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訊_2025, 院訊2025年7月號 與生命交織的聖樂 柯兆添神學碩士生 回望自己靈命成長的道路,聖樂一直扮演重要的角色。在此,筆者希望借用英國浸信會學者費迪斯(Paul Fiddes)對浸信會做神學的方式的觀察,檢視上帝如何藉聖樂造就我的靈命。費迪斯指出,在具體信仰群體的涵義上,浸信會做神學的方式有三種:經驗、認信、故事。* 在經驗層面,筆者回望自己在母會成長的日子,傳統詩歌──包括《頌主新歌》、《世紀頌讚》等詩集的詩歌──所帶來那種傾向史詩式(epic)的音樂經驗,形塑了我對教會音樂的印象,也培養我欣賞音樂敬拜如何以樂載道。在我現時事奉的教會,現代流行詩歌──不論是海外或本土的──所帶來那種傾向抒情式(lyric)的音樂經驗,則開闊了我對教會音樂的想像,也讓我認識不同弟兄姊妹的信仰表述。 至於認信層面,筆者相信傳統和現代風格的教會音樂所盛載的,同樣是基督信仰的內容,對我們的屬靈成長也有幫助。因此,要在傳統和現代的音樂風格之間只選其一,是一個偽命題。事實上,不論是哪一種風格的教會音樂,筆者都從中經歷到被教化(edification)的過程。我們從詩歌認識到自己所信仰的三一上帝是一個怎樣的神;而且,我們藉著詩歌以歌聲宣認、認信自己的信仰──正如聖經所說的,藉此彼此教導,互相勸戒,歌頌上帝(參西三16)。 最後在故事的層面,上帝藉聖樂建立筆者的屬靈生命:聖樂不只讓我在情感上投入敬拜,在信仰知識上得以長進,而且某程度上,聖樂更與筆者個人的屬靈成長經歷聯繫起來,成為我生命故事的一部分。相信不少弟兄姊妹也有這樣的體驗,在經歷上帝帶領的過程中,有一首詩歌成了我們的幫助、提醒和鼓勵。自此這詩歌對個人來說,就不僅是一首普通的詩歌,每次再聽見,也叫人回想起自己在上帝面前的經歷。聖樂和自己的生命故事,從此交織在一起。 願教會的聖樂繼續蒙上帝使用,並藉著我們的經驗、認信和故事建立我們的屬靈生命,榮歸三一上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Paul Fiddes, Tracks and Traces: Baptist Identity in Church and Theology (Carlisle: Paternoster, 2003), 4-12. wordpress_publish 7 月 10, 2025 評論已禁用
院訊_2025, 院訊2024年10月號, 院訊2025年1月號 不再遲延 葉志華 神學學士一年級 Chi-wah Yip (B.Th. 1) 我初中時在佈道會決志信主,後來經同學介紹,參加了教會的團契和崇拜,開始有穩定的教會生活。我在1997年受浸加入教會,並開始嘗試不同的事奉崗位。感恩隨後的日子,無論在工作、戀愛、結婚、生子的事上,都經歷神的厚恩,大大加強我對神的信心。...
院訊_2025, 院訊2024年10月號, 院訊2025年1月號 重拾初心 黃坤華 道學碩士一年級 Kuan-wa Wong (M.Div. 1) 尋著生命的意義 我出生於信奉傳統信仰的家庭,自小家人就把我「上契」給土地公。父母對我非常嚴厲,小學時期的我又脾氣暴躁,又自卑,做了很多負面的事,如離家出走、吸煙、飲酒、說髒話、自殘、欺凌同學等:在老師眼中,我是個問題兒童。小五、小六的時候,我常常問自己:「我活著有甚麼意義?」即使將來多麼成功,甚至成為全球首富,死後卻甚麼都帶不走。我甚至想,自己無法選擇怎麼來到這個世界,但卻可以選擇何時離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