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等候上帝.等候別人.等候自己

李展能

道學碩士

  古人云:「一日不見,如三歲兮。」相思的詩人感到一日如三年,現在的我反倒覺得三年如一日。不知不覺,入讀「浸神」已過了三個年頭,轉眼便要畢業。經過三年的全時間學習,我仍要問自己:我是誰?憑甚麼事奉如此偉大的創造主?

學習關懷

  我作蒙召見證時曾提及,上帝使我看見別人的需要,感動我去關心他人,這是我考慮全時間讀神學的原因之一。記得一年級剛開學,有同學問我,進入神學院最想學習甚麼。當時我回答,最需要學習群體生活,學習如何關心人及被人關心,使自己成為別人的同行者。三年過去,我體會要成為同行者,不單要學習如何關懷,更加要學習等候――等候上帝,等候別人,也等候自己。

  這幾年,不論在學院或教會,我都有很多機會學習聆聽和關顧別人,也學會很多技巧,於是以為自己開始懂得如何關心別人。然而,有一次上課練習關顧技巧,我以為自己的對答還算可以,可是被我關顧的同學其後卻回應說,感到壓迫和被否定。對我而言,這是一個提醒:原來我對別人的「關懷」,可能只是將自己的想法套在對方身上,打著「為你好」的名義,實則是想將對方納入自己掌控之中,而非靠著聖靈與對方同行,等候上帝在對方身上工作

學習等候

  從不同的課堂,我認識到上帝原來是一位忍耐的上帝。祂不是強迫受造世界成長,而是心懷忍耐,讓受造物按其自身步伐,在時間中逐步成為上帝創造之所是。教會也並非一個操控性的群體,而是一群弟兄姊妹,在聖靈加力下按著各自的步伐彼此同行,一同學習在上帝的管治中生活。然而,與人同行時,我未能活出這種「等候上帝,等候別人」的生命,卻自以為可以「幫助」別人。現在回想起來,其實上帝一開始就教導我要學習等候,要明白人不能操控萬事。從向神學院遞交入學申請,考入學試,到完成各項行政程序,最終從澳門來到香港就讀,每一步都出現了我不能掌控的延誤狀況。正是這些不似預期的狀況,讓我明白自己原來不是想像中那麼信靠上帝並等候祂,而是追求「一切掌握在自己手裏」的安全感。或許頭腦上我們都知道要放手,交給神,但在這個追求控制一切的現代社會,如何做一個「無用」之人原來也需要學習。

  除了要等候上帝和別人,我還明白了要等候自己。記得一年級參加靈建小組,其中一次是要思想自己生命的黑暗面,而這幾年的學習過程中,我對自己的黑暗面也有了更深的體會。感恩在黑暗當中,上帝藉著祂的話語,並藉著不同的弟兄姊妹與我同行,讓我知道祂在等候我成長,叫我在這些經歷中明白並擁抱自己的軟弱。我不需要強迫自己成為一個「符合標準」的傳道者,而是要做一個學習倚靠聖靈幫助的「無能者」。

生命的善工

  最後,感謝上帝讓我進入這所學院,遇見不同教會的弟兄姊妹,甚至讓我認識附近餐廳的鄰舍。香港這個地方,對我而言,是介乎本地與異地之間,而這些人卻讓我有家的感覺。他們關心我在香港生活是否足夠,我在教會還遇到一位同鄉,非常照顧我,讓我更加切身又真實地體會上帝的恩典是如此豐富充足。願我也可以成為這恩典的流通管子。

  我是誰?不過是「無用」的工人,卻與眾弟兄姊妹同是蒙上帝所愛的兒女,一同等待上帝成全祂在我們生命裏所動的善工。

相關文章

, ,

重拾初心

黃坤華 道學碩士一年級 Kuan-wa Wong (M.Div. 1) 尋著生命的意義   我出生於信奉傳統信仰的家庭,自小家人就把我「上契」給土地公。父母對我非常嚴厲,小學時期的我又脾氣暴躁,又自卑,做了很多負面的事,如離家出走、吸煙、飲酒、說髒話、自殘、欺凌同學等:在老師眼中,我是個問題兒童。小五、小六的時候,我常常問自己:「我活著有甚麼意義?」即使將來多麼成功,甚至成為全球首富,死後卻甚麼都帶不走。我甚至想,自己無法選擇怎麼來到這個世界,但卻可以選擇何時離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