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惜的时刻:早会与个别牧养关顾

林国彬

院牧

近年香港浸信会神学院锐意学习成为一个门徒群体。我们首要学习一起敬拜神,而早会是我们这个群体的集体敬拜。

学院向来要求所有全时间同学必须出席早会,但八年前我开始在学院事奉时,却看见有些同学因各种原因,不一定出席早会。从2009年新学年起,学院开始切实执行出席早会的规定。渐渐早会的景象出现了变化,师生和同工都很期待早会的时段,而且十分投入。我们一起在学院的大礼堂唱诗赞美神,一起祈祷,用神的话语彼此牧养(老师轮流宣讲,毕业班同学也有「毕业讲道」)。现在早会的气氛和参与,跟八年前很不一样。特别是每年12月在早会举行的圣诞崇拜,除了有全体师生和同工一起参与,还加入了众多相约回来聚首的校友,那看来有点震撼的场面总是叫人难忘。

我们也要在门徒群体之中学习跟从主耶稣。学院近年另一重要转变,就是所有全时间同学都要每月个别约见老师。透过这种个人灵命指导(faculty-student mentoring),我们一起学习跟从主耶稣。所有主耶稣的门徒,都要操练舍弃、撇下、跟从。神学院的老师也不例外,我们透过与同学个别会面,一方面牧养同学,另一方面也学习与同学同行,一起跟随主耶稣。

同学要学习敞开生命,让人触摸。要先有这种经历,同学才可以在教会里学习牧养弟兄姊妹。我和副院牧陈宇恩姑娘每月各自约见大约二十位一年级同学。很多时候,在与同学倾谈时,我感觉到圣灵就在我们中间动工。透过个别牧养关顾,我们在平凡中经历不平凡,在生命中看见神的作为。这是我最珍惜的时刻。

相关文章

风雨后的彩虹

吴国杰基督教思想(教会历史)副教授风雨过后,学院改由曹伟彤院长执舵;原来卡着的机轮,开始以属灵辨识逐步维修调整。有问题的部件,有的打磨翻新,有的筛选更替;在暴风雨中遭破损的,也细心加以修补,并添上爱心作润滑油。在天父恩典、基督救赎和圣灵能力的燃烧推动下,「年明号」借助神学智慧的导航,以宣讲教导、灵性关顾作绳结,扬起殷切款待、宣教召命的风帆,奋力向前航行。 ...

跨科际整合与好仆人

黄福光旧约圣经教授我在「浸神」服侍已超过十五年了,看见学院经历了不少转变。整体上,学院近年的学术水平显著地提升了,学术氛围也更为浓厚。在圣经研究这一范畴,我们现时有四位全职老师,还有三位固定的特约老师。这是我在「浸神」十多年来所见最强盛的阵容。学术水平提升的其中两个重要因素,是学院开办了神学博士(ThD)课程,也加强了神学硕士(ThM)课程。因着这两个课程的发展,老师要更努力投入研究和写作;而老师团队的茁壮形成一股推动力,使校内其他课程的水平也相应提升。我与学生开玩笑说,他们写的论文不过数千字,而且只由一位(很富同情心的)老师来阅读,他们已叫苦连天;我们作为老师的,却要写一本本超过十万字的书,而且任何人都能阅读我们的著作和作出批评哩!相比之下,学生应该感恩,不要像旷野中的以色列人那样抱怨。 ...

「浸神」的成长:同学的成长

刘振鹏实用神学(基督教伦理)助理教授过去五年,「浸神」是朝着「门徒群体」的目标与方向进发。 「门徒群体」是指学院的全体教职员及同学;我们都是耶稣基督的门徒,所以一起学习作主的门徒。这正是践行耶稣基督的大使命(太二十八18-20):使人作主的门徒。对同学而言,若同学不先在学院的群体中学习、践行,让自己成为主的门徒,他们日后怎能在所事奉的教会践行「使人作主门徒」的大使命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