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研究乃「信仰寻求思考」的践行

邓绍光

基督教思想(神学与文化)教授

「浸神」神学博士之路

2013年春季学期,「浸神」推出神学博士学位课程,同学可以主修圣经研究(旧约或新约)或基督教思想(神学或历史)。翌年有两位校友报读,他们都是在「浸神」完成道学硕士和神学硕士课程。两人不单彼此认识,而且攻读神学硕士课程时,同样主修系统神学,只是研究的对象各有不同。去年(2020)夏天,其中一位完成学习,论文获得通过,成为「浸神」第一位神学博士。

攻读神学博士课程的学生要付出的努力,跟攻读神学硕士课程的学生大不相同。这可不是一个容易的过程,第一个阶段要在两年内完成四份考卷,第二个阶段则要在四至五年内撰写毕业论文,总共需要七年左右。基本上,这是一个自学过程;负责指导的老师看似轻松,因为不像神学硕士课程那样须要每个学期开科授课,但是实际情况并非如此。

老师励勉同行

  老师指导博士生学习的日子,既漫长又花心力,毫不轻松。主修系统神学的学生既要通过哲学、神学、专科(学生研究的相关范围)等三份考卷,指导老师就有责任跟他一起列出须要阅读书籍(大约四十本)的清单,并且订定考试日期。由于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对相关知识的了解和掌握各有不同,所以老师根据个别学生的情况,要求他旁听神学硕士课程甚至道学硕士课程的某些科目,提点他哪些方面须要「补底」,须要加强,务求一方面拓宽他的基本知识,另一方面深化他的专门知识,扶助他顺利完成第一个阶段的学习。只是,实际成效如何,还得看学生自己的能力和努力。老师作为引路者,除了尽力做好以上的事情,也就只能默默为他祈祷。

  进到第二阶段,即撰写论文的时候,老师须个别跟进学生的研究,就更不能掉以轻心。学生撰写博士论文,其研究范围基本上是指导老师熟悉的。这样看来,老师似乎无须多花时间和心力做什么额外相关的阅读和思考,只须严谨检视学生论文的学术水平就可以了。但事情是否这样简单?这涉及博士论文的要求。

博士论文跟硕士论文的分别,主要在内容和篇幅上。在内容上,主旨要原创,讨论要深入。简单来说,所做的研究是没有人做过的,并且要充分及周全地讨论学术界相关的观点,坚实地铺陈自己的论述。在篇幅上,这至少是神学硕士论文的两倍,大约十万字。做老师的,必须追得上学术界历来至今的讨论,不能停留在自己昔日的了解和把握;这才可以判断学生的研究,给予合宜的指导,使论文的学术水平达至「原创」和「深入」的要求。并且,老师还要付出时间和心血批改学生的论文,这是在学术以外另一种耐性的操练了。

因此,指导博士生的老师可不容易做,但只有这样,才对得起三一上帝,因为学生论文所思考的,是三一上帝自己及其作为,所以应当竭尽心智,尽心用力,不能马虎随意、浮游无根。说到底,学术研究乃「信仰寻求思考」的践行。

相关文章

攀越学术高峰 培育神国精兵

回应神国需要香港浸信会神学院(「浸神」),作为亚洲浸信会神学研究院(ABGTS)其中一个创办者,早于六十年代就曾以合办方式开设博士课程,参与香港及东南亚神学人才的培训工作。其后「浸神」于1999年正式成立自己的研究院,开设神学硕士课程。 ...

沟沟坎坎主领路

周志治神学博士候选人Zhou Zhizhi Th.D. Candidate 1991年,我开始读神学。那时候,我就期盼神在中国教会再次兴起好像宋尚节那样的属灵伟人。那么,我能做什么呢?我设想自己要是能以歌咏为这样的布道家作先锋,该多好啊!可是,当我从神学院毕业,并且通过上海音乐学院声乐系的专业考试,却发现教会无人在乎我的想法,于是我放弃音乐之路,并一心一意在基层教会服侍。 ...

感恩不尽

吴立斌神学博士候选人Wu Libin Th.D. Candidate 立斌与丈夫时光荏苒,岁月如梭。从2016年1月我进入香港浸信会神学院攻读神学博士课程,至今完成博士论文的初稿,学业行将结束,我在「浸神」求学已经有五年多。期间,最让我感恩的,是神为我预备了一位尽心尽责、满有爱心的导师黄福光教授。可以说,如果没有黄教授尽心帮助和教导,我的论文初稿就不可能完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