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科探索新领域

黄福光旧约教授

教授团队每年都合教「研究与写作」及「毕业研讨班」,2014-15学年秋季的「教会敬拜学」也是采用「协同教学」方式。一般来说,这些科目有一位老师负责统筹,监察整个课堂的设计及流程;另一(些)老师则负责批改功课,评估学生表现。

这种课堂设计有一个明显的好处,就是让最熟悉某范畴的老师教导相关的课题。例如,在「教会敬拜学」一科,我身为旧约老师就负责教导旧约崇拜,另一位新约老师则教导新约崇拜。如果课程的目的是拓宽视野,了解不同观点,「协同教学」无疑是不错的选择。不过,如果课程内容的深度和一致性较为重要(例如,原文释经),那么由单一老师教授,就较为理想。

  「协同教学」能为老师及学生提供机会去探索一些本来不会探索的课题。举例说,近年圣经科目一般以圣经书卷为主(例如,撒母耳记、哥林多前书),较少以主题为主。这样的课程让学生学习从书卷宏观的处境去诠释经文,而不是把经文当作独立存在的文字。可是,圣经整体对某个题目的观点是怎样,就容易被忽略了。而「协同教学」一般是以专题为主导,就能够让学生探讨圣经整体,以至不同神学学科怎样讨论某个主题(例如,崇拜、伦理议题)。这也给予老师机会去研究某个他们或许本来不会探索的圣经课题。

「协同教学」当然也有弊端:学生可能不能把各种不同的观点和知识融会整合。不过,融会贯通本是学生必须经常学习的功课。而且,只要统筹的老师协助学生把各样知识和观点贯串起来,就能解决这个问题。有些「协同教学」科目,只是由两位老师教授;在这类例子,我认为要融会贯通就不太困难,因为两位老师可以在教导的时候,同时替学生把所教所学的融会整合。

我认为「协同教学」对于跨科际的科目(如上述所提及的例子)有一定的价值;只要做得合理妥当,就能为学生带来美好的学习经验。

相关文章

理论与实践经验并重

陈慧基督教研究硕士同学Chan Wai MCS Student 2018年春季,我修读了由曹伟彤院长和林国彬牧师合教的「讲道学」,当中四分之三课时由曹院长执教。这是我唯一修读过采用「协同教学」的科目。 ...

多元中合一

卢允晞新约助理教授Jonathan Lo Assistant Professor of New Testament 香港浸信会神学院拥有一群才华洋溢的老师,各有不同的恩赐及专业;「协同教学」可让我们既运用自己独特的才能,又彼此合作,为共同的目标迈进。根据以弗所书四章11至13节,这目标就是「……为要装备圣徒,做事奉的工作,建立基督的身体,直等到我们众人在信仰上同归于一,认识神的儿子,得以长大成人,达到基督完全长成的身量」(和合本修订版)。基督的身体,是在多元中合一;神学院的角色,就是教导学生爱、平安、和谐,同时鼓励他们追求自己独特的身分、热忱、恩赐。我们必须拥抱多元,因为只有在多元中才能达到真正的合一;只有透过真正的合一,我们才能成长,体验基督长成的身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