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神学教育的想像

培育「等候室」里的青年牧者

老师们赞同青年人是社会和教会的重要资产,是学院必须面对的一个重要群体。曹院长和林牧师都期望学院未来能够继续举辧针对青年人的营会,每年都举行,甚或邀请他们参与「焦点小组」,进行具意义的信仰对话,延续这个事工。

同时,老师们也明白限于资源及定位,神学院未必能够长期置身于等候室与青少年分享故事,作直接的生命交流,所以长远来说,要致力培养守候在「等候室」的青年牧者。每一代的青少年文化也在快速更替,要明白了解青少年,需要长时间与他们相处,因此培育一众青年牧者去作前线的青少年工作,更为实际可行。

吴教授认为每个青少年团契群体都有其独特的语言和文化背景,神学院和他们沟通需要一个「转接器」(adapter),也就是一众的青年牧者,才能将从神学院所领受的教导和神学转化成青少年的语言,有效地传递到群羊当中。这才是长远最可行的青年神学教育方式。黄教授表示认同,与其直接接触及教育青少年,不如帮助青年牧者牧养,这才是我们更大的使命;借着生命影响生命,将学院持守的神学和教导灌输给年轻一代。

与青年牧者同行

曹院长也指出,大手布道、直接接触青少年等形式未必符合神学院的定位和角色,神学院的使命是神学教育。学院会因应社会和教会的情况,继续持守「细水长流、深耕细作」的教育方针,并借着与校友紧密连系,与他们同行,建立他们的生命去牧养群羊,从而协助教会的事工发展。曹院长近年开展「结网行动」及「院长教室」,目的之一就是要联结牧者校友,与他们同行;其中不少也是青年牧者。曹院长表示学院接触的校友群体由起初二十多个核心成员渐渐扩展至八十个,未来还要继续发展;这让学院可以收纳更多意见,并结集更多资源作神学教育工作,以及安排相关的培育。

黄教授则建议学院可以加强青少年牧养方面的教育工作,例如提供青少年事工相关的短期课程和训练,邀请具相关专业知识和经验的人士来任教,更切实地协助牧者解决实际的牧养问题;又或考虑将相关课程纳入选修科目。

创建青年牧者交流平台

老师们建议,除了给予青年牧者指导,与他们同行,神学院的角色也可以是牵头者,结集一群从事青少年工作的传道牧者,主动创造一个平台给他们互动交流;并且借交流了解他们的需要,察看有何资源可以支援他们。

林牧师表示过往校友对「焦点小组」的反馈良好,认为小组里有人带领他们去倾谈自己的服侍,并且可以在其中与其他传道人交流,了解其他教会的经验和做法,作为自己事工的参考。林牧师相信这类支援形式,长远有助校友的牧养和服侍。因此,老师们建议,学院可继续开设「焦点小组」,与校友交流分享,协助他们牧养青少年,与他们同行。

展望:扩展「等候室」

另一方面,曹院长强调「等候室」实为一个多代人讲述故事的空间,并非只用在青少年事工上;「等候室」包含不同年龄层的人,年轻人或成年人都可在其中分享自己的生命故事。 「浸神」作为推行「等候室」式教育的神学院,要作的是神学教育,而不独是青少年事工。青少年神学教育只是实践神学的一环,长远更值得期待的是扩展这个「等候室」,支援那些服侍不同群体的校友,开展更广阔自由的交流空间,让他们更好地牧养不同世代的信徒。

黄教授提出学院可以举办为校友而设的营会或聚会,聚集一群校友进行交流。曹院长对此提议表示欣喜,期望可以邀请老师在自己专业的范畴上与校友分享,给予指导。

吴教授也深表同意,认为除了为牧养青少年的校友举办活动,也可为服侍其他群体(如家庭、夫妇、长者)的校友举办营会和小型会议。聚会可以针对校友的需要,由老师带领讨论,提供理论基础,并且邀请校友分享具体的成功经验。各人都有自己的独特经历及洞见,参加者可从中吸收不同人的经验,集思广益,融合智慧活用于自己牧养的群体和处境。曹院长亦认为分享成功经验能替校友缔造成功经历,有助他们成长。

面对幻变的世代,老师们都表示「浸神」定意与教会和校友并肩同行,支援并指导牧者从事不同群体的牧养及神学教育工作,并且竭力栽培在「等候室」里的传道牧者,成为面向世界、爱顾他者、有思考(thoughtful)又做实事的信徒领袖;「浸神」要一代接一代,作培训神国忠仆的坚实基地,作不同时代牧者的强力后盾。

相关文章

青年神学教育营

看见需要与时机曹伟彤院长表示,这几年来学院都在谈论实践神学,而青少年事工是实践神学的重要一环。几年前他开...

等候室

再思青少年牧养曹院长在上一期《院讯》「院长的话」多次提及路恩哲的青少年牧养思想,认为值得参考,可以放诸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