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讯2019年4月号 具「浸神」特色的「协同教学」 林国彬院牧、实习主任、实用神学科讲师 我最早与老师合教的科目,是2008年春季与孙宝玲老师一起教授的「基本讲道法」。孙老师负责硕士班,我负责学士班。首四堂,两班一起上课。孙老师负责第一和第二堂的讲课,我负责第三和第四堂。在课堂上,我们两人有很多互动,同学也反映说得益很大。四堂过去,学士班和硕士班分开上课,同学开始在课堂上实习讲道。想不到相隔十年,2018年春季,我又与老师合教「讲道学」;今次教学伙伴是曹伟彤院长。模式也相仿,曹院长负责硕士班,我负责学士班。首四堂,两班一起上课。不过,这次我负责第一堂的讲课,院长负责第二至第四堂。课堂上,我们两人同样有很多互动。第五堂起,学士班和硕士班分开上课,同学开始在课堂上实习讲道。 曹院长常说「浸神」是门徒群体,也常强调殷切款待。以上两次「协同教学」的经验,正好具体活现「浸神」这些特色。虽然同是教授讲道法的老师,但由于各人接受的训练不同,经验各异,所以我们三人的取向和进路大不相同。 「协同教学」让我们从其他老师身上学习,大大丰富了我们教学的想像和可能。同时,众同学也可从老师之间的互动,学习一个重要功课:即使大家观点不同,也可以彼此接纳,互相欣赏,不必势成水火。2018年春季,我除了与曹院长合教「讲道学」,也与邓绍光和禤智伟两位老师合作教授选修科「韦利蒙:崇拜、伦理、宣讲」。我们各教三至四堂。余下三堂是我们三位老师与全体同学互动;这样的安排,是我以前从来未试过,这要感谢禤老师的提议。这同样丰富了我们教学的想像和可能。三位老师同时出席这十四堂课,当中有很多即兴的回应,至今我们和同学都津津乐道。「协同教学」其中一个必要条件,是老师之间的情谊和互信。若果没有,合教的老师就只是各自表述,不会有火花四溅的精彩互动情景。感谢神,让我在「浸神」的教学路上有美好的回忆。 wordpress_publish 6 月05, 2024 评论已禁用
院讯2019年4月号 跨科探索新领域 黄福光旧约教授教授团队每年都合教「研究与写作」及「毕业研讨班」,2014-15学年秋季的「教会敬拜学」也是采用「协同教学」方式。一般来说,这些科目有一位老师负责统筹,监察整个课堂的设计及流程;另一(些)老师则负责批改功课,评估学生表现。 ...
院讯2019年4月号 理论与实践经验并重 陈慧基督教研究硕士同学2018年春季,我修读了由曹伟彤院长和林国彬牧师合教的「讲道学」,当中四分之三课时由曹院长执教。这是我唯一修读过采用「协同教学」的科目。 ...
院讯2019年4月号 老师协作教学相长 刘振鹏实用神学(基督教伦理)助理教授数年前,两位实用神学科的同事离职后,于2012-13年度开始,我获指派教授道学硕士课程的「教牧领袖学与事工」,及后于2014-15年度开始,我亦获指派教授同一课程的「教牧关顾与辅导概论」;前者的合教伙伴是本院院牧林国彬牧师,后者的合教伙伴为资深的专业辅导员朱牧华先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