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浸神」的成長:同學的成長

劉振鵬

實用神學(基督教倫理)助理教授

  過去五年,「浸神」是朝著「門徒群體」的目標與方向進發。「門徒群體」是指學院的全體教職員及同學;我們都是耶穌基督的門徒,所以一起學習作主的門徒。這正是踐行耶穌基督的大使命(太二十八18-20):使人作主的門徒。對同學而言,若同學不先在學院的群體中學習、踐行,讓自己成為主的門徒,他們日後怎能在所事奉的教會踐行「使人作主門徒」的大使命呢?

  在這些日子裡,我體驗到同學在學習成為一個門徒群體的過程中,有兩方面的成長。首先,學院每週三次的早會由「不須點名」改為「須要點名」,意味同學必須出席。這是教務會經過詳細商討得出的共識,認為全院師生一起參加早會是靈命操練不可缺少的一環,師生一起敬拜上帝是門徒群體首要的踐行。感謝主,同學沒有因政策改變而感到困惑或不滿;相反,他們從中更能體會群體敬拜的重要,一起同心接受上帝話語的塑造和聖靈的引導。這委實是建立門徒群體的重要基石。

  其次,同學在功課的操練上也有令人欣慰的成長。「求學不是求分數」不單是教育署的宣傳口號,也是同學所要學習的。各人的恩賜與能力有差異,乃無可避免的事實,故保羅在以弗所書勉勵我們:肢體要彼此服侍。同學的能力必然有差距,若各人一心只為「求分數」,難免會在功課的「分組」上出現爭執,甚至一些同學會因能力稍遜而被排斥。感謝主讓我看見同學的成長,不少成績較好的同學都會很願意與能力較弱的同組;這是另類的學習,是作主門徒的一種操練與踐行。

  看見同學體現捨己精神,願意與有需要的肢體同行,令我想起盧雲(Henri Nouwen)在《耶穌就是福音》裡所說的:「我們可以不時去關注窮人,但是要降到貧窮的狀態、變得和窮人一樣,卻是我們不願做的。然而耶穌選擇以這樣的方式來認識上帝。」求主幫助同學繼續學習和成長,願榮耀歸予三一上帝!

相關文章

老師看學院近年的轉變

  2009年1月號《院訊》曾刊出新院長的分享文章〈未來的僕人領袖〉,那時曹院長剛上任,文章的末段記下了他的憧憬:「我相信朝陽在前:『浸神』得以邁向將來,是因為先賢的努力耕耘,是因為老師、同學、同工整個屬靈群體的同心,是因為眾教會和弟兄姊妹的同行,是因為神給予我們孕育新一代僕人領袖的召命和榮幸。願榮耀歸予獨一的真神。阿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