主为大,无论在喜乐抑或苦痛的时候,都能在心灵里歌唱,并且是用身体去歌唱,用声带去歌唱,用感情去歌唱,用理性去歌唱,用感受去歌唱,这是灵性的实践。这种生命的实践是一种见证的生命,见证人与神亲密的关系。这种对神的爱的经历,能够感染其他人去歌唱,去经历神的爱,经历神的信实,经历与神相交的亲密。这亦是一种实践的智慧,因为在歌唱的经历中,歌唱者更加明白耶稣基督的心肠,能以祂的心为心,更加明白祂的感情、态度、思想和做事方式。因此,我期盼神学生能够歌唱,能够具有这样的生命;祈求神让我们的神学院成为一所歌唱的神学院,在歌唱中见证并经历神的爱。
循着上述的思考,我想起明年便是「浸神」七十五周年院庆,第一时间想到的,不是筹办学术讲座、聚餐、展览、开放日等活动,而是一个汇聚众浸信教会诗班、以歌唱为祭的感恩崇拜。我期待重演六十周年的「钻禧音乐颂赞会」,当时诗班员有二百八十人,来自不同教会和单位。我们一同向神献呈美好的祭。
这美好的圣乐敬拜盛会,至今差不多相隔十五年了,神确实一直引导着「浸神」走每一步。我们深知每一步都是主的恩典,日间云柱、夜间火柱从未离开过我们。诚然,我们还有其他方式可以表达对神的感恩,但以歌唱的方式来表达,却是必不可少的。因此,我们正在筹备「七十五周年院庆感恩崇拜暨音乐颂赞会」。因为神的伟大与奥秘,是语言不足以表述的,必须深入地感受。惟有歌唱,才能全面地感受和表达这一切。在颂赞中,在歌唱的经历中,深愿我们更明白耶稣基督的心肠,能以祂的心为心。是故,歌唱亦是我们的实践智慧,让我们体验灵里的喜乐,深刻地经历神。
终章:实践神学的永恒旋律
站在七十五周年的历史节点回望,我们仿佛看见未来的实践神学应当像一部完整的交响乐:「神学沙龙」展现思想的深度,「微讲座」和「院长书房」体现生命的交流,「生死教育」表达终极的关怀,「歌唱的神学」呈现灵性的整全。
这幅图景里,每个元素都相互关联,彼此丰富。参与者从任何一个环节进入,都可以发现与其他部分的内在联系。这正是实践神学的独特魅力──它不是单一轨道的列车,而是四通八达的生命网络。在这网络里,我们培育的不只是知识渊博的神学家,也不只是能言善道的牧者,更是能在多元处境活出信仰的仆人领袖和门徒。他们能够将神学智慧转化为生命的实践,在各自的岗位上谱写荣耀神的动人乐章。这乐章将穿越时代的变迁,见证那永不改变的真理,直到主来。
2025年7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