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五十五期 編者的話

編者的話

Andres Tang

  自從新冠肺炎疫情肆虐,整個世界就迅速進入網上生活。人們在網上購物、娛樂、工作、上課,甚至參與教會聚會,於是出現了「虛擬教會」、「虛擬崇拜」等現象,其中極具爭議的是「虛擬主餐 / 聖餐」,這是可以料想的。今期《山道期刊》以「虛擬禮儀」為主題,邀請了不同宗派的學者參與討論,包括信義宗、聖公會、浸信會、五旬宗等,希望可以為這課題作出一些基本的梳理,供日後進一步探討。主題文章共五篇,有〈線上聚會中的教會禮儀:教會論與聖禮神學觀點重訪〉、〈傳統 vs. 現代——禮拜更新的挑戰〉、〈探索「虛擬聖禮」概念:聖公會對虛擬聖禮的討論〉、〈網上恪守主餐的可行性──一個浸信會的神學思路〉、〈徘徊在虛實之間:五旬宗對「虛擬禮儀」的回應〉。以下逐一介紹。

  葉沛森的〈線上聚會中的教會禮儀〉不囿於一隅,追尋新教不同宗派──甚至羅馬公教──對網上聚會的看法及做法。作者指出,雖然過去電台和電視的佈道、聚會並沒有引起激烈的爭議,但是禮儀涉及信仰的本質,不得不對網上禮儀倍加謹慎。事實上,網上禮儀涉及好幾個層面,包括:在禮儀中的參與、教牧施行的必要性、線上禮儀的有效性、線上禮儀是否等於現場實體的禮儀等等;這連串課題須要釐清。葉沛森的勾畫揭示了我們討論網上禮儀時不能忽略的面向。羅永光則以〈傳統 vs. 現代〉為題,指出禮儀更新並非新事,反之乃是基督教會時常要面對的挑戰。不過,今日教會面對的,乃是前所未有的世界:「虛擬世界」。那麼,教會崇拜──特別是禮儀──可以是虛擬的嗎?羅永光除了分析及整合當前各方的論據,還特別指出馬丁路德的崇拜改革,是一個很重要的參考點,並因而不同意把崇拜去物質化,變成極端的「虛擬」崇拜。

  李富豪在〈探索「虛擬聖禮」概念〉一文指出聖公會從「施恩器具」的觀點來理解聖禮,特別是聖餐和洗禮。洗禮中的水和聖餐中的餅及酒,雖然是外在記號,但在牧師祝謝之後,參加者領受的就分別是赦罪之恩和基督的身體及寶血了。《公禱書》要求牧師施行聖餐時以其肉身之手封餅及酒作出「拿起」、「祝謝」、「擘開」、「遞給」的動作,但「虛擬聖禮」是否能夠跟《公禱書》一致呢?劉振鵬則站在浸信會立場上討論問題。〈網上恪守主餐的可行性〉從記念耶穌這一踐行出發,論證在神學上是容許網上恪守主餐。他討論了可以怎樣從聖經及神學思考網上崇拜,並且分析浸信會對主餐的神學立場,以及浸信會群體在網上恪守主餐的可行性。最後李天鈞的〈徘徊在虛實之間〉,從五旬宗的角度回應「虛擬禮儀」的問題。這篇文章首先介紹五旬宗怎樣理解「虛擬禮儀」中的「虛擬聖餐」,然後探討當代五旬宗對聖禮及禮儀的看法,當中尤其強調聖靈的工作。最後,五旬宗對「虛擬禮儀」的看法可以引申發展,有助建立其數碼神學。

  本期又收錄了一篇討論文章,從聖經和兩約之間的文獻探索彌賽亞的真正意思,還有四篇書評,涉及聖經和神學的範疇。讀者可依目錄按圖索驥,擴闊自身對信仰的了解。

Comments are closed, but trackbacks and pingbacks are open.

Related Posts

,

Message from the Editor of Issue 52

Editor's Note: Inequality between rich and poor is a global social phenomenon, not only in today's world, but also in the ancient Old Testament and New Testament worlds. Therefore, this issue of "Sandow Journal" takes "Poverty and Wealth" as its theme and invites different scholars to write articles and discuss it, covering different fields such as the Old Testament, the New Testament, the early church, and Christian ethic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