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研究乃「信仰尋求思考」的踐行

鄧紹光

基督教思想(神學與文化)教授

「浸神」神學博士之路

  2013年春季學期,「浸神」推出神學博士學位課程,同學可以主修聖經研究(舊約或新約)或基督教思想(神學或歷史)。翌年有兩位校友報讀,他們都是在「浸神」完成道學碩士和神學碩士課程。兩人不單彼此認識,而且攻讀神學碩士課程時,同樣主修系統神學,只是研究的對象各有不同。去年(2020)夏天,其中一位完成學習,論文獲得通過,成為「浸神」第一位神學博士。

  攻讀神學博士課程的學生要付出的努力,跟攻讀神學碩士課程的學生大不相同。這可不是一個容易的過程,第一個階段要在兩年內完成四份考卷,第二個階段則要在四至五年內撰寫畢業論文,總共需要七年左右。基本上,這是一個自學過程;負責指導的老師看似輕鬆,因為不像神學碩士課程那樣須要每個學期開科授課,但是實際情況並非如此。

老師勵勉同行

  老師指導博士生學習的日子,既漫長又花心力,毫不輕鬆。主修系統神學的學生既要通過哲學、神學、專科(學生研究的相關範圍)等三份考卷,指導老師就有責任跟他一起列出須要閱讀書籍(大約四十本)的清單,並且訂定考試日期。由於每個學生的學習能力、對相關知識的了解和掌握各有不同,所以老師根據個別學生的情況,要求他旁聽神學碩士課程甚至道學碩士課程的某些科目,提點他哪些方面須要「補底」,須要加強,務求一方面拓寬他的基本知識,另一方面深化他的專門知識,扶助他順利完成第一個階段的學習。只是,實際成效如何,還得看學生自己的能力和努力。老師作為引路者,除了盡力做好以上的事情,也就只能默默為他祈禱。

  進到第二階段,即撰寫論文的時候,老師須個別跟進學生的研究,就更不能掉以輕心。學生撰寫博士論文,其研究範圍基本上是指導老師熟悉的。這樣看來,老師似乎無須多花時間和心力做甚麼額外相關的閱讀和思考,只須嚴謹檢視學生論文的學術水平就可以了。但事情是否這樣簡單?這涉及博士論文的要求。

  博士論文跟碩士論文的分別,主要在內容和篇幅上。在內容上,主旨要原創,討論要深入。簡單來說,所做的研究是沒有人做過的,並且要充分及周全地討論學術界相關的觀點,堅實地鋪陳自己的論述。在篇幅上,這至少是神學碩士論文的兩倍,大約十萬字。做老師的,必須追得上學術界歷來至今的討論,不能停留在自己昔日的了解和把握;這才可以判斷學生的研究,給予合宜的指導,使論文的學術水平達至「原創」和「深入」的要求。並且,老師還要付出時間和心血批改學生的論文,這是在學術以外另一種耐性的操練了。

  因此,指導博士生的老師可不容易做,但只有這樣,才對得起三一上帝,因為學生論文所思考的,是三一上帝自己及其作為,所以應當竭盡心智,盡心用力,不能馬虎隨意、浮游無根。說到底,學術研究乃「信仰尋求思考」的踐行。

相關文章

感恩不盡

吳立斌 神學博士候選人 立斌與丈夫   時光荏苒,歲月如梭。從2016年1月我進入香港浸信會神學院攻讀神學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