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頁
  2. /
  3. 院長的話
  4. /
  5. 神學教育的樂章

院長的話

曹偉彤院長

神學教育的樂章

  神學教育如同一部結構嚴謹卻又充滿創意的交響樂,每個聲部都在訴說神學智慧與生命實踐交融的故事。2009年,當我接任香港浸信會神學院院長一職,便立定心志按神的心意譜寫這部跨越時空的屬靈樂章。我們追求的神學智慧(theologia),絕非靜態的知識堆砌,而是那能夠在複雜處境辨明「耶穌心腸」(腓一8)的生命藝術。這種智慧如同交響樂中流動的旋律,在不同的生命樂章中奏響屬天的和聲。

  在教學實踐中,「浸神」堅持一套我們所領受的教育理念:神學教育應當是師生共同「在神以下」(under God)的終身學習。這種學習要求我們保持三種基本態度,可比作身體的不同部位:首先是謙卑受教的耳,時刻準備聆聽神的聲音;其次是敏銳辨識的眼,能夠看透世俗價值觀的虛妄;最重要的是實踐真理的手,願意積極回應當代社會的迫切議題。身為神學教育者,我們特別關注貧窮問題、生態危機、青少年與長者的需要,以及當下的社會、經濟和政治倫理的挑戰。這些關注不是出於社會責任的考量,而是源自一個深刻的信念:真正的神學智慧必然導向具體的生命實踐,必然在社會現實彰顯基督的愛。

第一樂章:神學沙龍的思想對話

  神學教育的殿堂裏,「神學沙龍」猶如一段充滿張力的奏鳴曲,展現思想碰撞的火花。2019年秋季,當時香港社會與教會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我們以「對談潘霍華」為主題,開啟了這段思想對話的旅程。之後,「浸神」陸陸續續在校內、校外、(後來因疫情緣故而轉為在)線上,舉行了一連串的「神學沙龍」。除了「對談潘霍華」之外,還有「談以弗所書」、「香港當下現況之宣講、教導和牧養」、「亂世中再思浸信會的信仰根源」、「亂世中再思政教分離」、「今日在香港宣講:再思楊牧谷與朗基(Thomas Long)」、「神學有甚麼用?」、「再思教會論:從以弗所書反思教會的使命功能」等等。

  這些「神學沙龍」採用創新的對話形式,由我向主講老師提出一系列隨心卻又用心而發的即興問題,引導在場參與者深入思考。這種對話模式徹底打破了傳統神學教育的單向傳遞框架,創造了一個開放而活潑的思想互動空間。

  隨後的歲月,無論是在校內、校外,還是疫情期間在網絡平台上舉行的「神學沙龍」,都持續為教會提供寶貴的神學反思資源。每一場「神學沙龍」都像一塊精心打磨的稜鏡,從不同角度折射出信仰真理的光譜。特別值得一提的是,疫情期間「神學沙龍」轉為線上舉辦時,我們發現這個形式反而打破了地域限制,吸引來自北美、歐洲、東南亞等地的參與者,讓香港的神學思考與全球教會產生更廣泛的共鳴。

第二樂章:微講座和院長教室的深度共融

  如果說「神學沙龍」是叫人鼓舞的樂章,那麼「微講座」就是細膩動人的室內樂,在親密互動中展現信仰的深度。2023年,隨著疫情緩解和新教研大樓的啟用,我們在新大樓的三樓會議廳開啟了這種小而深的聚會模式。「微講座」之所以是「微」,不僅是指其規模(每次僅限十至二十人參與),更是指它追求一種微觀、深入的生命交流。微講座的魅力正在於此:沒有權威的講台,只有平等的對話;沒有標準答案,只有生命的真誠分享。

  在這十數年孕育「浸神」實踐神學的道路上,我不僅是策動者,近幾年也當了前線參與者,經常親身分享,與他人一起交流,不再只做支援的工作。自2020年6月,我開始了迷你的「院長教室」,以研討會形式先後與逾幾百位牧者及教會領袖,交流學問和事奉經驗,以應對當下香港教會的景況。及至2024年初,我構思了「院長書房」這個空間,以指導性閱讀(guided reading)的研討形式,引領同學一起仔細研讀侯活士(Stanley Hauerwas)撰寫的《和平的國度:基督教倫理學獻議》(Peaceable Kingdom:A Primer in Christian Ethics),一同重新思想神的和平國度。執筆之際,我正預備於今年8月開辦第二期「院長書房」,屆時將與同學逐頁思考評析田立克(Paul Tillich)撰寫的《生之勇氣》(The Courage to Be),引導同學從中學習和反思。

  過去十六年間,「浸神」逐步建立起具有「神學智慧」的實踐神學,為我們所接觸的教牧長執和弟兄姊妹帶來祝福和造就。近年來,我越發相信實踐神學尤其適切且能徹底地幫助教會面對當下的特殊時空。我盼望將實踐神學推廣開來,與其他神學教育工作者分享這種以實踐開始、也以實踐結束的「做神學」進路。

第三樂章:生死教育的轉化

  生死教育在我們的實踐神學中,不是一門冰冷的學科,而是一首溫暖的生命詩篇,吟唱著終極關懷的深刻內涵。當香港社會承受疫情衝擊、人口老化加劇等挑戰,越來越多人被迫直面生命的無常和死亡的現實。為回應這一時代需要,自2023年起,「浸神」信徒神學教育部連續三年與不同的浸信教會合作,舉辦基督教生死教育座談會,反應踴躍,每次聚會均座無虛席。

  「浸神」自從推動基督教生死教育以來,獲得不少正面回應。2024年10月24日,本院榮獲「照顧者易達平台」選為五大「我最喜愛的愛心商戶或團體」之一,顯示我們的相關課程獲得公眾肯定。這是「浸神」推動實踐神學的一個重要標記。

第四樂章:歌唱神學的靈性塑造

  猶記得我在2009年4月號《院訊》「院長的話」提出我對聖樂教育的期望。我期待「浸神」不僅是一所有見識的神學院、一所禱告的神學院,也是一所歌唱的神學院(singing seminary)。那是一所在順境歌唱、在黑暗中也歌唱的神學院。

  歌唱作為靈性實踐,本質上超越了理性認知和語言表達的局限,使我們得以全人地感受並詠唱神的實在與作為、創造與救贖的奧祕。當語言在偉大的神面前顯得蒼白無力,詩歌與音樂便成為更適切的載體,不僅能傳達理性分析所不能及的屬靈維度,更能將頭腦認知轉化為深刻的情感體驗。這種歌唱實踐不僅是一種信仰表達,更是一種靈性塑造──其獨特的感染力遠超單純的言語,能喚起信徒的靈性記憶並產生群體共鳴。在旋律與和聲中,我們得以將神學活化為生命敍事,使信仰告白成為祈禱,最終在詠唱中深切經歷神的同在,實現靈性的完全。

  在「浸神」的事奉中,我漸漸明白歌唱的靈性實踐的重要性。我深切體會人歌唱的能耐和深度,代表屬靈生命的深度。當傳道者經歷主愛,能夠尊主為大,無論在喜樂抑或苦痛的時候,都能在心靈裏歌唱,並且是用身體去歌唱,用聲帶去歌唱,用感情去歌唱,用理性去歌唱,用感受去歌唱,這是靈性的實踐。這種生命的實踐是一種見證的生命,見證人與神親密的關係。這種對神的愛的經歷,能夠感染其他人去歌唱,去經歷神的愛,經歷神的信實,經歷與神相交的親密。這亦是一種實踐的智慧,因為在歌唱的經歷中,歌唱者更加明白耶穌基督的心腸,能以祂的心為心,更加明白祂的感情、態度、思想和做事方式。因此,我期盼神學生能夠歌唱,能夠具有這樣的生命;祈求神讓我們的神學院成為一所歌唱的神學院,在歌唱中見證並經歷神的愛。

  循著上述的思考,我想起明年便是「浸神」七十五週年院慶,第一時間想到的,不是籌辦學術講座、聚餐、展覽、開放日等活動,而是一個匯聚眾浸信教會詩班、以歌唱為祭的感恩崇拜。我期待重演六十週年的「鑽禧音樂頌讚會」,當時詩班員有二百八十人,來自不同教會和單位。我們一同向神獻呈美好的祭。

  這美好的聖樂敬拜盛會,至今差不多相隔十五年了,神確實一直引導著「浸神」走每一步。我們深知每一步都是主的恩典,日間雲柱、夜間火柱從未離開過我們。誠然,我們還有其他方式可以表達對神的感恩,但以歌唱的方式來表達,卻是必不可少的。因此,我們正在籌備「七十五週年院慶感恩崇拜暨音樂頌讚會」。因為神的偉大與奧祕,是語言不足以表述的,必須深入地感受。惟有歌唱,才能全面地感受和表達這一切。在頌讚中,在歌唱的經歷中,深願我們更明白耶穌基督的心腸,能以祂的心為心。是故,歌唱亦是我們的實踐智慧,讓我們體驗靈裏的喜樂,深刻地經歷神。

終章:實踐神學的永恆旋律

  站在七十五週年的歷史節點回望,我們彷彿看見未來的實踐神學應當像一部完整的交響樂:「神學沙龍」展現思想的深度,「微講座」和「院長書房」體現生命的交流,「生死教育」表達終極的關懷,「歌唱的神學」呈現靈性的整全。

  這幅圖景裏,每個元素都相互關聯,彼此豐富。參與者從任何一個環節進入,都可以發現與其他部分的內在聯繫。這正是實踐神學的獨特魅力──它不是單一軌道的列車,而是四通八達的生命網絡。在這網絡裏,我們培育的不只是知識淵博的神學家,也不只是能言善道的牧者,更是能在多元處境活出信仰的僕人領袖和門徒。他們能夠將神學智慧轉化為生命的實踐,在各自的崗位上譜寫榮耀神的動人樂章。這樂章將穿越時代的變遷,見證那永不改變的真理,直到主來。

2025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