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长的话
曹伟彤院长
「神学」「教育」——谈本院一些「神学教育」理念
神学院是教会生命的智慧中心,为的是以信心寻求理解(faith seeking understanding)。神学院是以信心寻求理解、进行神学反思的地方。
「神学」是「神学智慧」
神学反思的「神学」是「神学智慧」( theologia ),是信仰的具体活现。神学智慧不只是人对神的推论式认知,也是信心的直观。它更是情感的投入和行动,是德性生命的形成。一方面,神学智慧包括信仰生命的德性。它不仅要求思考的清澈性、连贯性和全面性,也培育德性中的诚实、公平、忍耐、节制和友善。另一方面,神学智慧的最高理想是灵性的形塑。它与顺服并跟随基督息息相关,是连系于人的敬拜、圣乐、读经、讲道、祷告、见证、关顾、教育、领导、工作、生活实践等。
从另一角度看,要追寻、培育并实践「神学智慧」,神学院的老师和学生便要认识自己和世界,要认识神、经历神、敬畏神。那么,神学院的师生须要将他们对圣经的认识,以及当中的信念、价值形成一个可理解现实的视界(vision),从而辨识传统、文化、世界中那些压迫人、扭曲人的元素,进而辨识真理,认定人生活的方式和责任。这样的视界能将不同的东西拼合成一个具有意义的整体,并且将事物剖析,细察它们的分别。古斯塔夫森(James Gustafson)指出,神学教育正须要研究和理解神学观点的形成、价值好坏的辨别、价值的确定与内化、心灵的塑造等。
事实上,从新约年代直至今日,教会都期望她的领袖满有神学智慧,能在言行上作榜样,以圣洁的生命去言说和活出福音。这份对教会领袖的期望,不仅仅在于他们能指出什么是可以做的,更在于他们能辨识什么是好的和卓越的。那么,教会领袖能否成为一个卓越的领袖,就在于他们有没有神学智慧。
「教育」是门徒群体的「再造」(remaking)
「神学智慧」的孕育和增长,是发生在一个门徒群体之内。
自2011年钻禧院庆以来,香港浸信会神学院的师生常提到「浸神」是一个「门徒群体」。 「门徒」( mathetes )这个字可翻译为「学习者」(learner)。 「门徒」是一个接受老师教训的人,他跟随老师所教导的,并承传老师的教导。可是,老师不能以「专家」自居,不可忘记自己的身分也是门徒,自己的生命还未达至完全,仍须一生一世学习当门徒。
作为耶稣基督的门徒,老师必须更多认识耶稣基督,更认识祂的感觉、思想和行动。认识祂的感觉、思想和行动的模式,便是以基督的心为心,认识基督的「心」( phronein ;腓二5)。基督的心是智慧的心,满有生命的实践智慧。如此,在神学院里,每人都当领受指导。学生在学,得着神和老师的指导;老师在学,在师生的群体中得着神的指导。大家就是在这种从神和人得着指导的环境中一同成长,一同学习基督的智慧,以基督的心为心。神学教育最佳的方式是门徒式的教育。
要实现这样的教育,老师必须切实地作耶稣基督的门徒。老师要明白圣经的真理,就须被神所塑造,有美好的生命和纯洁的灵魂。事实上,老师要有单纯的心灵,才能明白圣经的教导。而且,老师必须有美好的品格,叫圣经的真理能透过他们的品格被传递。有能力的真理宣讲,是透过品格而传递的,因为学生都期盼老师能体现他们所宣讲的信仰和信心。
师傅的品格是具有感染力的。学生若被一些具有品格的老师所塑造,就更有机会成为具有品格的传道人。学生若被一些「诚实正直」的老师所塑造,就更有机会成为「诚实正直」的传道人。在这样的基础上,学生可以跟随师傅,跟一些已掌握圣经诠释、教会历史、系统神学、伦理思考、宣讲、宣教、教牧关顾、基督教教育、崇拜、圣乐,更兼具生命品格的师傅一同学习。
这样的教育是「门徒教育」,是一个重建、再造(remaking)的过程,是一个持续的学习过程:人学习专注于神的话,经历灵性、情感、思想、态度、理智、信念、伦理的更新。 「再造」是全人的学习,让整个人浸沉其中。
「门徒教育」有别于一些学系的学习,例如与数学、物理学、化学、工程学、建筑学等学系的学习有很大差异。这类学系的学生,大多数时间可以将自己个人的问题放在一旁,可以「客观地」学习。但在神学院里,老师和学生却被呼唤去生活在一个含混和痛苦的世界,去面对生、死、意义等课题。困苦、孤单、失序、罪恶,不仅是学生所面对的处境,也是老师所面对的现实生活。老师和学生都经历人类存在的困苦、孤单、失序、罪恶,然而也生活在神恩典的应许和现实中。这是师生一生学习的主要题材(subject matter),一生所面对的存在问题。因此,一方面,神学教育的再造是一种理智的工作,是学术性的、客观性的;另一方面,它也是超越「客观性」的,叫学习者进入信念(conviction)和行动(action)中。它必须发生在人(persons)身上。它是奥秘和恩典。
此外,神学教育的再造,是一个透过反思和经验的辩证而成就的过程。有些学生须要从经验的实践开始,以致能够进入思考;另一些学生须要从书本的阅读、抽象的分析和思考开始,以致能够进入经验。所以,学习者不仅从理智的反思得着睿见,也可以从行动得着睿见。反思是连接于实践的,它不能脱离经验。
「神学教育」是敬拜的门徒群体的塑造
更为重要的,是这种互相契合的反思和实践乃发生在一个群体中。再造的必要条件是「群体」。群体中的成员一同去思考、感觉、行动,以致生命能一同经历再造,一同经历心灵和践行的更新。在群体中,成员一起学习敬畏神、爱神、庆贺生命的救赎、践行宽恕、殷切款待陌生人、热爱真理、憎厌罪恶。这一切的再造都发生在群体的敬拜中。
神学院作为一个门徒群体,最终必然会成为一个敬拜的群体。神学院的神学智慧,是发生在一个专注于神、敬拜神的团契之中。神学教育最终极的脉络是敬拜:透过思想神是那位唯一的神,我们让生命变得成熟;透过敬畏神、知道神是我们唯一所敬畏的,我们叫生命趋向成熟。在神学院里,敬拜必须有优先位置;我们透过敬拜神而达至生命的再造。我们对神的敬拜能够塑造群体。
在敬拜中(其中一个场景是学院的早会),老师和学生一同经历神的话语。老师不是只在办公室内钻研圣经文本的材料,更在敬拜的脉络中阅读和宣讲圣经。在一同敬拜的时刻,师生一同聆听并阅读圣经,让生命投进基督的故事里。当圣经被宣讲,圣经被看为神与人的故事,而不是个人单独的故事,也不是关乎某些古以色列人的资料或他们的信仰内容。讲道也非个别传道者的工作,相反,宣讲的实践属于一个群体的行动。在讲道中,宣讲者的讲章成为整个信仰群体的事件。这样,圣经故事的「简明意思」(plain sense)是在神学院的宣讲中被群体所共同认定。
如此,透过一同敬拜,师生不仅能一起经历神的话语,也能进而帮助教会深入地反思圣经的权威。老师帮助学生在敬拜中一起经历神的话语,也叫他们毕业后能在教会成为教导者,帮助那些受绝对主义、相对主义(关乎圣经的权威和真理等课题)所困扰的弟兄姊妹找到出路。由此可见,神学院与教会是相连相结的:学生和老师的再造能叫群体的成员有神学智慧,可以有能力、有信念地说出信心的语言,为的是去服侍教会。当他们去服侍教会,他们也能透过服侍的实践,在当下理解他们的信仰。神学院须要成为教会的一部分,须要承担神学院的任务——在不同脉络中理解我们的信仰,而当中最为重要的,是对神的敬拜。
过去六年以来,香港浸信会神学院不断强调神学智慧的孕育,将重心置于塑造具有灵性和神学智慧的传道人。学院的「神学教育」透过严谨的学术研究、教授生命的指引、群体的敬拜和祷告、圣徒相通的日常团契、牧职的灵性及技能的操练、自身和他者的品格形塑、道德责任的担负,去铸造传道者的神学智慧。这智慧包括一种特别的思考方式的锻炼,以及独特生命性向的形塑。如此,「浸神」的「神学教育」就是门徒群体的塑造,是敬拜的门徒群体的塑造。我们已快乐地踏上这样的蹊径,而且蒙受神圣的启迪和扶助,继续成长,迎向「浸神」第六十五个年头的教育使命,也承继两广浸信会神道学院那八十五年的历史召命。
2015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