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頁
  2. /
  3. 山道期刊
  4. /
  5. 總第九期(2002年6月)

山道期刊

總第九期(2002年6月)

主題: 教會與多元宗教處境
包括專題文章五篇及書評七篇
頁數: 139
售價: HK$100
專題文章
黃福光 從舊約看多元社會的宗教委身 Abstract
孫寶玲 多元宗教的考驗:新約使徒行傳的個案 Abstract
吳國傑 教父時期的教會與多元宗教處境:君士坦丁時期羅馬帝國基督教化進程再思 Abstract
曹偉彤 後自由神學的宗教觀 Abstract
鄺振華 多元宗教處境下的香港宗教自由:從回歸前後的幾個個案看香港宗教自由狀況的轉變和教會的責任 Abstract
  • Religious Commitment in a Pluralistic Society: An Old Testament Perspective

    WONG Fook Kong

    This essay begins with Brueggemann’s observation about the “amazing pluralism” both within and without the Church. I agree with this statement with the qualification that this has been the experience of Asian churches all along. Pluralism both within and without its ranks is not new to Asian churches. When we look at the Old Testament against the background of the ancient Near East, it is evident that ancient Israel also lived in a pluralistic society. Different gods competed for loyalty among the nations. Within Israel too there were different views about YHWH. It is against these competing ideologies that the authors of the Bible affirmed their commitment to worship YHWH as the one and only God. Thus pluralism should not be a reason for abandoning one’s commitment to worship YHWH as the one and only God. Rather, it is exactly in face of alternatives and competing claims that one needs to make a firm commitment to worship YHWH.

  • The Challenge of Religious Pluralism: The Book of Acts as a Test Case

    Poling J. Sun

    Since the 80s of the last century the issue of religious pluralism has become a challenge to Christian communities. Granted the highly developed connections among nations in this electronic age resulting in conversations and mutual influences, a plurality of cultural and religious phenomena seems inevitable. This is similar to the situation in which the early Christian communities found themselves, addressing and being addressed by a world characterized by cultural inter-penetration. With this in view, this article offers a study of several passages in the Book of Acts, attempting to explore how the early Christian communities encountered their surrounding culture in the course of finding their identity and appropriating their mission.

  • The Church and Pluralism in the Patristic Period: A Reconsideration of the Progress of Christianization of the Roman Empire during the Time of Constantine

    Nathan K. Ng

    The reason for the conversion of Constantine has long been a matter of scholarly debate. Traditionally, the emperor is believed to have been converted religiously by the power of Christ. Modern scholarship, however, tends to attribute the conversion to political reason. This article intends to reevaluate the controversial conversion through a reexamination of the progress of christianization of the Roman Empire.

    The first section tries to show that the political stature of paganism was actually at that time much higher than the church. It would be very difficult to explain why Constantine chose to become a Christian if, as many modern scholars suggest, political stability was his sole concern. On this foundation, the second section argues that the emperor’s bias towards Christianity was at least partially religious. Putting all evidences into consideration, a proposal of the spiritual journey of Constantine is tentatively reconstructed at the end of the discussion.

  • 羅潔盈

    實踐神學科助理教授(崇拜與聖樂)

      攻讀神學期間,發現很多神學家都很著重「信仰尋求理解」(faith seeking understanding)。我進深研究崇拜與實踐神學時,看見教授崇拜神學的老師,如維特弗利特(John Witvliet),1 還進一步應用這個格言於教會傳統、音樂和崇拜牧養的層面。於是我加倍留意禱告的內容,看看它們是否能夠表達聖經所啟示的真理,以及我們對主的信心; 並且,探究信心在當下的處境如何能夠把我們的禱告與教會群體的生活見證,結連起來(Lex Orandi, Lex Credendi, and thus Lex Vivandi)。2

      福音派堂會雖然較少把公共崇拜的禱文寫下來,但是崇拜領導者禱告時,總會無意間採用一些常見的禱詞。有些信徒習慣在禱告結束時,加上「禱告不配」一語。如此一次又一次地說「禱告不配」,會否削弱我們對主祈求的信心呢?教牧不是應該鼓勵信徒,肯定自己是上主兒女的身分,放膽奉主耶穌基督的名向天父祈求嗎?究竟這麼說「不配」的禱告,是源自哪些聖經解釋或教會歷史傳統?3

    「桌子上掉下來的碎渣兒」

      對觀福音裏,馬太和馬可都記載了一件事:耶穌退到泰爾、西頓的境內時,應允了一位迦南婦人「不配」的祈求,而且還盛讚她的信心大。這位名不經傳的婦人多次懇求耶穌,因為她女兒被鬼附得甚苦。耶穌起初沒有回應這外邦婦人的請求,直至她說:「主啊,不錯;但是狗也吃牠主人桌子上掉下來的碎渣兒。」(參太十五21-28)這個婦人對主的再三懇求,可能是人對主最謙卑的例子。她沒有因為被說是「狗」而憤怒。出於母愛而求救心切的她,即使遭受門徒阻撓,以及耶穌看似冷酷無情的回應,仍然很清楚自己要的是甚麼,一次又一次謙卑地祈求耶穌:「主啊,幫助我!」

    打破「安全距離」:俯伏在主腳前

      根據馬太福音的記載,上文講述耶穌因為洗手的問題,與法利賽人和文士起了爭執,其後祂對眾人說:「出口的乃能污穢人」。耶穌作為彌賽亞,當時仍未能使自己本族的文士和法利賽人得著從內而外的改變。接著就是記載耶穌離開以色列境界,遇見這位外邦婦人鍥而不捨哀求的故事。對比耶穌在「以色列家」看見的那些迷失或小信的羊,這位迦南婦人卻全然相信耶穌是「大衛的子孫」,即救主彌賽亞。聖經描述她不用帶女兒來摸耶穌的衣裳,耶穌只是說話,那一刻她女兒就好了。這不僅預表外邦人也必得救,也表明舊約有關彌賽亞的預言要在耶穌身上應驗。

      一直以來,猶太人很重視自己的民族身分及各項潔淨條例,所以跟那被視為不潔的外邦人保持一定的距離,更不用說是跟那拜別神的迦南人交往了。回顧舊約歷史,約書亞昔日征服了迦南,但歷代以來,以色列仍有人與迦南人通婚,還拜他們的神明,以致民族內部產生張力。

      昔日約書亞攻陷迦南,取得應許之地時,聲勢浩大;相反,道成肉身的基督卻低調地退到泰爾、西頓的境內,馬可福音七章24節形容耶穌「進了一家,他不願意人知道,卻隱藏不住」。然而,這位婦人聽見耶穌的事,相信這是她的盼望,於是來到耶穌那裏,並俯伏在祂腳前。「俯伏」一詞在原文的意思,就是敬拜。由於這婦人迫切懇求,耶穌停下來,最終回應她:「照你所要的,給你成全了吧。」耶穌還稱讚她的信心大。我們來到主面前,是否有同樣的信心?是否有如此虛己的態度?這迦南婦人跪拜主,顯示她心悅誠服地降服於主,全然仰賴基督的權柄和能力。

    誰「配」領受主的身體和寶血?

      接下來,我們從這段經文來理解一段名為「謙恭近主」的禱文,4 這是基督教各宗派的主餐禮文經常採用的;這禱文首見於1548年英格蘭改革領袖克藍麥(Thomas Cranmer)的主餐禮文。盼藉此幫助弟兄姊妹在禱告和應用的層面,理解「不配」的禱告是表達甚麼意思。

      首先,禱文的中心是:「我們即使拾取聖桌下的零碎也是不配的。」單純看這一句禱文,是否與這位迦南婦人信心的回應有分別?按禮儀程序,此禱告之前有認信、認罪和羔羊頌,之後有主餐的邀請,那麼這句禱文是否有點「反禮儀」?難道不怕會眾按照字面意思來解讀,感到「不配」而不前來領主餐嗎?

      若從文學角度來看,經文採用了「誇張法」,婦人自喻為家中的小狗拾取桌下的零碎,是「虛己」及謙卑的表達。與禱文一樣,兩者皆是以謙卑的態度來到主面前,乞求主開恩憐憫我們這些罪人。其實禱文的上一句也表達了這個意思:「慈悲的主,我們來到主的聖桌前,不敢靠自己的義,惟靠主的大恩典。」

      正如耶穌在山上的宣告:「虛心的人有福了!因為天國是他們的。」(太五3)若從神學和崇拜學的角度來看,其實這禱文一點也不誇張:因為我們本是靈裏破產的(poor in spirit),在主面前是個乞丐。這禱文幫助我們開口承認,我們極度需要上主,須投靠祂恩典的懷抱。正如保羅所說,不論是猶太人還是外邦人,在聖潔的主面前都是罪人(羅三9),沒有一個「配」來到主面前,惟靠上主的恩典和憐憫。

    啟示錄的敬拜給信徒的啟示

      聖經中的啟示文學講論救恩時,往往是正邪對立,黑白分明。在啟示錄五章1至10節,約翰提醒我們,不要為屬地的事情太難過或被它們纏繞,卻該為自己當下看不見耶穌而悲哀。為甚麼這麼說?按經文的描述,約翰看見天上、地上和地底下的許多異象,但起初卻看不見基督,沒有人能展開那書卷和那七印,所以大哭。然而,當他看見羔羊站在寶座、四活物和眾長老當中,悲哀隨即轉變成喜悅和敬拜。四活物和二十四位長老各拿著琴和盛滿了香(即眾聖徒的禱告)的金爐,俯伏在羊羔面前唱新歌:「你配取得那書卷,拆開它的封印,因為你曾被殺,用你的血,從所有的部落、語言群體、人民、國家買贖了人來歸於神,使他們成為我們神的王國和祭司,他們將會在地上為王。」(啟五9-10,環球聖經譯本)

      當我們強調「信徒皆祭司」的身分(priesthood),經文也強調我們要承受天國,在地上掌權作王。然而,要在地上學習和唱這首充滿信心和盼望的終末頌歌,過程仍然充滿張力。特別是人面對極端的困境或親友離世時,我們「會」唱這歌嗎?有甚麼歌可以陪伴那些仍在世上、陷於困難和哀痛中的家人和親友呢?

      排練今年的聖樂培靈會「天啟視野‧得勝羔羊」時,學院詩班嘗試以戲劇讀經的方式,演繹啟示錄第十四章所描述的終極敬拜。故事要從啟示錄第十二章開始,當中涉及不同的角色和場景,包括紅龍與婦人之爭,以及海獸和地獸迫害那些不願折服的信徒。獸模仿基督,軟硬兼施,要引誘信徒歸順牠。然而信徒勝過牠,是因羔羊的血,也因為自己所見證的道(啟十二11)。

      神愛世人,上主的恩典和憐憫是白白賜給人的,但是終極敬拜所獻上的這首「羔羊之歌」大合唱,卻不是所有世人都會唱。經文啟示這屬天敬拜的天國詩班,只有(exclusively)跟隨基督的人才能唱這歌。「除了從地上買來的那十四萬四千人以外,沒有人能學這歌。」(啟十四3下)這是一首關於救恩的歌,宣告羔羊終必得勝。信徒得勝是靠羔羊的血;這血能發揮救贖的功效,這不只是過去式,而是現在進行式。靠著基督,與祂復活的身體聯合,教會也成為屬天敬拜的群體,等待天國完全降臨。

    謙恭近前的「善」與「美」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能看見主的臨在嗎?神學和詩歌都告訴我們,這世界非我家!「已然未然」(already but not yet)的張力仍在,因為我們還沒有看到神的國度完全彰顯。

      每逢週一回學院,舉目所見,可以用「無所不在」(誇張的文學表達)來形容那些週末假日來學院附近的石灘「鬥風箏」的遊人遺留下來的痕跡。我們不時被飄到飯堂、禮堂門口的風箏線纏住腳步。即使我們願意做好鄰舍,常常清理散落在校園內的風箏殘骸,但西澳校舍的玻璃窗外,以及沿路的樹上,仍然經常掛著很多斷了線的風箏。路過的人步步為營,恐防被風箏線刮面。不論眾同工多麼努力,戴上手套清除那些風箏和線,甚至設法築起高台來替他們收拾殘局,一週復一週,仍需要努力不懈持續去做清理的工作。然而,主讓我從中看見最感恩的事情:我們有同路人,一路上彼此提醒並同行,共同築夢,互相守望

      在這天路歷程裏,相信你我也曾經有自感「不配」的時候。這內省與悔改的經歷,讓我們體會在生活和事奉中,面對挑戰和機遇時,只能乞求主的恩典。當每個人都以謙卑虛己的心近前來,運用天父賜給我們各樣的恩賜一同敬拜上主,好像昔日神的子民唱著上行之詩來到耶路撒冷,一同邁向錫安,我們就能瞥見這屬天敬拜的景象——「神的帳幕在人間」(啟二十一3)。

      很感恩每年8月的屬靈操練營裏,能與眾師長和同學同領主餐。自從2019年疫情爆發,學院已多年沒有租借外面的營地舉辦營會。記得2023年8月底舉辦的那一次,很多同學都表示他們是第一次親嘗「看哪,弟兄和睦同居」(詩一三三1)的體驗。同學放下暑期的實習和事奉,來到營地,騰出空間要聆聽主的話語,並且學習彼此聆聽和團契生活。

      主餐不單單提醒我們記念祂一直以來賜予的恩惠,更是激發我們渴望在主裏合一:一同專心仰望主,連於基督,發現神與我們同在的善與美。我們在主餐所領受的,從來都不是剩餘的、次等的桌下零碎,而是最寶貴的——主耶穌基督的身體和寶血。縱然我們或許感到自己的禱告「不完全」,或不能即時看清主的心意;但主是慈愛的,常施憐憫的,我們只管憑著信心謙卑地前來就近祂,奉主耶穌基督的名祈求。阿們!哈利路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John D. Witvliet, Worship Seeking Understanding: Windows into Christian Practice (Grand Rapids: Baker Academic, 2003).
    2 「禱告的律,信仰的律」(Lex Orandi, Lex Credendi)結合信仰於生活實踐,意指禱告指向信仰實踐的律(Lex Vivendi)。
    3 文章部分內容筆者曾於2023年9月14日在本院早會上發表。本文乃修訂自筆者文章〈拾取桌下零碎——也是「不配」?〉,該文刊載於本院校友會刊物《牧靈專訊》(第51期,2023年11月)。
    4 本文依據中華基督教會慣用的「謙恭近主文」(Prayer of Humble Access)的中譯,參中華基督教會香港區會「二零二二年基督設立聖餐日聯合聖餐崇拜」的程序表。

  • 中心內的資源室

      香港浸信會神學院多年來開辦教會音樂科目,一直致力優化教會崇拜素質。自「王劉燕容基督教崇拜與藝術教育中心」(下稱「崇拜與藝術教育中心」)成立以來,我們更進一步推展多項音樂及藝術培訓課程,提升眾教會於崇拜、信徒生活、事工、信徒生命事奉等方面的屬靈素質。

      「崇拜與藝術教育中心」以王劉燕容女士的名字命名。王劉燕容女士(-1996)一生愛神愛教會,對聖樂的推展工作不遺餘力,既擔任本院的講師和董事會成員,更捐款成立獎學金。其教會「香港浸信教會」按王女士遺願,捐獻及支持本院成立的「王劉燕容女士教會音樂發展基金」,培育教會宗教教育及聖樂工作者。該基金於2002年撥款支持成立「崇拜與藝術教育中心」,並以王女士的名字為該中心命名。

      2002年,「王劉燕容基督教崇拜與藝術教育中心」正式成立,座落於本院的「應用神學教育中心」,在旺角弼街56號基督教大樓9樓。「崇拜與藝術教育中心」於同年10月推出第一季課程,至今一直提供多元化的音樂和藝術訓練,幫助教會向神呈獻更美的敬拜。

  • 羅潔盈

    實踐神學科助理教授(崇拜與聖樂)

      以基督為中心的崇拜和藝術(Christ-centred worship and the arts),是聖道(Word)的載體,也是上主恩典的媒介,見證基督福音的大能和真實。

      崇拜是神聖的時間和空間,因為上主親臨在此時此刻,仿如天門敞開。神無形的恩典透過可聽、可摸、甚至是可吃的(主餐)、且是共同領受的途徑,讓我們能一同分嘗主恩的滋味,是何等的善、何等的美。

      在崇拜當中,音樂和附有詩詞的聖詩是「時間的藝術」,而建築和崇拜空間的佈置則是「空間的藝術」。通過這些藝術形式,我們按著聖經的真理,以敬畏、喜樂的心去敬拜和事奉上主。神的道是活潑的,是有功效的,能刺入、剖開我們的心思意念(參來四‭12‬)。故此,「以基督為中心的崇拜和藝術」能引導我們全心全意回應主的愛,歸向父神,也能幫助我們在崇拜生活中,以屬天的智慧辨明如何行在蒙福的道路上。‬‬‬‬‬‬‬‬‬‬‬‬‬‬‬‬‬‬‬‬‬‬‬‬‬‬‬‬‬‬‬‬

    ‬‬

    崇拜與藝術的智慧箴言

      筆者參考加爾文崇拜學院出版的文獻〈敬拜三一真神:與歷代普世信徒分享交流基督教智慧(2010版)〉,在此分享三段關於崇拜與藝術的智慧箴言,作為神學院從這方面建立信徒和基督教會的指引和方向。

    1. 崇拜轉化生命

    若有教會尋求「在」世而不「屬」世(約十五9),不與文化中那些破壞福音整全性的方面妥協,同時積極將文化與耶穌基督福音的好消息接合,因耶穌基督臨到每一個文化,但同時並不被任何文化所限——這教會是有智慧的!

      耶穌的福音同時是超越文化、能夠處境化、跨文化及抗衡文化的,挑戰信徒活出被轉化的生命,從而影響世界,作文化的改造者。藝術應建基於神的啟示(revelation)和聖經的教導,引導人作出理性思考,發揮教育作用,深化人對神、對世界和對自我的理解。

    2. 不限於言詞表達的信仰整合

    若有會眾群體在宣講神的道與及獻呈禱告及讚美時,並不限於言詞的表達,亦透過藝術去表達:運用神賜給每個地方群體在音樂與舞蹈、說話與安靜、視覺藝術與建築方面的恩賜——這群體是有福的!

      這種包含不同向度、多個層次的表達方式使崇拜變得豐富多彩,讓信徒以不同形式與神建立更深的關係。藝術不應視為與信仰分割的領域;相反,基督徒應該將藝術融入信仰生活,讓藝術成為宣揚福音和見證基督的一個途徑。

    3. 神的形象與第二條誡命

    若有藝術事奉者為第二條誡命所帶給我們的限制而感恩,又為聖經中被神所呼召及根據神的吩咐而接受裝備以服務會眾的藝術工作者而感恩的——他們是有智慧的!

      人類的創造力(creativity)是神賜予的恩賜,反映神的形象(Imago Dei)。基督徒在創作藝術時,努力嘗試展現神的智慧、美善和榮耀,讓藝術成為一種對神的敬拜和讚美。「不可雕刻偶像」的誡命,乃最終指向耶利米書三十一章33節的應許:「我要將我的律法放在他們裏面,寫在他們心上。」真正的藝術事奉,是讓聖靈在我們生命中雕琢出基督的形象(加四19),以致我們手所造的,不過是心被恩感的自然流露——如同溪水倒映月光,雖非月亮本身,卻能在黑暗的世界見證「那光是真光」,使人渴望同來親近主。

    以聖言為中心、跨科際的崇拜與藝術教育

      香港浸信會神學院一直關注崇拜與藝術方面的培育工作,並持續提供相關的訓練課程。本院設立的王劉燕容基督教崇拜與藝術教育中心,目的就是「從聖經、神學及教會歷史的智慧,幫助信徒更新對崇拜的認識,又藉著多元化的綜合藝術訓練,擴闊學員事奉的領域和經驗」*。多年來,中心開辦的課程是由學識 / 實踐經驗豐富之老師任教,對有志在崇拜及藝術範疇裝備的信徒,帶來很大幫助。除了開設課程,中心還有資源室開放給有關課程的學員使用,並且提供課室、場地的租用服務,給信徒作練習及獻演之用。

      展望未來,王劉燕容崇拜及藝術教育中心一方面將繼續開辦不同類型有關崇拜、音樂、藝術的課程,以更新信徒對崇拜和藝術的認識,提升學員相關的技巧,拓寬他們的視野。另一方面,我們將積極開辦更多以聖言為中心的跨科際課程,融合不同的領域,以豐富華人教會在崇拜中的宣講,並幫助信徒把聖道、崇拜、藝術、靈修實踐、信仰生活結合起來。本中心的「戲劇在教會」系列課程(例如,「戲劇創作心法」工作坊、「戲劇查經法」工作坊),以及去年與信徒神學教育部合作構思的「崇拜與藝術深造證書」課程,便是我們在這方面努力的幾個例子。

      以「崇拜與藝術深造證書」課程為例,這個碩士程度的學位課程在崇拜學理論、教會音樂、藝術範疇、實際應用、神學反思等各方面為信徒提供更有系統的全面訓練。觀乎現時香港的神學院開設關於崇拜的課程,大多以崇拜學或敬拜讚美為重點,並沒有太著重跨科際整合的部分。把藝術融入崇拜正是本中心一直以來致力推動的。在這方面,我們這個課程為學員提供包含聖樂、敬拜讚美、崇拜空間運用、話劇、繪畫等多元化元素之崇拜藝術訓練,以及神學反省,讓學員可以更全面地把聖經教導、崇拜、牧養、藝術整合起來。

      「崇拜與藝術深造證書」一方面強調扎根聖經與神學,強化崇拜事奉的真理基礎,幫助信徒理解崇拜的信仰根源,並探討藝術元素(如音樂、戲劇、視覺藝術)如何與崇拜神學對話。另一方面,強調整合藝術實踐與牧養關懷,以回應多元處境。課程突破傳統崇拜學框架,強調「藝術即牧養」的理念。學員不僅學習詩歌帶領、空間佈置、節期禮儀設計等實務技能,更須反思如何透過藝術媒介,在崇拜中回應信徒的生命階段和社會處境。例如:如何以戲劇呈現受苦節期的救贖信息?如何運用視覺藝術營造將臨期的盼望氛圍?這些課題均結合神學詮釋和創意實踐,培養學員成為「富牧養心懷的崇拜藝術事奉者」。

      而且,牧養整合類的科目,例如本季開辦的「喪禮設計與牧養神學」,還結合了生死教育的範疇(例如探討:基督教喪禮設計如何激發我們在生命的失落中,向主表達個人和群體的哀痛和盼望?崇拜與喪禮儀節中運用哀歌和頌歌有甚麼原則?)我們綜合聖經、教會歷史和牧養的觀點,探討崇拜如何以三一神為中心,從默想詩篇中的哀歌到揚聲頌讚,彰顯教會怎樣藉基督事件得著救贖,並在安息禮拜中表達這份在基督裏出死入生的盼望。

    跨部門整合

      我們除了積極籌辦以聖言為中心跨科際的整合課程,近年也積極跨部門合作。王劉燕容崇拜及藝術教育中心與信徒神學教育部不但合作構思課程,並且把兩者部分的科目兼容相通,為學員提供更美善、更便利的學習。舉例說,本中心學員凡修畢兩個指定的四堂課程(共18小時的課堂時數,出席率達八成以上),日後報讀信徒神學教育部的「信徒普及神學文憑 / 證書課程」並成為註冊生,可獲豁免修讀一個選修科目。

      最後,我們將延續浸信會重視聖經的傳統,並深化藝術與崇拜的結合,深耕「聖經之民」的靈性土壤,讓信徒全人敬拜、見證、服侍美善的上主。無論你是否認為自己「懂藝術」,只要願意敞開心扉,讓聖靈在你獨特的生命中創作,你就是這使命不可或缺的一塊拼圖,編織一幅幅見證主愛的圖畫。

      願一切榮耀歸於那創天造地、並在我們生命中持續展現祂的美善的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參本院網頁:https://www.hkbts.edu.hk/waec/

  • 劉永生

    王劉燕容基督教崇拜與藝術教育中心義務主任、客座講師

    全人的崇拜

      基督教會是上主設立來彰顯祂的真實、全善和至美。信徒在領受上主恩典、話語、拯救和呼召時,以禱告、讚頌、傳揚、見證來回應祂,這就是對上主的「崇拜」。奧古斯丁謂,美是真的彰顯。神既是真的本體、善的源泉、美的真相,我們崇拜祂,能否也在過程中發出光輝,反映祂的神性,陳述祂的作為,便是我們有否真正事奉祂的證據(聖經提到「事奉」是指人向神所作的崇拜、禮拜、禮儀、行動……)。

      從聖經的記述,我們看見在舊約世界以至永恆裏的新天新地,人集合敬拜上主時,都是透過全感官、多元媒介式對話和啟應;我們稱之為藝術的表情達意形態,是最透徹的溝通途徑。

    繽紛的藝術

      美國費城當代館(Philadelphia Contemporary)藝術總監湯普森(Nato Thompson)指出,西方社會的文化藝術,自古以來都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可是到了中世紀、文藝復興時期,人卻著眼於專門技法層面,於是有所謂「高藝術」(High Art)的出現。及至二十世紀中後期,前衛的藝術家重新強調藝術應融合於生活,每種日常行為,無不就是藝術行為,只在乎行動者本身的意願、意識和自我界定。*

      這正好提醒我們,所有文化和藝術與人的關係極深,相互成就和影響。從思想、情緒、意識、行動、自我身分理解,到人際、社群、階級、族群之間的關係,以至社會制度的各方面(包括政治、經濟、教育、家庭、宗教等),都有重要關連。

      藝術的定義、來源和應用範疇,向來有不同的探討角度和依據例證,故形成不同的藝術理論。但大致而言,各種理論探討總離不開兩大方面:一是呈現效果,如和諧、美、崇高等概念的判斷;另一是呈現方式,即技法修習、技巧應用等的歸類。

      上主創造、救贖萬有,是真、美、善之源,而終極的真美善狀態乃以馬內利——上主與人同在。人經歷上主的同在,是崇拜上主的實踐道路;基督教會透過傳情達意的生活行動,呈現人作為受造者所承傳的美善表達(Art),是崇拜活動的重要展現(Enactment)

    基督教崇拜與藝術教育

      基督教會肩負使命,要見證上主的神性和作為,又要持守盼望,進入貫穿往昔、現在和永恆時空的崇拜上主的行列。這個由上主開啟、眾生回應的過程,我們採用了不同的名稱去描述(例如靈性成長、崇拜、教導與學習、牧養與輔導、傳道與服侍、團契與交誼等等),顯示我們在特定時空對上帝國度實現的進程有不同的強調。就神學教育而言,自然是側重於教學、傳授、研究、修習、推論、綜合、發現等活動形式,要全面培育信徒的靈命、心性、意念、知識、倫理踐行等各個層面。對於負責其中的藝術教育範疇的機構而言,設計、策劃和開展相關的課程,並推介予教會和廣大信眾,是其應有而獨特的配合角色。

      香港浸信會神學院王劉燕容基督教崇拜與藝術教育中心,就是扮演這個角色。本中心成立於2002年,宗旨是從聖經、神學及教會歷史的智慧,幫助信徒更新對崇拜的認識,又藉著多元化的綜合藝術訓練,擴闊學員事奉的領域和經驗,提昇信徒在教會的崇拜以至其他事奉上應用藝術的能力

      在此後現代世紀,人以全感官向度傳情達意的洪流已經形成。本中心的課程也是朝向以全感官敬拜上主的方向發展。二十多年來,我們開辦了音樂(聽覺向度)、美術(視覺向度)、舞蹈(觸感向度)、戲劇(多感官向度)、電子媒體(全感官向度)等課程,旨在為教會培育信徒,讓他們學習以各種藝術形式來豐富崇拜的內容,充實崇拜聚會的表達。

      本中心成立至今,一直致力籌劃與各種藝術形式相關、融合的課程,不但內容廣泛,題材又具深度,且貼近在地的需要。所提供的課程涵蓋超過十個各不相同卻又互相關涉的主要範疇:崇拜學、教會音樂事工(包括音樂藝術、聖詩學、鍵盤教學、歌藝訓練等)、舞蹈藝術、戲劇藝術、視覺藝術、電影藝術、電子媒體、建築空間理解、花藝、人文素養、本地戲曲藝術、曲詞研習等,同時也為信徒提供書刊教材資源和教學獻演場地。盼望讓教會發現藝術可以成為有力的媒介,在敬拜上主、傳揚福音、信徒團契、聖經教學、社區服務等多方面發揮效用。

    窄路中前行

      自本中心成立以來,綜觀這些年間教會的反應,似乎音樂課程普遍較受重視,歌唱、聲樂、電琴等科目最受信徒歡迎,其餘課程卻常被忽略。因此,我們不斷努力,協助教會更全面地應用各種藝術形式。

      其實藝術形式本來就滲透在教會的崇拜聚會中。例如每項程序涉及的言詞、動作和事件,及其先後次序、各負責人的分工合作,跟戲劇裏的角色各有出場序、對白、走位、動靜等如出一轍;又如崇拜的主席在宣召、讀經、禱告、歡迎時,或牧者在證道時,都會留意聲調、語氣、聲線力度和速度等,這也跟戲劇的表達要求相似。另外,會眾或站或坐或跪,或仰首或低頭或舉手,種種肢體動作其實就是舞蹈的基本。再者,聚會環境的設置、空氣調節、燈光音響、顏色選擇、氣氛營造等,亦莫不是視覺藝術、建築藝術等的表達和延伸。本中心開辦不同學科的綜合目標,便是希望引起學員的興趣,甚至帶來覺醒。

      另一方面,今天香港社會潮流強調功利、速成等效果導向或目標導向,有些教會似乎亦無可避免隨波漂流。但論到崇拜的藝術,藝術技巧本來就需要透過日積月累、反復操練而逐漸養成的;因此,我們一直努力把握並尋找適當的時機和可以培育的對象,期盼通過形形色色的教育課程,逐漸更新崇拜的文化。為抗衡當今「娛樂至上」和「速食文化」的大趨勢,本中心邀請學者、專家設計各式各樣的課程,希望在大眾文化價值觀衝擊之下,重新建構適當的詞彙,重塑思考和探討的進路,從而追尋合乎聖經和神學的世界觀,藉此可以判斷、界定、辨識和突破時下常常混淆視聽的藝術形式談論(例如「傳統」vs「現代」的偽命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參湯普森:導論,《文化操控》,石武耕譯(台北:馬可孛羅文化,2022)。

  • 崇拜與藝術有何關係?
    本院的王劉燕容基督教崇拜與藝術教育中心,在推動崇拜及藝術教育方面扮演了甚麼角色?
    本院這學年開辦的全新課程「崇拜與藝術深造證書」課程,又有何特色?

      今期《院訊》邀請了劉永生老師和羅潔盈博士談談這些話題。劉老師在王劉燕容基督教崇拜與藝術教育中心服侍了二十多年,現為該中心的義務主任及本院客座講師。羅博士為本院實踐神學科助理教授(崇拜與聖樂)。

  • 葉志華

    神學學士一年級

      我初中時在佈道會決志信主,後來經同學介紹,參加了教會的團契和崇拜,開始有穩定的教會生活。我在1997年受浸加入教會,並開始嘗試不同的事奉崗位。感恩隨後的日子,無論在工作、戀愛、結婚、生子的事上,都經歷神的厚恩,大大加強我對神的信心。

    「遲一點吧」

      裝備自己作傳道人的念頭,自2015年參加柬埔寨短宣時已經萌生。當時與教會一班弟兄姊妹到柬埔寨探訪當地的宣教牧師,他不單帶我們到當地的教會了解事工的需要,更邀請我們到他家中,聆聽一班宣教士的分享,一起代禱;過程中我感受到他們對傳福音的熱切和對主的盡忠。聚會後返回住宿地方時,我坐在篤篤車上望著落日的景色,心内有個聲音問:「你準備好了嗎?」當時我回應:「遲一點吧。」

      隨後的日子也有機會到其他地方體驗傳福音的工作。無論是聖誕節跟隨教會詩班到内地教會分享詩歌,或是暑假和弟兄姊妹在内地舉辦英文班,都讓我清楚看見福音事工的需要,「要收的莊稼多,做工的人少」這句經文不期然在腦海浮現。2019年夏天,我參加浸信會差會舉辦的泰北及緬東訪宣體驗團,其中最深刻的是探訪緬甸鄉郊一所教會,和當地一班小朋友在草地上唱歌玩耍,一張張笑臉深印在腦海。那一刻我問自己:「你能受裝備,全心事奉嗎?」但心裏仍然推搪:「遲一點吧。」

      往後發生了社會運動、新冠肺炎、緬甸內戰等事情,這令我明白一切本來美好之事可以瞬間改變,以往接觸過的人和物可以一下子不復見。教會內的生離死別,更叫我體會「時間不等人」

    「停下來!」

      工作上的變遷,使我反省自己是追求地上的安逸,還是思念天上的事。我本身在一所外資銀行工作,主要負責客戶服務,生活可說平穩安定。2023年中卻得悉公司要改組,工作性質將改變,一向共事的同事亦要轉職,當時滿心惱怒和不安。8月18日晚上,我出外緩跑,腦海一片混亂,距離目的地還有一半路程時,聽到有聲音對我說:「停下來!」腦内隨即想起耶穌對税吏馬太的呼召。我停了下來,眼淚不自覺地流下,但心裏卻是異常平安寧靜。

      當時我想,這是神的呼召嗎?真的要我停下來,放下一切全時間傳道嗎?我可專心無悔委身傳福音嗎?我有足夠能力嗎?我帶著這一連串問題切切禱告神,求祂指引我該行的路。除了跟太太分享外,我也跟牧者和弟兄姊妹講述這個經歷,請他們為我代禱。當然我希望能得到印證,確認那是呼召而不是自己一廂情願的想法。

    回應與行動

      感謝神很快便給我回應。8月20日主日崇拜,沙田區醫院的張院牧到教會證道。她不但分享自己的蒙召見證,還藉出埃及記第三十六章作出提醒。8月27日主日崇拜,浸信會愛羣社會服務處的李傳道宣講十個童女的比喻,神藉此再次提醒我要用心作好準備。於是我9月正式辭職,11月離開工作崗位,並開始尋找適合自己的神學院,又報讀了一些晚間信徒裝備課程。2024年2月尾,我參加了香港浸信會神學院的「神學生生活體驗日營」。除了跟教授交流,還有學生分享他們的蒙召見證及校內的生活點滴,他們的分享對我很有幫助。

      過往參與短宣體驗活動,使我對宣教工作很有負擔,但我清楚知道必須按部就班,根基一定要扎穩:除了要學習神學知識,更要累積牧會的經驗,好應對不同的挑戰。我希望通過牧會建立一班有共同志向的弟兄姊妹,一起履行神給我們的大使命。

      期望在神學院裏,不但能學得神學知識和牧養技巧,更可以與同學建立團契關係,為迎接將來牧職的挑戰互相扶持,作無愧的工人。

  • 黃坤華

    道學碩士一年級

    尋著生命的意義

      我出生於信奉傳統信仰的家庭,自小家人就把我「上契」給土地公。父母對我非常嚴厲,小學時期的我又脾氣暴躁,又自卑,做了很多負面的事,如離家出走、吸煙、飲酒、說髒話、自殘、欺凌同學等:在老師眼中,我是個問題兒童。小五、小六的時候,我常常問自己:「我活著有甚麼意義?」即使將來多麼成功,甚至成為全球首富,死後卻甚麼都帶不走。我甚至想,自己無法選擇怎麼來到這個世界,但卻可以選擇何時離開。

      感恩,升讀中學時,我入讀澳門浸信中學,透過學校的週會開始認識福音。因著信,我經歷了生命的轉變。我認定耶穌是我的拯救者,而且逐步認清神賦予我的價值,不再覺得人生沒有意義。我由一個問題青少年,轉變成為青少年團契職員,甚至跟小時候我欺凌過的人和好。我在家庭生活不滿足的缺欠,神通過不同的人、事、物來填滿了,並且終於懂得接受別人的稱讚,學會禱告交託。我在中學和大學階段經歷了許多恩典,近年更成為一名推動德育的教師。每次回想過往的日子,我都衷心讚歎神在我身上的工作,所以一直想回應神的愛,想要事奉祂。

    從火熱到厭倦

      中學和大學時期,我可以說是越事奉越火熱,由做團契職員,到後來擔任團契導師牧養一班青少年,以至崇拜各個崗位都不時有我的名字。大學畢業回到澳門後,團契的查經聚會、個人的讀經生活,以及主日學的準備工作,令我對聖經研究產生無比的興趣,願意花更多時間每天查考聖經。查經時,我萌生了進入神學院的念頭,期望更深入地認識神,研究聖經。

      然而,我有此想法時,卻經歷感情失意。我認為是神要我停下來, 於是將讀神學的事放下,改為攻讀教育碩士課程,然後繼續如常事奉和工作。三年過去了,由於工作失意,事奉也不如意,我越來越厭倦生活。這種厭倦感甚至蔓延到我一向熱愛參與的青少年事工和聖經教導工作,從越做越火熱,變成越做越辛苦。信心跌到谷底時,我問神:「祢在我生命中是否真的存在?過往發生在我身上的恩典,是否只是機率極低的巧合?」那時我想否定這些年來神賜給我的所有恩典。

    低谷中的醒悟

      轉折點發生在2024年3月19日晚上,我聽了一首自己從未聽過的詩歌,名為《只為祢國祢名》,這首詩歌讓我回想起當初渴望入讀神學院的感動。歌詞這樣說:

    世上所有金銀珍寶,
    和這世界所提供的美好,
    我願放下,只為要跟隨祢,
    回應祢榮耀呼召。

    聽完這首詩歌,我突然醒悟過來。原來我對生活感到厭倦,每天抱著「上班等待下班」的心態,甚至連教會也不太想去,是因為我逃避初信時思想的一個問題:人死後帶不走在世的所有東西。不管我多努力,有多少名利,死了就甚麼也帶不走。教育輔導改變多少生命也好,若靈魂仍是失喪,還有意義嗎?拯救靈魂才是最重要的!

      我明白了對生活的厭倦感源於我向世界妥協,忘記了神對我的呼召。內心深處一直渴望成功,渴望獲得家人、親戚、朋友、所有人的認同及豔羨目光。我其實一直心裏思量:到底是做老師,還是做主任、傳道人更風光?到底是讀教育,還是讀神學更風光?

      感謝神藉著這首詩歌提醒我不要忘記、不要放下這個呼召。我當下就立定決心,要獻身給主,攻讀神學,接受裝備,任主使用!作出決定的那一刻,我頓然感到平安,是這輩子從未感受過的。

      願榮耀頌讚全歸三一真神!

  • 羅潔盈

    實踐神學科助理教授(崇拜與聖樂)

      攻讀神學期間,發現很多神學家都很著重「信仰尋求理解」(faith seeking understanding)。我進深研究崇拜與實踐神學時,看見教授崇拜神學的老師,如維特弗利特(John Witvliet),1 還進一步應用這個格言於教會傳統、音樂和崇拜牧養的層面。於是我加倍留意禱告的內容,看看它們是否能夠表達聖經所啟示的真理,以及我們對主的信心; 並且,探究信心在當下的處境如何能夠把我們的禱告與教會群體的生活見證,結連起來(Lex Orandi, Lex Credendi, and thus Lex Vivandi)。2

      福音派堂會雖然較少把公共崇拜的禱文寫下來,但是崇拜領導者禱告時,總會無意間採用一些常見的禱詞。有些信徒習慣在禱告結束時,加上「禱告不配」一語。如此一次又一次地說「禱告不配」,會否削弱我們對主祈求的信心呢?教牧不是應該鼓勵信徒,肯定自己是上主兒女的身分,放膽奉主耶穌基督的名向天父祈求嗎?究竟這麼說「不配」的禱告,是源自哪些聖經解釋或教會歷史傳統?3

    「桌子上掉下來的碎渣兒」

      對觀福音裏,馬太和馬可都記載了一件事:耶穌退到泰爾、西頓的境內時,應允了一位迦南婦人「不配」的祈求,而且還盛讚她的信心大。這位名不經傳的婦人多次懇求耶穌,因為她女兒被鬼附得甚苦。耶穌起初沒有回應這外邦婦人的請求,直至她說:「主啊,不錯;但是狗也吃牠主人桌子上掉下來的碎渣兒。」(參太十五21-28)這個婦人對主的再三懇求,可能是人對主最謙卑的例子。她沒有因為被說是「狗」而憤怒。出於母愛而求救心切的她,即使遭受門徒阻撓,以及耶穌看似冷酷無情的回應,仍然很清楚自己要的是甚麼,一次又一次謙卑地祈求耶穌:「主啊,幫助我!」

    打破「安全距離」:俯伏在主腳前

      根據馬太福音的記載,上文講述耶穌因為洗手的問題,與法利賽人和文士起了爭執,其後祂對眾人說:「出口的乃能污穢人」。耶穌作為彌賽亞,當時仍未能使自己本族的文士和法利賽人得著從內而外的改變。接著就是記載耶穌離開以色列境界,遇見這位外邦婦人鍥而不捨哀求的故事。對比耶穌在「以色列家」看見的那些迷失或小信的羊,這位迦南婦人卻全然相信耶穌是「大衛的子孫」,即救主彌賽亞。聖經描述她不用帶女兒來摸耶穌的衣裳,耶穌只是說話,那一刻她女兒就好了。這不僅預表外邦人也必得救,也表明舊約有關彌賽亞的預言要在耶穌身上應驗。

      一直以來,猶太人很重視自己的民族身分及各項潔淨條例,所以跟那被視為不潔的外邦人保持一定的距離,更不用說是跟那拜別神的迦南人交往了。回顧舊約歷史,約書亞昔日征服了迦南,但歷代以來,以色列仍有人與迦南人通婚,還拜他們的神明,以致民族內部產生張力。

      昔日約書亞攻陷迦南,取得應許之地時,聲勢浩大;相反,道成肉身的基督卻低調地退到泰爾、西頓的境內,馬可福音七章24節形容耶穌「進了一家,他不願意人知道,卻隱藏不住」。然而,這位婦人聽見耶穌的事,相信這是她的盼望,於是來到耶穌那裏,並俯伏在祂腳前。「俯伏」一詞在原文的意思,就是敬拜。由於這婦人迫切懇求,耶穌停下來,最終回應她:「照你所要的,給你成全了吧。」耶穌還稱讚她的信心大。我們來到主面前,是否有同樣的信心?是否有如此虛己的態度?這迦南婦人跪拜主,顯示她心悅誠服地降服於主,全然仰賴基督的權柄和能力。

    誰「配」領受主的身體和寶血?

      接下來,我們從這段經文來理解一段名為「謙恭近主」的禱文,4 這是基督教各宗派的主餐禮文經常採用的;這禱文首見於1548年英格蘭改革領袖克藍麥(Thomas Cranmer)的主餐禮文。盼藉此幫助弟兄姊妹在禱告和應用的層面,理解「不配」的禱告是表達甚麼意思。

      首先,禱文的中心是:「我們即使拾取聖桌下的零碎也是不配的。」單純看這一句禱文,是否與這位迦南婦人信心的回應有分別?按禮儀程序,此禱告之前有認信、認罪和羔羊頌,之後有主餐的邀請,那麼這句禱文是否有點「反禮儀」?難道不怕會眾按照字面意思來解讀,感到「不配」而不前來領主餐嗎?

      若從文學角度來看,經文採用了「誇張法」,婦人自喻為家中的小狗拾取桌下的零碎,是「虛己」及謙卑的表達。與禱文一樣,兩者皆是以謙卑的態度來到主面前,乞求主開恩憐憫我們這些罪人。其實禱文的上一句也表達了這個意思:「慈悲的主,我們來到主的聖桌前,不敢靠自己的義,惟靠主的大恩典。」

      正如耶穌在山上的宣告:「虛心的人有福了!因為天國是他們的。」(太五3)若從神學和崇拜學的角度來看,其實這禱文一點也不誇張:因為我們本是靈裏破產的(poor in spirit),在主面前是個乞丐。這禱文幫助我們開口承認,我們極度需要上主,須投靠祂恩典的懷抱。正如保羅所說,不論是猶太人還是外邦人,在聖潔的主面前都是罪人(羅三9),沒有一個「配」來到主面前,惟靠上主的恩典和憐憫。

    啟示錄的敬拜給信徒的啟示

      聖經中的啟示文學講論救恩時,往往是正邪對立,黑白分明。在啟示錄五章1至10節,約翰提醒我們,不要為屬地的事情太難過或被它們纏繞,卻該為自己當下看不見耶穌而悲哀。為甚麼這麼說?按經文的描述,約翰看見天上、地上和地底下的許多異象,但起初卻看不見基督,沒有人能展開那書卷和那七印,所以大哭。然而,當他看見羔羊站在寶座、四活物和眾長老當中,悲哀隨即轉變成喜悅和敬拜。四活物和二十四位長老各拿著琴和盛滿了香(即眾聖徒的禱告)的金爐,俯伏在羊羔面前唱新歌:「你配取得那書卷,拆開它的封印,因為你曾被殺,用你的血,從所有的部落、語言群體、人民、國家買贖了人來歸於神,使他們成為我們神的王國和祭司,他們將會在地上為王。」(啟五9-10,環球聖經譯本)

      當我們強調「信徒皆祭司」的身分(priesthood),經文也強調我們要承受天國,在地上掌權作王。然而,要在地上學習和唱這首充滿信心和盼望的終末頌歌,過程仍然充滿張力。特別是人面對極端的困境或親友離世時,我們「會」唱這歌嗎?有甚麼歌可以陪伴那些仍在世上、陷於困難和哀痛中的家人和親友呢?

      排練今年的聖樂培靈會「天啟視野‧得勝羔羊」時,學院詩班嘗試以戲劇讀經的方式,演繹啟示錄第十四章所描述的終極敬拜。故事要從啟示錄第十二章開始,當中涉及不同的角色和場景,包括紅龍與婦人之爭,以及海獸和地獸迫害那些不願折服的信徒。獸模仿基督,軟硬兼施,要引誘信徒歸順牠。然而信徒勝過牠,是因羔羊的血,也因為自己所見證的道(啟十二11)。

      神愛世人,上主的恩典和憐憫是白白賜給人的,但是終極敬拜所獻上的這首「羔羊之歌」大合唱,卻不是所有世人都會唱。經文啟示這屬天敬拜的天國詩班,只有(exclusively)跟隨基督的人才能唱這歌。「除了從地上買來的那十四萬四千人以外,沒有人能學這歌。」(啟十四3下)這是一首關於救恩的歌,宣告羔羊終必得勝。信徒得勝是靠羔羊的血;這血能發揮救贖的功效,這不只是過去式,而是現在進行式。靠著基督,與祂復活的身體聯合,教會也成為屬天敬拜的群體,等待天國完全降臨。

    謙恭近前的「善」與「美」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能看見主的臨在嗎?神學和詩歌都告訴我們,這世界非我家!「已然未然」(already but not yet)的張力仍在,因為我們還沒有看到神的國度完全彰顯。

      每逢週一回學院,舉目所見,可以用「無所不在」(誇張的文學表達)來形容那些週末假日來學院附近的石灘「鬥風箏」的遊人遺留下來的痕跡。我們不時被飄到飯堂、禮堂門口的風箏線纏住腳步。即使我們願意做好鄰舍,常常清理散落在校園內的風箏殘骸,但西澳校舍的玻璃窗外,以及沿路的樹上,仍然經常掛著很多斷了線的風箏。路過的人步步為營,恐防被風箏線刮面。不論眾同工多麼努力,戴上手套清除那些風箏和線,甚至設法築起高台來替他們收拾殘局,一週復一週,仍需要努力不懈持續去做清理的工作。然而,主讓我從中看見最感恩的事情:我們有同路人,一路上彼此提醒並同行,共同築夢,互相守望

      在這天路歷程裏,相信你我也曾經有自感「不配」的時候。這內省與悔改的經歷,讓我們體會在生活和事奉中,面對挑戰和機遇時,只能乞求主的恩典。當每個人都以謙卑虛己的心近前來,運用天父賜給我們各樣的恩賜一同敬拜上主,好像昔日神的子民唱著上行之詩來到耶路撒冷,一同邁向錫安,我們就能瞥見這屬天敬拜的景象——「神的帳幕在人間」(啟二十一3)。

      很感恩每年8月的屬靈操練營裏,能與眾師長和同學同領主餐。自從2019年疫情爆發,學院已多年沒有租借外面的營地舉辦營會。記得2023年8月底舉辦的那一次,很多同學都表示他們是第一次親嘗「看哪,弟兄和睦同居」(詩一三三1)的體驗。同學放下暑期的實習和事奉,來到營地,騰出空間要聆聽主的話語,並且學習彼此聆聽和團契生活。

      主餐不單單提醒我們記念祂一直以來賜予的恩惠,更是激發我們渴望在主裏合一:一同專心仰望主,連於基督,發現神與我們同在的善與美。我們在主餐所領受的,從來都不是剩餘的、次等的桌下零碎,而是最寶貴的——主耶穌基督的身體和寶血。縱然我們或許感到自己的禱告「不完全」,或不能即時看清主的心意;但主是慈愛的,常施憐憫的,我們只管憑著信心謙卑地前來就近祂,奉主耶穌基督的名祈求。阿們!哈利路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John D. Witvliet, Worship Seeking Understanding: Windows into Christian Practice (Grand Rapids: Baker Academic, 2003).
    2 「禱告的律,信仰的律」(Lex Orandi, Lex Credendi)結合信仰於生活實踐,意指禱告指向信仰實踐的律(Lex Vivendi)。
    3 文章部分內容筆者曾於2023年9月14日在本院早會上發表。本文乃修訂自筆者文章〈拾取桌下零碎——也是「不配」?〉,該文刊載於本院校友會刊物《牧靈專訊》(第51期,2023年11月)。
    4 本文依據中華基督教會慣用的「謙恭近主文」(Prayer of Humble Access)的中譯,參中華基督教會香港區會「二零二二年基督設立聖餐日聯合聖餐崇拜」的程序表。

  • 中心內的資源室

      香港浸信會神學院多年來開辦教會音樂科目,一直致力優化教會崇拜素質。自「王劉燕容基督教崇拜與藝術教育中心」(下稱「崇拜與藝術教育中心」)成立以來,我們更進一步推展多項音樂及藝術培訓課程,提升眾教會於崇拜、信徒生活、事工、信徒生命事奉等方面的屬靈素質。

      「崇拜與藝術教育中心」以王劉燕容女士的名字命名。王劉燕容女士(-1996)一生愛神愛教會,對聖樂的推展工作不遺餘力,既擔任本院的講師和董事會成員,更捐款成立獎學金。其教會「香港浸信教會」按王女士遺願,捐獻及支持本院成立的「王劉燕容女士教會音樂發展基金」,培育教會宗教教育及聖樂工作者。該基金於2002年撥款支持成立「崇拜與藝術教育中心」,並以王女士的名字為該中心命名。

      2002年,「王劉燕容基督教崇拜與藝術教育中心」正式成立,座落於本院的「應用神學教育中心」,在旺角弼街56號基督教大樓9樓。「崇拜與藝術教育中心」於同年10月推出第一季課程,至今一直提供多元化的音樂和藝術訓練,幫助教會向神呈獻更美的敬拜。

  • 羅潔盈

    實踐神學科助理教授(崇拜與聖樂)

      以基督為中心的崇拜和藝術(Christ-centred worship and the arts),是聖道(Word)的載體,也是上主恩典的媒介,見證基督福音的大能和真實。

      崇拜是神聖的時間和空間,因為上主親臨在此時此刻,仿如天門敞開。神無形的恩典透過可聽、可摸、甚至是可吃的(主餐)、且是共同領受的途徑,讓我們能一同分嘗主恩的滋味,是何等的善、何等的美。

      在崇拜當中,音樂和附有詩詞的聖詩是「時間的藝術」,而建築和崇拜空間的佈置則是「空間的藝術」。通過這些藝術形式,我們按著聖經的真理,以敬畏、喜樂的心去敬拜和事奉上主。神的道是活潑的,是有功效的,能刺入、剖開我們的心思意念(參來四‭12‬)。故此,「以基督為中心的崇拜和藝術」能引導我們全心全意回應主的愛,歸向父神,也能幫助我們在崇拜生活中,以屬天的智慧辨明如何行在蒙福的道路上。‬‬‬‬‬‬‬‬‬‬‬‬‬‬‬‬‬‬‬‬‬‬‬‬‬‬‬‬‬‬‬‬

    ‬‬

    崇拜與藝術的智慧箴言

      筆者參考加爾文崇拜學院出版的文獻〈敬拜三一真神:與歷代普世信徒分享交流基督教智慧(2010版)〉,在此分享三段關於崇拜與藝術的智慧箴言,作為神學院從這方面建立信徒和基督教會的指引和方向。

    1. 崇拜轉化生命

    若有教會尋求「在」世而不「屬」世(約十五9),不與文化中那些破壞福音整全性的方面妥協,同時積極將文化與耶穌基督福音的好消息接合,因耶穌基督臨到每一個文化,但同時並不被任何文化所限——這教會是有智慧的!

      耶穌的福音同時是超越文化、能夠處境化、跨文化及抗衡文化的,挑戰信徒活出被轉化的生命,從而影響世界,作文化的改造者。藝術應建基於神的啟示(revelation)和聖經的教導,引導人作出理性思考,發揮教育作用,深化人對神、對世界和對自我的理解。

    2. 不限於言詞表達的信仰整合

    若有會眾群體在宣講神的道與及獻呈禱告及讚美時,並不限於言詞的表達,亦透過藝術去表達:運用神賜給每個地方群體在音樂與舞蹈、說話與安靜、視覺藝術與建築方面的恩賜——這群體是有福的!

      這種包含不同向度、多個層次的表達方式使崇拜變得豐富多彩,讓信徒以不同形式與神建立更深的關係。藝術不應視為與信仰分割的領域;相反,基督徒應該將藝術融入信仰生活,讓藝術成為宣揚福音和見證基督的一個途徑。

    3. 神的形象與第二條誡命

    若有藝術事奉者為第二條誡命所帶給我們的限制而感恩,又為聖經中被神所呼召及根據神的吩咐而接受裝備以服務會眾的藝術工作者而感恩的——他們是有智慧的!

      人類的創造力(creativity)是神賜予的恩賜,反映神的形象(Imago Dei)。基督徒在創作藝術時,努力嘗試展現神的智慧、美善和榮耀,讓藝術成為一種對神的敬拜和讚美。「不可雕刻偶像」的誡命,乃最終指向耶利米書三十一章33節的應許:「我要將我的律法放在他們裏面,寫在他們心上。」真正的藝術事奉,是讓聖靈在我們生命中雕琢出基督的形象(加四19),以致我們手所造的,不過是心被恩感的自然流露——如同溪水倒映月光,雖非月亮本身,卻能在黑暗的世界見證「那光是真光」,使人渴望同來親近主。

    以聖言為中心、跨科際的崇拜與藝術教育

      香港浸信會神學院一直關注崇拜與藝術方面的培育工作,並持續提供相關的訓練課程。本院設立的王劉燕容基督教崇拜與藝術教育中心,目的就是「從聖經、神學及教會歷史的智慧,幫助信徒更新對崇拜的認識,又藉著多元化的綜合藝術訓練,擴闊學員事奉的領域和經驗」*。多年來,中心開辦的課程是由學識 / 實踐經驗豐富之老師任教,對有志在崇拜及藝術範疇裝備的信徒,帶來很大幫助。除了開設課程,中心還有資源室開放給有關課程的學員使用,並且提供課室、場地的租用服務,給信徒作練習及獻演之用。

      展望未來,王劉燕容崇拜及藝術教育中心一方面將繼續開辦不同類型有關崇拜、音樂、藝術的課程,以更新信徒對崇拜和藝術的認識,提升學員相關的技巧,拓寬他們的視野。另一方面,我們將積極開辦更多以聖言為中心的跨科際課程,融合不同的領域,以豐富華人教會在崇拜中的宣講,並幫助信徒把聖道、崇拜、藝術、靈修實踐、信仰生活結合起來。本中心的「戲劇在教會」系列課程(例如,「戲劇創作心法」工作坊、「戲劇查經法」工作坊),以及去年與信徒神學教育部合作構思的「崇拜與藝術深造證書」課程,便是我們在這方面努力的幾個例子。

      以「崇拜與藝術深造證書」課程為例,這個碩士程度的學位課程在崇拜學理論、教會音樂、藝術範疇、實際應用、神學反思等各方面為信徒提供更有系統的全面訓練。觀乎現時香港的神學院開設關於崇拜的課程,大多以崇拜學或敬拜讚美為重點,並沒有太著重跨科際整合的部分。把藝術融入崇拜正是本中心一直以來致力推動的。在這方面,我們這個課程為學員提供包含聖樂、敬拜讚美、崇拜空間運用、話劇、繪畫等多元化元素之崇拜藝術訓練,以及神學反省,讓學員可以更全面地把聖經教導、崇拜、牧養、藝術整合起來。

      「崇拜與藝術深造證書」一方面強調扎根聖經與神學,強化崇拜事奉的真理基礎,幫助信徒理解崇拜的信仰根源,並探討藝術元素(如音樂、戲劇、視覺藝術)如何與崇拜神學對話。另一方面,強調整合藝術實踐與牧養關懷,以回應多元處境。課程突破傳統崇拜學框架,強調「藝術即牧養」的理念。學員不僅學習詩歌帶領、空間佈置、節期禮儀設計等實務技能,更須反思如何透過藝術媒介,在崇拜中回應信徒的生命階段和社會處境。例如:如何以戲劇呈現受苦節期的救贖信息?如何運用視覺藝術營造將臨期的盼望氛圍?這些課題均結合神學詮釋和創意實踐,培養學員成為「富牧養心懷的崇拜藝術事奉者」。

      而且,牧養整合類的科目,例如本季開辦的「喪禮設計與牧養神學」,還結合了生死教育的範疇(例如探討:基督教喪禮設計如何激發我們在生命的失落中,向主表達個人和群體的哀痛和盼望?崇拜與喪禮儀節中運用哀歌和頌歌有甚麼原則?)我們綜合聖經、教會歷史和牧養的觀點,探討崇拜如何以三一神為中心,從默想詩篇中的哀歌到揚聲頌讚,彰顯教會怎樣藉基督事件得著救贖,並在安息禮拜中表達這份在基督裏出死入生的盼望。

    跨部門整合

      我們除了積極籌辦以聖言為中心跨科際的整合課程,近年也積極跨部門合作。王劉燕容崇拜及藝術教育中心與信徒神學教育部不但合作構思課程,並且把兩者部分的科目兼容相通,為學員提供更美善、更便利的學習。舉例說,本中心學員凡修畢兩個指定的四堂課程(共18小時的課堂時數,出席率達八成以上),日後報讀信徒神學教育部的「信徒普及神學文憑 / 證書課程」並成為註冊生,可獲豁免修讀一個選修科目。

      最後,我們將延續浸信會重視聖經的傳統,並深化藝術與崇拜的結合,深耕「聖經之民」的靈性土壤,讓信徒全人敬拜、見證、服侍美善的上主。無論你是否認為自己「懂藝術」,只要願意敞開心扉,讓聖靈在你獨特的生命中創作,你就是這使命不可或缺的一塊拼圖,編織一幅幅見證主愛的圖畫。

      願一切榮耀歸於那創天造地、並在我們生命中持續展現祂的美善的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參本院網頁:https://www.hkbts.edu.hk/waec/

  • 劉永生

    王劉燕容基督教崇拜與藝術教育中心義務主任、客座講師

    全人的崇拜

      基督教會是上主設立來彰顯祂的真實、全善和至美。信徒在領受上主恩典、話語、拯救和呼召時,以禱告、讚頌、傳揚、見證來回應祂,這就是對上主的「崇拜」。奧古斯丁謂,美是真的彰顯。神既是真的本體、善的源泉、美的真相,我們崇拜祂,能否也在過程中發出光輝,反映祂的神性,陳述祂的作為,便是我們有否真正事奉祂的證據(聖經提到「事奉」是指人向神所作的崇拜、禮拜、禮儀、行動……)。

      從聖經的記述,我們看見在舊約世界以至永恆裏的新天新地,人集合敬拜上主時,都是透過全感官、多元媒介式對話和啟應;我們稱之為藝術的表情達意形態,是最透徹的溝通途徑。

    繽紛的藝術

      美國費城當代館(Philadelphia Contemporary)藝術總監湯普森(Nato Thompson)指出,西方社會的文化藝術,自古以來都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可是到了中世紀、文藝復興時期,人卻著眼於專門技法層面,於是有所謂「高藝術」(High Art)的出現。及至二十世紀中後期,前衛的藝術家重新強調藝術應融合於生活,每種日常行為,無不就是藝術行為,只在乎行動者本身的意願、意識和自我界定。*

      這正好提醒我們,所有文化和藝術與人的關係極深,相互成就和影響。從思想、情緒、意識、行動、自我身分理解,到人際、社群、階級、族群之間的關係,以至社會制度的各方面(包括政治、經濟、教育、家庭、宗教等),都有重要關連。

      藝術的定義、來源和應用範疇,向來有不同的探討角度和依據例證,故形成不同的藝術理論。但大致而言,各種理論探討總離不開兩大方面:一是呈現效果,如和諧、美、崇高等概念的判斷;另一是呈現方式,即技法修習、技巧應用等的歸類。

      上主創造、救贖萬有,是真、美、善之源,而終極的真美善狀態乃以馬內利——上主與人同在。人經歷上主的同在,是崇拜上主的實踐道路;基督教會透過傳情達意的生活行動,呈現人作為受造者所承傳的美善表達(Art),是崇拜活動的重要展現(Enactment)

    基督教崇拜與藝術教育

      基督教會肩負使命,要見證上主的神性和作為,又要持守盼望,進入貫穿往昔、現在和永恆時空的崇拜上主的行列。這個由上主開啟、眾生回應的過程,我們採用了不同的名稱去描述(例如靈性成長、崇拜、教導與學習、牧養與輔導、傳道與服侍、團契與交誼等等),顯示我們在特定時空對上帝國度實現的進程有不同的強調。就神學教育而言,自然是側重於教學、傳授、研究、修習、推論、綜合、發現等活動形式,要全面培育信徒的靈命、心性、意念、知識、倫理踐行等各個層面。對於負責其中的藝術教育範疇的機構而言,設計、策劃和開展相關的課程,並推介予教會和廣大信眾,是其應有而獨特的配合角色。

      香港浸信會神學院王劉燕容基督教崇拜與藝術教育中心,就是扮演這個角色。本中心成立於2002年,宗旨是從聖經、神學及教會歷史的智慧,幫助信徒更新對崇拜的認識,又藉著多元化的綜合藝術訓練,擴闊學員事奉的領域和經驗,提昇信徒在教會的崇拜以至其他事奉上應用藝術的能力

      在此後現代世紀,人以全感官向度傳情達意的洪流已經形成。本中心的課程也是朝向以全感官敬拜上主的方向發展。二十多年來,我們開辦了音樂(聽覺向度)、美術(視覺向度)、舞蹈(觸感向度)、戲劇(多感官向度)、電子媒體(全感官向度)等課程,旨在為教會培育信徒,讓他們學習以各種藝術形式來豐富崇拜的內容,充實崇拜聚會的表達。

      本中心成立至今,一直致力籌劃與各種藝術形式相關、融合的課程,不但內容廣泛,題材又具深度,且貼近在地的需要。所提供的課程涵蓋超過十個各不相同卻又互相關涉的主要範疇:崇拜學、教會音樂事工(包括音樂藝術、聖詩學、鍵盤教學、歌藝訓練等)、舞蹈藝術、戲劇藝術、視覺藝術、電影藝術、電子媒體、建築空間理解、花藝、人文素養、本地戲曲藝術、曲詞研習等,同時也為信徒提供書刊教材資源和教學獻演場地。盼望讓教會發現藝術可以成為有力的媒介,在敬拜上主、傳揚福音、信徒團契、聖經教學、社區服務等多方面發揮效用。

    窄路中前行

      自本中心成立以來,綜觀這些年間教會的反應,似乎音樂課程普遍較受重視,歌唱、聲樂、電琴等科目最受信徒歡迎,其餘課程卻常被忽略。因此,我們不斷努力,協助教會更全面地應用各種藝術形式。

      其實藝術形式本來就滲透在教會的崇拜聚會中。例如每項程序涉及的言詞、動作和事件,及其先後次序、各負責人的分工合作,跟戲劇裏的角色各有出場序、對白、走位、動靜等如出一轍;又如崇拜的主席在宣召、讀經、禱告、歡迎時,或牧者在證道時,都會留意聲調、語氣、聲線力度和速度等,這也跟戲劇的表達要求相似。另外,會眾或站或坐或跪,或仰首或低頭或舉手,種種肢體動作其實就是舞蹈的基本。再者,聚會環境的設置、空氣調節、燈光音響、顏色選擇、氣氛營造等,亦莫不是視覺藝術、建築藝術等的表達和延伸。本中心開辦不同學科的綜合目標,便是希望引起學員的興趣,甚至帶來覺醒。

      另一方面,今天香港社會潮流強調功利、速成等效果導向或目標導向,有些教會似乎亦無可避免隨波漂流。但論到崇拜的藝術,藝術技巧本來就需要透過日積月累、反復操練而逐漸養成的;因此,我們一直努力把握並尋找適當的時機和可以培育的對象,期盼通過形形色色的教育課程,逐漸更新崇拜的文化。為抗衡當今「娛樂至上」和「速食文化」的大趨勢,本中心邀請學者、專家設計各式各樣的課程,希望在大眾文化價值觀衝擊之下,重新建構適當的詞彙,重塑思考和探討的進路,從而追尋合乎聖經和神學的世界觀,藉此可以判斷、界定、辨識和突破時下常常混淆視聽的藝術形式談論(例如「傳統」vs「現代」的偽命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參湯普森:導論,《文化操控》,石武耕譯(台北:馬可孛羅文化,2022)。

  • 崇拜與藝術有何關係?
    本院的王劉燕容基督教崇拜與藝術教育中心,在推動崇拜及藝術教育方面扮演了甚麼角色?
    本院這學年開辦的全新課程「崇拜與藝術深造證書」課程,又有何特色?

      今期《院訊》邀請了劉永生老師和羅潔盈博士談談這些話題。劉老師在王劉燕容基督教崇拜與藝術教育中心服侍了二十多年,現為該中心的義務主任及本院客座講師。羅博士為本院實踐神學科助理教授(崇拜與聖樂)。

  • 葉志華

    神學學士一年級

      我初中時在佈道會決志信主,後來經同學介紹,參加了教會的團契和崇拜,開始有穩定的教會生活。我在1997年受浸加入教會,並開始嘗試不同的事奉崗位。感恩隨後的日子,無論在工作、戀愛、結婚、生子的事上,都經歷神的厚恩,大大加強我對神的信心。

    「遲一點吧」

      裝備自己作傳道人的念頭,自2015年參加柬埔寨短宣時已經萌生。當時與教會一班弟兄姊妹到柬埔寨探訪當地的宣教牧師,他不單帶我們到當地的教會了解事工的需要,更邀請我們到他家中,聆聽一班宣教士的分享,一起代禱;過程中我感受到他們對傳福音的熱切和對主的盡忠。聚會後返回住宿地方時,我坐在篤篤車上望著落日的景色,心内有個聲音問:「你準備好了嗎?」當時我回應:「遲一點吧。」

      隨後的日子也有機會到其他地方體驗傳福音的工作。無論是聖誕節跟隨教會詩班到内地教會分享詩歌,或是暑假和弟兄姊妹在内地舉辦英文班,都讓我清楚看見福音事工的需要,「要收的莊稼多,做工的人少」這句經文不期然在腦海浮現。2019年夏天,我參加浸信會差會舉辦的泰北及緬東訪宣體驗團,其中最深刻的是探訪緬甸鄉郊一所教會,和當地一班小朋友在草地上唱歌玩耍,一張張笑臉深印在腦海。那一刻我問自己:「你能受裝備,全心事奉嗎?」但心裏仍然推搪:「遲一點吧。」

      往後發生了社會運動、新冠肺炎、緬甸內戰等事情,這令我明白一切本來美好之事可以瞬間改變,以往接觸過的人和物可以一下子不復見。教會內的生離死別,更叫我體會「時間不等人」

    「停下來!」

      工作上的變遷,使我反省自己是追求地上的安逸,還是思念天上的事。我本身在一所外資銀行工作,主要負責客戶服務,生活可說平穩安定。2023年中卻得悉公司要改組,工作性質將改變,一向共事的同事亦要轉職,當時滿心惱怒和不安。8月18日晚上,我出外緩跑,腦海一片混亂,距離目的地還有一半路程時,聽到有聲音對我說:「停下來!」腦内隨即想起耶穌對税吏馬太的呼召。我停了下來,眼淚不自覺地流下,但心裏卻是異常平安寧靜。

      當時我想,這是神的呼召嗎?真的要我停下來,放下一切全時間傳道嗎?我可專心無悔委身傳福音嗎?我有足夠能力嗎?我帶著這一連串問題切切禱告神,求祂指引我該行的路。除了跟太太分享外,我也跟牧者和弟兄姊妹講述這個經歷,請他們為我代禱。當然我希望能得到印證,確認那是呼召而不是自己一廂情願的想法。

    回應與行動

      感謝神很快便給我回應。8月20日主日崇拜,沙田區醫院的張院牧到教會證道。她不但分享自己的蒙召見證,還藉出埃及記第三十六章作出提醒。8月27日主日崇拜,浸信會愛羣社會服務處的李傳道宣講十個童女的比喻,神藉此再次提醒我要用心作好準備。於是我9月正式辭職,11月離開工作崗位,並開始尋找適合自己的神學院,又報讀了一些晚間信徒裝備課程。2024年2月尾,我參加了香港浸信會神學院的「神學生生活體驗日營」。除了跟教授交流,還有學生分享他們的蒙召見證及校內的生活點滴,他們的分享對我很有幫助。

      過往參與短宣體驗活動,使我對宣教工作很有負擔,但我清楚知道必須按部就班,根基一定要扎穩:除了要學習神學知識,更要累積牧會的經驗,好應對不同的挑戰。我希望通過牧會建立一班有共同志向的弟兄姊妹,一起履行神給我們的大使命。

      期望在神學院裏,不但能學得神學知識和牧養技巧,更可以與同學建立團契關係,為迎接將來牧職的挑戰互相扶持,作無愧的工人。

  • 黃坤華

    道學碩士一年級

    尋著生命的意義

      我出生於信奉傳統信仰的家庭,自小家人就把我「上契」給土地公。父母對我非常嚴厲,小學時期的我又脾氣暴躁,又自卑,做了很多負面的事,如離家出走、吸煙、飲酒、說髒話、自殘、欺凌同學等:在老師眼中,我是個問題兒童。小五、小六的時候,我常常問自己:「我活著有甚麼意義?」即使將來多麼成功,甚至成為全球首富,死後卻甚麼都帶不走。我甚至想,自己無法選擇怎麼來到這個世界,但卻可以選擇何時離開。

      感恩,升讀中學時,我入讀澳門浸信中學,透過學校的週會開始認識福音。因著信,我經歷了生命的轉變。我認定耶穌是我的拯救者,而且逐步認清神賦予我的價值,不再覺得人生沒有意義。我由一個問題青少年,轉變成為青少年團契職員,甚至跟小時候我欺凌過的人和好。我在家庭生活不滿足的缺欠,神通過不同的人、事、物來填滿了,並且終於懂得接受別人的稱讚,學會禱告交託。我在中學和大學階段經歷了許多恩典,近年更成為一名推動德育的教師。每次回想過往的日子,我都衷心讚歎神在我身上的工作,所以一直想回應神的愛,想要事奉祂。

    從火熱到厭倦

      中學和大學時期,我可以說是越事奉越火熱,由做團契職員,到後來擔任團契導師牧養一班青少年,以至崇拜各個崗位都不時有我的名字。大學畢業回到澳門後,團契的查經聚會、個人的讀經生活,以及主日學的準備工作,令我對聖經研究產生無比的興趣,願意花更多時間每天查考聖經。查經時,我萌生了進入神學院的念頭,期望更深入地認識神,研究聖經。

      然而,我有此想法時,卻經歷感情失意。我認為是神要我停下來, 於是將讀神學的事放下,改為攻讀教育碩士課程,然後繼續如常事奉和工作。三年過去了,由於工作失意,事奉也不如意,我越來越厭倦生活。這種厭倦感甚至蔓延到我一向熱愛參與的青少年事工和聖經教導工作,從越做越火熱,變成越做越辛苦。信心跌到谷底時,我問神:「祢在我生命中是否真的存在?過往發生在我身上的恩典,是否只是機率極低的巧合?」那時我想否定這些年來神賜給我的所有恩典。

    低谷中的醒悟

      轉折點發生在2024年3月19日晚上,我聽了一首自己從未聽過的詩歌,名為《只為祢國祢名》,這首詩歌讓我回想起當初渴望入讀神學院的感動。歌詞這樣說:

    世上所有金銀珍寶,
    和這世界所提供的美好,
    我願放下,只為要跟隨祢,
    回應祢榮耀呼召。

    聽完這首詩歌,我突然醒悟過來。原來我對生活感到厭倦,每天抱著「上班等待下班」的心態,甚至連教會也不太想去,是因為我逃避初信時思想的一個問題:人死後帶不走在世的所有東西。不管我多努力,有多少名利,死了就甚麼也帶不走。教育輔導改變多少生命也好,若靈魂仍是失喪,還有意義嗎?拯救靈魂才是最重要的!

      我明白了對生活的厭倦感源於我向世界妥協,忘記了神對我的呼召。內心深處一直渴望成功,渴望獲得家人、親戚、朋友、所有人的認同及豔羨目光。我其實一直心裏思量:到底是做老師,還是做主任、傳道人更風光?到底是讀教育,還是讀神學更風光?

      感謝神藉著這首詩歌提醒我不要忘記、不要放下這個呼召。我當下就立定決心,要獻身給主,攻讀神學,接受裝備,任主使用!作出決定的那一刻,我頓然感到平安,是這輩子從未感受過的。

      願榮耀頌讚全歸三一真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