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讯2015年4月号 得着 雷健生(2010年毕业)铜锣湾浸信会署理主任牧师 我是在另一宗派的神学院修毕道学硕士课程的。牧会三年后,我再到「浸神」修读神学硕士课程,并于2010年毕业。正式报读之前,已向师兄打听授课模式有何独特之处,得知是以小班教学的模式进行指导阅读学习(guided reading),并且不会与其他课程的同学一起上课,听后觉得很有吸引力。 我是主修神学科的。记得第一科是修读「神学人类学」,由邓绍光博士教授。那时我连这科目是关于什么还未弄清楚,便要开始阅读一本非常艰深的神学人类学专书。这着实非常痛苦,因一页书常看多遍也看不懂,而每周须阅读一章,并要轮流在堂上分享每章的内容重点。因是小班教学,全班只有几个同学,所以每人有很多发言机会,也要与同学和老师讨论书本内容。故此每堂都不能「空枪上阵」,要有充足准备,否则必定哑口无言,或「讲多错多」。 这是一个极为宝贵的学习过程。一方面可以强迫自己更上一层楼,仔细阅读一些艰深的学术文章,在神学问题上寻根究底。另一方面也可以训练自己的哲理思维,表达时要言之有物。作为传道人,我体会到这种学习对讲道和教导的服侍都大有裨益。 wordpress_publish 7 月24, 2024 评论已禁用
院讯2015年4月号 一个「老兵」看学院近年的发展 梅智理(Jerry Moye) 旧约及灵修学荣休教授时光下的转变1973年,我开始任教于香港浸信会神学院。当时,在老师团队之中,还未有已取得博士学位的华人教授。现在却不同了,我们拥有一队数目可观、学养深厚的华人教授,他们分别于英美一些享负盛名的学府取得博士学位。我在学院任教的前十年,班上的学生并不多。记得有一年,基础神学课程只有两名毕业生。时至今日,学院每年都有众多毕业生修毕各种课程,而我们开设的基础神学课程亦不只一个。 ...
院讯2015年4月号 训练独立思考、独立硏究 邓绍光基督教思想(神学与文化)教授神学硕士课程跟之前的道学硕士课程,无论在学习上或教授上,都甚为不同。笔者作为老师,采取的教学方式也反咉出对学生的学习要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