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想不到的宝贵收获

何燕玲

道学硕士

我们决定离开服侍工场的时候,深感自己须要接受整全的神学装备,于是申请往国外修读神学;然而,出乎意料,天父将我和丈夫及儿女带回香港。回港后,因考虑儿女的需要,我本打算报读网上神学课程,但由于梅智理牧师博士(Rev. Dr. Moye)的一句话,我就先祷告寻求主的心意。结果,主带领我入读「浸神」的全时间装备课程,让我在这里经历人生最美好的其中三年时光!

入读神学院前的挑战

离开香港差不多七年之后,2015年中我们举家回归故土。由于当初离开是连根拔起,如今一切要从头开始。重新投入教会、安顿居所、孩子入学(那时刚遇上双非学童入学潮)、过渡期工作安排等等,对我们来说,都是极大挑战。然而,借着主极大的恩典,困难都一一极速解决了。孩子离开香港的时候,分别只有三岁多及不足一岁。对这两个「回流宣子」来说,香港是一片陌生之地,这里只是父母的根;幸得学校师长帮助,他们很快就适应了。

突如其来的文化冲击

一年后,以为自己已经重新融入香港的生活和文化,微小如报章及社交媒体的新词潮语,也渐渐习惯了。但是,入读「浸神」之后,我作为一个中年回归的宣教士,跟其他大多较为年轻的同学一起学习,才突然强烈意识到彼此之间在深层次的文化、语言、思维、代际及价值观上有差异。这使我经历了意想不到且前所未有的文化冲击,内心震荡!加上,离开校园二十多年,一直在商界工作,及后离港全职事奉,自己与学术已经沾不上边;对于崭新科技及学习工具,更是一窍不通。面对全然陌生的书籍、文章及学术词汇,一下子排山倒海而来,我既惊恐,又不知所措!

意想不到的宝贵收获

面对种种挑战及难以言喻的无力感和挫败感,我记起梅智理牧师的话:「浸神」的老师不但是学问渊博的学者,而且满有牧者心肠,乐于在各方面帮助学生。然而,作为走读的全职妈妈,我在学院的时间只限于课堂,连上图书馆的时间也是苛求,何来时间找师长?我惟有默默祷告主,不想毕业之时只是带走一堆书本、笔记及似懂非懂的学术名词!我祈求主让我在毕业前,有机会跟大部分师长作至少一次交谈。

三年过去,我确实享受「浸神」每次早会、每节课堂,以及与同学和同工的情谊;但更感激主的,是让我有机会跟不同师长、同工有或多或少的面谈及生命交流!他们聆听、教导、指引、分析、分享、同行,给我勇气敞开软弱不堪的生命,「够胆」放声而哭,面对及处理自己过去成长的问题、过失及创伤,学习接受自己生命的限制而知所取舍,不作力所不能及的事。转瞬三年,实在感激天父,借着师长的帮助、圣灵的工作,让我经历一次又一次生命的破碎、医治和释放,更深体会主耶稣基督无条件的接纳和爱!

感激父神的选召、母会的慷慨、弟兄姊妹、外子及儿女的支持,让我可以入读「浸神」,从中既可学习全新的知识,也得以重新反思过去的认知认信,省察自己的所言所行。祈求主赦免我一切的罪恶过犯,并鉴察仆人的所思所是,帮助我活出所信!若主不嫌弃,求主让我余生得以作无愧的工人!

相关文章

信仰.寻求.理解

邓学骏道学硕士Michael Tang (M.Div) 寻找信仰答案还记得申请入读「浸神」面试时,院长问我为何要入读神学院,对神学院的学习有什么期望。当然,入读的首要原因是上帝在我身上的呼召。至于对学习的期望,我记得那时心里有好几个问题,期望读神学能给我答案。依稀记得其中两条问题:「什么是教会?教会应当是如何的?」和「什么是团契?团契应当是如何的?」这些问题都是由我的事奉和信仰经历所引发。当时年少又未受过神学训练,我以为神学院必然是寻求解答这些问题的地方,自己必定能够在这里找得答案。 ...

无能中的事奉――从但以理书一章1至6节看处身香港的我们

黄福光旧约教授Wong Fook-kong Professor of Old Testament 八月,本院神学硕士的课堂上,我问学生:「你们觉得今天坐在这里上课,且学习的是古代近东的世界,是否好像没有什么用处?」他们表示同意,觉得学习这些几千年前的东西,跟今天水深火热中的香港没什么关系。为了鼓励他们,我说了这个故事: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我在美国求学。当时我们夫妇与一对从香港来的基督徒同学夫妇是很好的朋友。不幸地,这位同学的太太癌症复发,并且知道痊愈的机会很低。有一天,我打电话给这位同学,刚巧他不在家,接电话的是他的太太。我就在电话中问候她的病况,她明确地回答:「如果这最后一次化疗也不成功,我就必定没希望活下去。」她边说边哭。我很想安慰她,却不知如何开口,那一刻我觉得自己很无能。那段日子,这「无能」的感觉非常强烈,觉得我所学、所知的一切一点都不能帮助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