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2. /
  3. 山道期刊
  4. /
  5. 总第九期(2002年6月)

山道期刊

总第九期(2002年6月)

主题: 教会与多元宗教处境
包括专题文章五篇及书评七篇
页数: 139
售价: HK$100
专题文章
黄福光 从旧约看多元社会的宗教委身 Abstract
孙宝玲 多元宗教的考验:新约使徒行传的个案 Abstract
吴国杰 教父时期的教会与多元宗教处境:君士坦丁时期罗马帝国基督教化进程再思 Abstract
曹伟彤 后自由神学的宗教观 Abstract
邝振华 多元宗教处境下的香港宗教自由:从回归前后的几个个案看香港宗教自由状况的转变和教会的责任 Abstract
  • Religious Commitment in a Pluralistic Society: An Old Testament Perspective

    WONG Fook Kong

    This essay begins with Brueggemann's observation about the “amazing pluralism” both within and without the Church. I agree with this statement with the qualification that this has been the experience of Asian churches all along. Pluralism both within and without its ranks is not new to Asian churches. When we look at the Old Testament against the background of the ancient Near East, it is evident that ancient Israel also lived in a pluralistic society. Different gods competed for loyalty among the nations. Within Israel too there were different views about YHWH . It is against these competing ideologies that the authors of the Bible affirmed their commitment to worship YHWH as the one and only God. Thus pluralism should not be a reason for abandoning one's commitment to worship YHWH as the one and only God. Rather, it is exactly in face of alternatives and competing claims that one needs to make a firm commitment to worship YHWH.

  • The Challenge of Religious Pluralism: The Book of Acts as a Test Case

    Poling J. Sun

    Since the 80s of the last century the issue of religious pluralism has become a challenge to Christian communities. Granted the highly developed connections among nations in this electronic age resulting in conversations and mutual influences, a plurality of cultural and religious phenomena seems inevitable. This is similar to the situation in which the early Christian communities found themselves, addressing and being addressed by a world characterized by cultural inter-penetration. With this in view, this article offers a study of several passages in the Book of Acts, attempting to explore how the early Christian communities encountered their surrounding culture in the course of finding their identity and appropriating their mission.

  • The Church and Pluralism in the Patristic Period: A Reconsideration of the Progress of Christianization of the Roman Empire during the Time of Constantine

    Nathan K. Ng

    The reason for the conversion of Constantine has long been a matter of scholarly debate. Traditionally, the emperor is believed to have been converted religiously by the power of Christ. Modern scholarship, however, tends to attribute the conversion to political reason. This article intends to reevaluate the controversial conversion through a reexamination of the progress of christianization of the Roman Empire.

    The first section tries to show that the political stature of paganism was actually at that time much higher than the church. It would be very difficult to explain why Constantine chose to become a Christian if, as many modern scholars suggest, political stability was his sole concern. On this foundation, the second section argues that the emperor's bias towards Christianity was at least partially religious. Putting all evidences into consideration, a proposal of the spiritual journey of Constantine is tentatively reconstructed at the end of the discussion.

  • 罗洁盈

    实践神学科助理教授(崇拜与圣乐)

    攻读神学期间,发现很多神学家都很着重「信仰寻求理解」(faith seeking understanding)。我进深研究崇拜与实践神学时,看见教授崇拜神学的老师,如维特弗利特(John Witvliet),1 还进一步应用这个格言于教会传统、音乐和崇拜牧养的层面。于是我加倍留意祷告的内容,看看它们是否能够表达圣经所启示的真理,以及我们对主的信心; 并且,探究信心在当下的处境如何能够把我们的祷告与教会群体的生活见证,结连起来(Lex Orandi, Lex Credendi, and thus Lex Vivandi)。2

    福音派堂会虽然较少把公共崇拜的祷文写下来,但是崇拜领导者祷告时,总会无意间采用一些常见的祷词。有些信徒习惯在祷告结束时,加上「祷告不配」一语。如此一次又一次地说「祷告不配」,会否削弱我们对主祈求的信心呢?教牧不是应该鼓励信徒,肯定自己是上主儿女的身分,放胆奉主耶稣基督的名向天父祈求吗?究竟这么说「不配」的祷告,是源自哪些圣经解释或教会历史传统?3

    「桌子上掉下来的碎渣儿」

    对观福音里,马太和马可都记载了一件事:耶稣退到泰尔、西顿的境内时,应允了一位迦南妇人「不配」的祈求,而且还盛赞她的信心大。这位名不经传的妇人多次恳求耶稣,因为她女儿被鬼附得什苦。耶稣起初没有回应这外邦妇人的请求,直至她说:「主啊,不错;但是狗也吃它主人桌子上掉下来的碎渣儿。」(参太十五21-28)这个妇人对主的再三恳求,可能是人对主最谦卑的例子。她没有因为被说是「狗」而愤怒。出于母爱而求救心切的她,即使遭受门徒阻挠,以及耶稣看似冷酷无情的回应,仍然很清楚自己要的是什么,一次又一次谦卑地祈求耶稣:「主啊,帮助我!」

    打破「安全距离」:俯伏在主脚前

    根据马太福音的记载,上文讲述耶稣因为洗手的问题,与法利赛人和文士起了争执,其后祂对众人说:「出口的乃能污秽人」。耶稣作为弥赛亚,当时仍未能使自己本族的文士和法利赛人得着从内而外的改变。接着就是记载耶稣离开以色列境界,遇见这位外邦妇人锲而不舍哀求的故事。对比耶稣在「以色列家」看见的那些迷失或小信的羊,这位迦南妇人却全然相信耶稣是「大卫的子孙」,即救主弥赛亚。圣经描述她不用带女儿来摸耶稣的衣裳,耶稣只是说话,那一刻她女儿就好了。这不仅预表外邦人也必得救,也表明旧约有关弥赛亚的预言要在耶稣身上应验。

    一直以来,犹太人很重视自己的民族身分及各项洁净条例,所以跟那被视为不洁的外邦人保持一定的距离,更不用说是跟那拜别神的迦南人交往了。回顾旧约历史,约书亚昔日征服了迦南,但历代以来,以色列仍有人与迦南人通婚,还拜他们的神明,以致民族内部产生张力。

    昔日约书亚攻陷迦南,取得应许之地时,声势浩大;相反,道成肉身的基督却低调地退到泰尔、西顿的境内,马可福音七章24节形容耶稣「进了一家,他不愿意人知道,却隐藏不住」。然而,这位妇人听见耶稣的事,相信这是她的盼望,于是来到耶稣那里,并俯伏在祂脚前。 「俯伏」一词在原文的意思,就是敬拜。由于这妇人迫切恳求,耶稣停下来,最终回应她:「照你所要的,给你成全了吧。」耶稣还称赞她的信心大。我们来到主面前,是否有同样的信心?是否有如此虚己的态度?这迦南妇人跪拜主,显示她心悦诚服地降服于主,全然仰赖基督的权柄和能力。

    谁「配」领受主的身体和宝血?

    接下来,我们从这段经文来理解一段名为「谦恭近主」的祷文,4 这是基督教各宗派的主餐礼文经常采用的;这祷文首见于1548年英格兰改革领袖克蓝麦(Thomas Cranmer)的主餐礼文。盼借此帮助弟兄姊妹在祷告和应用的层面,理解「不配」的祷告是表达什么意思。

    首先,祷文的中心是:「我们即使拾取圣桌下的零碎也是不配的。」单纯看这一句祷文,是否与这位迦南妇人信心的回应有分别?按礼仪程序,此祷告之前有认信、认罪和羔羊颂,之后有主餐的邀请,那么这句祷文是否有点「反礼仪」?难道不怕会众按照字面意思来解读,感到「不配」而不前来领主餐吗?

    若从文学角度来看,经文采用了「夸张法」,妇人自喻为家中的小狗拾取桌下的零碎,是「虚己」及谦卑的表达。与祷文一样,两者皆是以谦卑的态度来到主面前,乞求主开恩怜悯我们这些罪人。其实祷文的上一句也表达了这个意思:「慈悲的主,我们来到主的圣桌前,不敢靠自己的义,惟靠主的大恩典。」

    正如耶稣在山上的宣告:「虚心的人有福了!因为天国是他们的。 」(太五3)若从神学和崇拜学的角度来看,其实这祷文一点也不夸张:因为我们本是灵里破产的(poor in spirit),在主面前是个乞丐。这祷文帮助我们开口承认,我们极度需要上主,须投靠祂恩典的怀抱。正如保罗所说,不论是犹太人还是外邦人,在圣洁的主面前都是罪人(罗三9),没有一个「配」来到主面前,惟靠上主的恩典和怜悯。

    启示录的敬拜给信徒的启示

    圣经中的启示文学讲论救恩时,往往是正邪对立,黑白分明。在启示录五章1至10节,约翰提醒我们,不要为属地的事情太难过或被它们缠绕,却该为自己当下看不见耶稣而悲哀。为什么这么说?按经文的描述,约翰看见天上、地上和地底下的许多异象,但起初却看不见基督,没有人能展开那书卷和那七印,所以大哭。然而,当他看见羔羊站在宝座、四活物和众长老当中,悲哀随即转变成喜悦和敬拜。四活物和二十四位长老各拿着琴和盛满了香(即众圣徒的祷告)的金炉,俯伏在羊羔面前唱新歌:「你配取得那书卷,拆开它的封印,因为你曾被杀,用你的血,从所有的部落、语言群体、人民、国家买赎了人来归于神,使他们成为我们神的王国和祭司,他们将会在地上为王。」(启五9-10,环球圣经译本)

    当我们强调「信徒皆祭司」的身分(priesthood),经文也强调我们要承受天国,在地上掌权作王。然而,要在地上学习和唱这首充满信心和盼望的终末颂歌,过程仍然充满张力。特别是人面对极端的困境或亲友离世时,我们「会」唱这歌吗?有什么歌可以陪伴那些仍在世上、陷于困难和哀痛中的家人和亲友呢?

    排练今年的圣乐培灵会「天启视野‧得胜羔羊」时,学院诗班尝试以戏剧读经的方式,演绎启示录第十四章所描述的终极敬拜。故事要从启示录第十二章开始,当中涉及不同的角色和场景,包括红龙与妇人之争,以及海兽和地兽迫害那些不愿折服的信徒。兽模仿基督,软硬兼施,要引诱信徒归顺它。然而信徒胜过它,是因羔羊的血,也因为自己所见证的道(启十二11)。

    神爱世人,上主的恩典和怜悯是白白赐给人的,但是终极敬拜所献上的这首「羔羊之歌」大合唱,却不是所有世人都会唱。经文启示这属天敬拜的天国诗班,只有(exclusively)跟随基督的人才能唱这歌。 「除了从地上买来的那十四万四千人以外,没有人能学这歌。」(启十四3下)这是一首关于救恩的歌,宣告羔羊终必得胜。信徒得胜是靠羔羊的血;这血能发挥救赎的功效,这不只是过去式,而是现在进行式。靠着基督,与祂复活的身体联合,教会也成为属天敬拜的群体,等待天国完全降临。

    谦恭近前的「善」与「美」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能看见主的临在吗?神学和诗歌都告诉我们,这世界非我家! 「已然未然」(already but not yet)的张力仍在,因为我们还没有看到神的国度完全彰显。

    每逢周一回学院,举目所见,可以用「无所不在」(夸张的文学表达)来形容那些周末假日来学院附近的石滩「斗风筝」的游人遗留下来的痕迹。我们不时被飘到饭堂、礼堂门口的风筝线缠住脚步。即使我们愿意做好邻舍,常常清理散落在校园内的风筝残骸,但西澳校舍的玻璃窗外,以及沿路的树上,仍然经常挂着很多断了线的风筝。路过的人步步为营,恐防被风筝线刮面。不论众同工多么努力,戴上手套清除那些风筝和线,甚至设法筑起高台来替他们收拾残局,一周复一周,仍需要努力不懈持续去做清理的工作。然而,主让我从中看见最感恩的事情:我们有同路人,一路上彼此提醒并同行,共同筑梦,互相守望

    在这天路历程里,相信你我也曾经有自感「不配」的时候。这内省与悔改的经历,让我们体会在生活和事奉中,面对挑战和机遇时,只能乞求主的恩典。当每个人都以谦卑虚己的心近前来,运用天父赐给我们各样的恩赐一同敬拜上主,好像昔日神的子民唱着上行之诗来到耶路撒冷,一同迈向锡安,我们就能瞥见这属天敬拜的景象——「神的帐幕在人间」(启二十一3)。

    很感恩每年8月的属灵操练营里,能与众师长和同学同领主餐。自从2019年疫情爆发,学院已多年没有租借外面的营地举办营会。记得2023年8月底举办的那一次,很多同学都表示他们是第一次亲尝「看哪,弟兄和睦同居」(诗一三三1)的体验。同学放下暑期的实习和事奉,来到营地,腾出空间要聆听主的话语,并且学习彼此聆听和团契生活。

    主餐不单单提醒我们记念祂一直以来赐予的恩惠,更是激发我们渴望在主里合一:一同专心仰望主,连于基督,发现神与我们同在的善与美。我们在主餐所领受的,从来都不是剩余的、次等的桌下零碎,而是最宝贵的——主耶稣基督的身体和宝血。纵然我们或许感到自己的祷告「不完全」,或不能即时看清主的心意;但主是慈爱的,常施怜悯的,我们只管凭着信心谦卑地前来就近祂,奉主耶稣基督的名祈求。阿们!哈利路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John D. Witvliet, Worship Seeking Understanding: Windows into Christian Practice (Grand Rapids: Baker Academic, 2003).
    2 「祷告的律,信仰的律」(Lex Orandi, Lex Credendi)结合信仰于生活实践,意指祷告指向信仰实践的律(Lex Vivendi)。
    3 文章部分内容笔者曾于2023年9月14日在本院早会上发表。本文乃修订自笔者文章〈拾取桌下零碎——也是「不配」? 〉,该文刊载于本院校友会刊物《牧灵专讯》(第51期,2023年11月)。
    4 本文依据中华基督教会惯用的「谦恭近主文」(Prayer of Humble Access)的中译,参中华基督教会香港区会「二零二二年基督设立圣餐日联合圣餐崇拜」的程序表。

  • 中心内的资源室

    香港浸信会神学院多年来开办教会音乐科目,一直致力优化教会崇拜素质。自「王刘燕容基督教崇拜与艺术教育中心」(下称「崇拜与艺术教育中心」)成立以来,我们更进一步推展多项音乐及艺术培训课程,提升众教会于崇拜、信徒生活、事工、信徒生命事奉等方面的属灵素质。

    「崇拜与艺术教育中心」以王刘燕容女士的名字命名。王刘燕容女士(-1996)一生爱神爱教会,对圣乐的推展工作不遗余力,既担任本院的讲师和董事会成员,更捐款成立奖学金。其教会「香港浸信教会」按王女士遗愿,捐献及支持本院成立的「王刘燕容女士教会音乐发展基金」,培育教会宗教教育及圣乐工作者。该基金于2002年拨款支持成立「崇拜与艺术教育中心」,并以王女士的名字为该中心命名。

    2002年,「王刘燕容基督教崇拜与艺术教育中心」正式成立,座落于本院的「应用神学教育中心」,在旺角弼街56号基督教大楼9楼。 「崇拜与艺术教育中心」于同年10月推出第一季课程,至今一直提供多元化的音乐和艺术训练,帮助教会向神呈献更美的敬拜。

  • 罗洁盈

    实践神学科助理教授(崇拜与圣乐)

      以基督为中心的崇拜和艺术(Christ-centred worship and the arts),是圣道(Word)的载体,也是上主恩典的媒介,见证基督福音的大能和真实。

    崇拜是神圣的时间和空间,因为上主亲临在此时此刻,仿如天门敞开。神无形的恩典透过可听、可摸、甚至是可吃的(主餐)、且是共同领受的途径,让我们能一同分尝主恩的滋味,是何等的善、何等的美。

    在崇拜当中,音乐和附有诗词的圣诗是「时间的艺术」,而建筑和崇拜空间的布置则是「空间的艺术」。通过这些艺术形式,我们按着圣经的真理,以敬畏、喜乐的心去敬拜和事奉上主。神的道是活泼的,是有功效的,能刺入、剖开我们的心思意念(参来四‭12‬)。故此,「以基督为中心的崇拜和艺术」能引导我们全心全意回应主的爱,归向父神,也能帮助我们在崇拜生活中,以属天的智慧辨明如何行在蒙福的道路上。 ‬‬‬‬‬‬‬‬‬‬‬‬‬‬‬‬‬‬‬‬‬‬‬‬‬‬‬‬‬‬‬‬

    ‬‬

    崇拜与艺术的智慧箴言

    笔者参考加尔文崇拜学院出版的文献〈敬拜三一真神:与历代普世信徒分享交流基督教智慧(2010版)〉,在此分享三段关于崇拜与艺术的智慧箴言,作为神学院从这方面建立信徒和基督教会的指引和方向。

    1. 崇拜转化生命

    若有教会寻求「在」世而不「属」世(约十五9),不与文化中那些破坏福音整全性的方面妥协,同时积极将文化与耶稣基督福音的好消息接合,因耶稣基督临到每一个文化,但同时并不被任何文化所限——这教会是有智慧的!

    耶稣的福音同时是超越文化、能够处境化、跨文化及抗衡文化的,挑战信徒活出被转化的生命,从而影响世界,作文化的改造者。艺术应建基于神的启示(revelation)和圣经的教导,引导人作出理性思考,发挥教育作用,深化人对神、对世界和对自我的理解。

    2. 不限于言词表达的信仰整合

    若有会众群体在宣讲神的道与及献呈祷告及赞美时,并不限于言词的表达,亦透过艺术去表达:运用神赐给每个地方群体在音乐与舞蹈、说话与安静、视觉艺术与建筑方面的恩赐——这群体是有福的!

    这种包含不同向度、多个层次的表达方式使崇拜变得丰富多彩,让信徒以不同形式与神建立更深的关系。艺术不应视为与信仰分割的领域;相反,基督徒应该将艺术融入信仰生活,让艺术成为宣扬福音和见证基督的一个途径。

    3. 神的形象与第二条诫命

    若有艺术事奉者为第二条诫命所带给我们的限制而感恩,又为圣经中被神所呼召及根据神的吩咐而接受装备以服务会众的艺术工作者而感恩的——他们是有智慧的!

    人类的创造力(creativity)是神赐予的恩赐,反映神的形象(Imago Dei)。基督徒在创作艺术时,努力尝试展现神的智慧、美善和荣耀,让艺术成为一种对神的敬拜和赞美。 「不可雕刻偶像」的诫命,乃最终指向耶利米书三十一章33节的应许:「我要将我的律法放在他们里面,写在他们心上。」真正的艺术事奉,是让圣灵在我们生命中雕琢出基督的形象(加四19),以致我们手所造的,不过是心被恩感的自然流露——如同溪水倒映月光,虽非月亮本身,却能在黑暗的世界见证「那光是真光」,使人渴望同来亲近主。

    以圣言为中心、跨科际的崇拜与艺术教育

    香港浸信会神学院一直关注崇拜与艺术方面的培育工作,并持续提供相关的训练课程。本院设立的王刘燕容基督教崇拜与艺术教育中心,目的就是「从圣经、神学及教会历史的智慧,帮助信徒更新对崇拜的认识,又借着多元化的综合艺术训练,扩阔学员事奉的领域和经验」*。多年来,中心开办的课程是由学识/ 实践经验丰富之老师任教,对有志在崇拜及艺术范畴装备的信徒,带来很大帮助。除了开设课程,中心还有资源室开放给有关课程的学员使用,并且提供课室、场地的租用服务,给信徒作练习及献演之用。

    展望未来,王刘燕容崇拜及艺术教育中心一方面将继续开办不同类型有关崇拜、音乐、艺术的课程,以更新信徒对崇拜和艺术的认识,提升学员相关的技巧,拓宽他们的视野。另一方面,我们将积极开办更多以圣言为中心的跨科际课程,融合不同的领域,以丰富华人教会在崇拜中的宣讲,并帮助信徒把圣道、崇拜、艺术、灵修实践、信仰生活结合起来。本中心的「戏剧在教会」系列课程(例如,「戏剧创作心法」工作坊、「戏剧查经法」工作坊),以及去年与信徒神学教育部合作构思的「崇拜与艺术深造证书」课程,便是我们在这方面努力的几个例子。

    「崇拜与艺术深造证书」课程为例,这个硕士程度的学位课程在崇拜学理论、教会音乐、艺术范畴、实际应用、神学反思等各方面为信徒提供更有系统的全面训练。观乎现时香港的神学院开设关于崇拜的课程,大多以崇拜学或敬拜赞美为重点,并没有太着重跨科际整合的部分。把艺术融入崇拜正是本中心一直以来致力推动的。在这方面,我们这个课程为学员提供包含圣乐、敬拜赞美、崇拜空间运用、话剧、绘画等多元化元素之崇拜艺术训练,以及神学反省,让学员可以更全面地把圣经教导、崇拜、牧养、艺术整合起来。

    「崇拜与艺术深造证书」一方面强调扎根圣经与神学,强化崇拜事奉的真理基础,帮助信徒理解崇拜的信仰根源,并探讨艺术元素(如音乐、戏剧、视觉艺术)如何与崇拜神学对话。另一方面,强调整合艺术实践与牧养关怀,以回应多元处境。课程突破传统崇拜学框架,强调「艺术即牧养」的理念。学员不仅学习诗歌带领、空间布置、节期礼仪设计等实务技能,更须反思如何透过艺术媒介,在崇拜中回应信徒的生命阶段和社会处境。例如:如何以戏剧呈现受苦节期的救赎信息?如何运用视觉艺术营造将临期的盼望氛围?这些课题均结合神学诠释和创意实践,培养学员成为「富牧养心怀的崇拜艺术事奉者」。

    而且,牧养整合类的科目,例如本季开办的「丧礼设计与牧养神学」,还结合了生死教育的范畴(例如探讨:基督教丧礼设计如何激发我们在生命的失落中,向主表达个人和群体的哀痛和盼望?崇拜与丧礼仪节中运用哀歌和颂歌有什么原则?)我们综合圣经、教会历史和牧养的观点,探讨崇拜如何以三一神为中心,从默想诗篇中的哀歌到扬声颂赞,彰显教会怎样借基督事件得着救赎,并在安息礼拜中表达这份在基督里出死入生的盼望。

    跨部门整合

    我们除了积极筹办以圣言为中心跨科际的整合课程,近年也积极跨部门合作。王刘燕容崇拜及艺术教育中心与信徒神学教育部不但合作构思课程,并且把两者部分的科目兼容相通,为学员提供更美善、更便利的学习。举例说,本中心学员凡修毕两个指定的四堂课程(共18小时的课堂时数,出席率达八成以上),日后报读信徒神学教育部的「信徒普及神学文凭/ 证书课程」并成为注册生,可获豁免修读一个选修科目。

    最后,我们将延续浸信会重视圣经的传统,并深化艺术与崇拜的结合,深耕「圣经之民」的灵性土壤,让信徒全人敬拜、见证、服侍美善的上主。无论你是否认为自己「懂艺术」,只要愿意敞开心扉,让圣灵在你独特的生命中创作,你就是这使命不可或缺的一块拼图,编织一幅幅见证主爱的图画。

    愿一切荣耀归于那创天造地、并在我们生命中持续展现祂的美善的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参本院网页:https://www.hkbts.edu.hk/waec/

  • 刘永生

    王刘燕容基督教崇拜与艺术教育中心义务主任、客座讲师

    全人的崇拜

    基督教会是上主设立来彰显祂的真实、全善和至美。信徒在领受上主恩典、话语、拯救和呼召时,以祷告、赞颂、传扬、见证来回应祂,这就是对上主的「崇拜」。奥古斯丁谓,美是真的彰显。神既是真的本体、善的源泉、美的真相,我们崇拜祂,能否也在过程中发出光辉,反映祂的神性,陈述祂的作为,便是我们有否真正事奉祂的证据(圣经提到「事奉」是指人向神所作的崇拜、礼拜、礼仪、行动……)。

    从圣经的记述,我们看见在旧约世界以至永恒里的新天新地,人集合敬拜上主时,都是透过全感官、多元媒介式对话和启应;我们称之为艺术的表情达意形态,是最透彻的沟通途径。

    缤纷的艺术

    美国费城当代馆(Philadelphia Contemporary)艺术总监汤普森(Nato Thompson)指出,西方社会的文化艺术,自古以来都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可是到了中世纪、文艺复兴时期,人却着眼于专门技法层面,于是有所谓「高艺术」(High Art)的出现。及至二十世纪中后期,前卫的艺术家重新强调艺术应融合于生活,每种日常行为,无不就是艺术行为,只在乎行动者本身的意愿、意识和自我界定。*

    这正好提醒我们,所有文化和艺术与人的关系极深,相互成就和影响。从思想、情绪、意识、行动、自我身分理解,到人际、社群、阶级、族群之间的关系,以至社会制度的各方面(包括政治、经济、教育、家庭、宗教等),都有重要关连。

    艺术的定义、来源和应用范畴,向来有不同的探讨角度和依据例证,故形成不同的艺术理论。但大致而言,各种理论探讨总离不开两大方面:一是呈现效果,如和谐、美、崇高等概念的判断;另一是呈现方式,即技法修习、技巧应用等的归类。

    上主创造、救赎万有,是真、美、善之源,而终极的真美善状态乃以马内利——上主与人同在。人经历上主的同在,是崇拜上主的实践道路;基督教会透过传情达意的生活行动,呈现人作为受造者所承传的美善表达(Art),是崇拜活动的重要展现(Enactment)

    基督教崇拜与艺术教育

      基督教会肩负使命,要见证上主的神性和作为,又要持守盼望,进入贯穿往昔、现在和永恒时空的崇拜上主的行列。这个由上主开启、众生回应的过程,我们采用了不同的名称去描述(例如灵性成长、崇拜、教导与学习、牧养与辅导、传道与服侍、团契与交谊等等),显示我们在特定时空对上帝国度实现的进程有不同的强调。就神学教育而言,自然是侧重于教学、传授、研究、修习、推论、综合、发现等活动形式,要全面培育信徒的灵命、心性、意念、知识、伦理践行等各个层面。对于负责其中的艺术教育范畴的机构而言,设计、策划和开展相关的课程,并推介予教会和广大信众,是其应有而独特的配合角色。

    香港浸信会神学院王刘燕容基督教崇拜与艺术教育中心,就是扮演这个角色。本中心成立于2002年,宗旨是从圣经、神学及教会历史的智慧,帮助信徒更新对崇拜的认识,又借着多元化的综合艺术训练,扩阔学员事奉的领域和经验,提升信徒在教会的崇拜以至其他事奉上应用艺术的能力

    在此后现代世纪,人以全感官向度传情达意的洪流已经形成。本中心的课程也是朝向以全感官敬拜上主的方向发展。二十多年来,我们开办了音乐(听觉向度)、美术(视觉向度)、舞蹈(触感向度)、戏剧(多感官向度)、电子媒体(全感官向度)等课程,旨在为教会培育信徒,让他们学习以各种艺术形式来丰富崇拜的内容,充实崇拜聚会的表达。

    本中心成立至今,一直致力筹划与各种艺术形式相关、融合的课程,不但内容广泛,题材又具深度,且贴近在地的需要。所提供的课程涵盖超过十个各不相同却又互相关涉的主要范畴:崇拜学、教会音乐事工(包括音乐艺术、圣诗学、键盘教学、歌艺训练等)、舞蹈艺术、戏剧艺术、视觉艺术、电影艺术、电子媒体、建筑空间理解、花艺、人文素养、本地戏曲艺术、曲词研习等,同时也为信徒提供书刊教材资源和教学献演场地。盼望让教会发现艺术可以成为有力的媒介,在敬拜上主、传扬福音、信徒团契、圣经教学、社区服务等多方面发挥效用。

    窄路中前行

    自本中心成立以来,综观这些年间教会的反应,似乎音乐课程普遍较受重视,歌唱、声乐、电琴等科目最受信徒欢迎,其余课程却常被忽略。因此,我们不断努力,协助教会更全面地应用各种艺术形式。

    其实艺术形式本来就渗透在教会的崇拜聚会中。例如每项程序涉及的言词、动作和事件,及其先后次序、各负责人的分工合作,跟戏剧里的角色各有出场序、对白、走位、动静等如出一辙;又如崇拜的主席在宣召、读经、祷告、欢迎时,或牧者在证道时,都会留意声调、语气、声线力度和速度等,这也跟戏剧的表达要求相似。另外,会众或站或坐或跪,或仰首或低头或举手,种种肢体动作其实就是舞蹈的基本。再者,聚会环境的设置、空气调节、灯光音响、颜色选择、气氛营造等,亦莫不是视觉艺术、建筑艺术等的表达和延伸。本中心开办不同学科的综合目标,便是希望引起学员的兴趣,甚至带来觉醒。

    另一方面,今天香港社会潮流强调功利、速成等效果导向或目标导向,有些教会似乎亦无可避免随波漂流。但论到崇拜的艺术,艺术技巧本来就需要透过日积月累、反复操练而逐渐养成的;因此,我们一直努力把握并寻找适当的时机和可以培育的对象,期盼通过形形色色的教育课程,逐渐更新崇拜的文化。为抗衡当今「娱乐至上」和「速食文化」的大趋势,本中心邀请学者、专家设计各式各样的课程,希望在大众文化价值观冲击之下,重新建构适当的词汇,重塑思考和探讨的进路,从而追寻合乎圣经和神学的世界观,借此可以判断、界定、辨识和突破时下常常混淆视听的艺术形式谈论(例如「传统」vs「现代」的伪命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参汤普森:导论,《文化操控》,石武耕译(台北:马可孛罗文化,2022)。

  • 崇拜与艺术有何关系?
    本院的王刘燕容基督教崇拜与艺术教育中心,在推动崇拜及艺术教育方面扮演了什么角色?
    本院这学年开办的全新课程「崇拜与艺术深造证书」课程,又有何特色?

    今期《院讯》邀请了刘永生老师和罗洁盈博士谈谈这些话题。刘老师在王刘燕容基督教崇拜与艺术教育中心服侍了二十多年,现为该中心的义务主任及本院客座讲师。罗博士为本院实践神学科助理教授(崇拜与圣乐)。

  • 叶志华

    神学学士一年级

    我初中时在布道会决志信主,后来经同学介绍,参加了教会的团契和崇拜,开始有稳定的教会生活。我在1997年受浸加入教会,并开始尝试不同的事奉岗位。感恩随后的日子,无论在工作、恋爱、结婚、生子的事上,都经历神的厚恩,大大加强我对神的信心。

    「迟一点吧」

    装备自己作传道人的念头,自2015年参加柬埔寨短宣时已经萌生。当时与教会一班弟兄姊妹到柬埔寨探访当地的宣教牧师,他不单带我们到当地的教会了解事工的需要,更邀请我们到他家中,聆听一班宣教士的分享,一起代祷;过程中我感受到他们对传福音的热切和对主的尽忠。聚会后返回住宿地方时,我坐在笃笃车上望着落日的景色,心内有个声音问:「你准备好了吗?」当时我回应:「迟一点吧。」

    随后的日子也有机会到其他地方体验传福音的工作。无论是圣诞节跟随教会诗班到内地教会分享诗歌,或是暑假和弟兄姊妹在内地举办英文班,都让我清楚看见福音事工的需要,「要收的庄稼多,做工的人少」这句经文不期然在脑海浮现。 2019年夏天,我参加浸信会差会举办的泰北及缅东访宣体验团,其中最深刻的是探访缅甸乡郊一所教会,和当地一班小朋友在草地上唱歌玩耍,一张张笑脸深印在脑海。那一刻我问自己:「你能受装备,全心事奉吗?」但心里仍然推搪:「迟一点吧。」

    往后发生了社会运动、新冠肺炎、缅甸内战等事情,这令我明白一切本来美好之事可以瞬间改变,以往接触过的人和物可以一下子不复见。教会内的生离死别,更叫我体会「时间不等人」

    「停下来!」

    工作上的变迁,使我反省自己是追求地上的安逸,还是思念天上的事。我本身在一所外资银行工作,主要负责客户服务,生活可说平稳安定。 2023年中却得悉公司要改组,工作性质将改变,一向共事的同事亦要转职,当时满心恼怒和不安。 8月18日晚上,我出外缓跑,脑海一片混乱,距离目的地还有一半路程时,听到有声音对我说:「停下来!」脑内随即想起耶稣对税吏马太的呼召。我停了下来,眼泪不自觉地流下,但心里却是异常平安宁静。

    当时我想,这是神的呼召吗?真的要我停下来,放下一切全时间传道吗?我可专心无悔委身传福音吗?我有足够能力吗?我带着这一连串问题切切祷告神,求祂指引我该行的路。除了跟太太分享外,我也跟牧者和弟兄姊妹讲述这个经历,请他们为我代祷。当然我希望能得到印证,确认那是呼召而不是自己一厢情愿的想法。

    回应与行动

    感谢神很快便给我回应。 8月20日主日崇拜,沙田区医院的张院牧到教会证道。她不但分享自己的蒙召见证,还借出埃及记第三十六章作出提醒。 8月27日主日崇拜,浸信会爱群社会服务处的李传道宣讲十个童女的比喻,神借此再次提醒我要用心作好准备。于是我9月正式辞职,11月离开工作岗位,并开始寻找适合自己的神学院,又报读了一些晚间信徒装备课程。 2024年2月尾,我参加了香港浸信会神学院的「神学生生活体验日营」。除了跟教授交流,还有学生分享他们的蒙召见证及校内的生活点滴,他们的分享对我很有帮助。

    过往参与短宣体验活动,使我对宣教工作很有负担,但我清楚知道必须按部就班,根基一定要扎稳:除了要学习神学知识,更要累积牧会的经验,好应对不同的挑战。我希望通过牧会建立一班有共同志向的弟兄姊妹,一起履行神给我们的大使命。

    期望在神学院里,不但能学得神学知识和牧养技巧,更可以与同学建立团契关系,为迎接将来牧职的挑战互相扶持,作无愧的工人。

  • 黄坤华

    道学硕士一年级

    寻着生命的意义

    我出生于信奉传统信仰的家庭,自小家人就把我「上契」给土地公。父母对我非常严厉,小学时期的我又脾气暴躁,又自卑,做了很多负面的事,如离家出走、吸烟、饮酒、说脏话、自残、欺凌同学等:在老师眼中,我是个问题儿童。小五、小六的时候,我常常问自己:「我活着有什么意义?」即使将来多么成功,甚至成为全球首富,死后却什么都带不走。我什至想,自己无法选择怎么来到这个世界,但却可以选择何时离开。

    感恩,升读中学时,我入读澳门浸信中学,透过学校的周会开始认识福音。因着信,我经历了生命的转变。我认定耶稣是我的拯救者,而且逐步认清神赋予我的价值,不再觉得人生没有意义。我由一个问题青少年,转变成为青少年团契职员,甚至跟小时候我欺凌过的人和好。我在家庭生活不满足的缺欠,神通过不同的人、事、物来填满了,并且终于懂得接受别人的称赞,学会祷告交托。我在中学和大学阶段经历了许多恩典,近年更成为一名推动德育的教师。每次回想过往的日子,我都衷心赞叹神在我身上的工作,所以一直想回应神的爱,想要事奉祂。

    从火热到厌倦

    中学和大学时期,我可以说是越事奉越火热,由做团契职员,到后来担任团契导师牧养一班青少年,以至崇拜各个岗位都不时有我的名字。大学毕业回到澳门后,团契的查经聚会、个人的读经生活,以及主日学的准备工作,令我对圣经研究产生无比的兴趣,愿意花更多时间每天查考圣经。查经时,我萌生了进入神学院的念头,期望更深入地认识神,研究圣经。

    然而,我有此想法时,却经历感情失意。我认为是神要我停下来, 于是将读神学的事放下,改为攻读教育硕士课程,然后继续如常事奉和工作。三年过去了,由于工作失意,事奉也不如意,我越来越厌倦生活。这种厌倦感甚至蔓延到我一向热爱参与的青少年事工和圣经教导工作,从越做越火热,变成越做越辛苦。信心跌到谷底时,我问神:「祢在我生命中是否真的存在?过往发生在我身上的恩典,是否只是机率极低的巧合?」那时我想否定这些年来神赐给我的所有恩典。

    低谷中的醒悟

    转折点发生在2024年3月19日晚上,我听了一首自己从未听过的诗歌,名为《只为祢国祢名》,这首诗歌让我回想起当初渴望入读神学院的感动。歌词这样说:

    世上所有金银珍宝,
    和这世界所提供的美好,
    我愿放下,只为要跟随祢,
    回应祢荣耀呼召。

    听完这首诗歌,我突然醒悟过来。原来我对生活感到厌倦,每天抱着「上班等待下班」的心态,甚至连教会也不太想去,是因为我逃避初信时思想的一个问题:人死后带不走在世的所有东西。不管我多努力,有多少名利,死了就什么也带不走。教育辅导改变多少生命也好,若灵魂仍是失丧,还有意义吗?拯救灵魂才是最重要的!

    我明白了对生活的厌倦感源于我向世界妥协,忘记了神对我的呼召。内心深处一直渴望成功,渴望获得家人、亲戚、朋友、所有人的认同及艳羡目光。我其实一直心里思量:到底是做老师,还是做主任、传道人更风光?到底是读教育,还是读神学更风光?

    感谢神借着这首诗歌提醒我不要忘记、不要放下这个呼召。我当下就立定决心,要献身给主,攻读神学,接受装备,任主使用!作出决定的那一刻,我顿然感到平安,是这辈子从未感受过的。

    愿荣耀颂赞全归三一真神!

  • 罗洁盈

    实践神学科助理教授(崇拜与圣乐)

    攻读神学期间,发现很多神学家都很着重「信仰寻求理解」(faith seeking understanding)。我进深研究崇拜与实践神学时,看见教授崇拜神学的老师,如维特弗利特(John Witvliet),1 还进一步应用这个格言于教会传统、音乐和崇拜牧养的层面。于是我加倍留意祷告的内容,看看它们是否能够表达圣经所启示的真理,以及我们对主的信心; 并且,探究信心在当下的处境如何能够把我们的祷告与教会群体的生活见证,结连起来(Lex Orandi, Lex Credendi, and thus Lex Vivandi)。2

    福音派堂会虽然较少把公共崇拜的祷文写下来,但是崇拜领导者祷告时,总会无意间采用一些常见的祷词。有些信徒习惯在祷告结束时,加上「祷告不配」一语。如此一次又一次地说「祷告不配」,会否削弱我们对主祈求的信心呢?教牧不是应该鼓励信徒,肯定自己是上主儿女的身分,放胆奉主耶稣基督的名向天父祈求吗?究竟这么说「不配」的祷告,是源自哪些圣经解释或教会历史传统?3

    「桌子上掉下来的碎渣儿」

    对观福音里,马太和马可都记载了一件事:耶稣退到泰尔、西顿的境内时,应允了一位迦南妇人「不配」的祈求,而且还盛赞她的信心大。这位名不经传的妇人多次恳求耶稣,因为她女儿被鬼附得什苦。耶稣起初没有回应这外邦妇人的请求,直至她说:「主啊,不错;但是狗也吃它主人桌子上掉下来的碎渣儿。」(参太十五21-28)这个妇人对主的再三恳求,可能是人对主最谦卑的例子。她没有因为被说是「狗」而愤怒。出于母爱而求救心切的她,即使遭受门徒阻挠,以及耶稣看似冷酷无情的回应,仍然很清楚自己要的是什么,一次又一次谦卑地祈求耶稣:「主啊,帮助我!」

    打破「安全距离」:俯伏在主脚前

    根据马太福音的记载,上文讲述耶稣因为洗手的问题,与法利赛人和文士起了争执,其后祂对众人说:「出口的乃能污秽人」。耶稣作为弥赛亚,当时仍未能使自己本族的文士和法利赛人得着从内而外的改变。接着就是记载耶稣离开以色列境界,遇见这位外邦妇人锲而不舍哀求的故事。对比耶稣在「以色列家」看见的那些迷失或小信的羊,这位迦南妇人却全然相信耶稣是「大卫的子孙」,即救主弥赛亚。圣经描述她不用带女儿来摸耶稣的衣裳,耶稣只是说话,那一刻她女儿就好了。这不仅预表外邦人也必得救,也表明旧约有关弥赛亚的预言要在耶稣身上应验。

    一直以来,犹太人很重视自己的民族身分及各项洁净条例,所以跟那被视为不洁的外邦人保持一定的距离,更不用说是跟那拜别神的迦南人交往了。回顾旧约历史,约书亚昔日征服了迦南,但历代以来,以色列仍有人与迦南人通婚,还拜他们的神明,以致民族内部产生张力。

    昔日约书亚攻陷迦南,取得应许之地时,声势浩大;相反,道成肉身的基督却低调地退到泰尔、西顿的境内,马可福音七章24节形容耶稣「进了一家,他不愿意人知道,却隐藏不住」。然而,这位妇人听见耶稣的事,相信这是她的盼望,于是来到耶稣那里,并俯伏在祂脚前。 「俯伏」一词在原文的意思,就是敬拜。由于这妇人迫切恳求,耶稣停下来,最终回应她:「照你所要的,给你成全了吧。」耶稣还称赞她的信心大。我们来到主面前,是否有同样的信心?是否有如此虚己的态度?这迦南妇人跪拜主,显示她心悦诚服地降服于主,全然仰赖基督的权柄和能力。

    谁「配」领受主的身体和宝血?

    接下来,我们从这段经文来理解一段名为「谦恭近主」的祷文,4 这是基督教各宗派的主餐礼文经常采用的;这祷文首见于1548年英格兰改革领袖克蓝麦(Thomas Cranmer)的主餐礼文。盼借此帮助弟兄姊妹在祷告和应用的层面,理解「不配」的祷告是表达什么意思。

    首先,祷文的中心是:「我们即使拾取圣桌下的零碎也是不配的。」单纯看这一句祷文,是否与这位迦南妇人信心的回应有分别?按礼仪程序,此祷告之前有认信、认罪和羔羊颂,之后有主餐的邀请,那么这句祷文是否有点「反礼仪」?难道不怕会众按照字面意思来解读,感到「不配」而不前来领主餐吗?

    若从文学角度来看,经文采用了「夸张法」,妇人自喻为家中的小狗拾取桌下的零碎,是「虚己」及谦卑的表达。与祷文一样,两者皆是以谦卑的态度来到主面前,乞求主开恩怜悯我们这些罪人。其实祷文的上一句也表达了这个意思:「慈悲的主,我们来到主的圣桌前,不敢靠自己的义,惟靠主的大恩典。」

    正如耶稣在山上的宣告:「虚心的人有福了!因为天国是他们的。 」(太五3)若从神学和崇拜学的角度来看,其实这祷文一点也不夸张:因为我们本是灵里破产的(poor in spirit),在主面前是个乞丐。这祷文帮助我们开口承认,我们极度需要上主,须投靠祂恩典的怀抱。正如保罗所说,不论是犹太人还是外邦人,在圣洁的主面前都是罪人(罗三9),没有一个「配」来到主面前,惟靠上主的恩典和怜悯。

    启示录的敬拜给信徒的启示

    圣经中的启示文学讲论救恩时,往往是正邪对立,黑白分明。在启示录五章1至10节,约翰提醒我们,不要为属地的事情太难过或被它们缠绕,却该为自己当下看不见耶稣而悲哀。为什么这么说?按经文的描述,约翰看见天上、地上和地底下的许多异象,但起初却看不见基督,没有人能展开那书卷和那七印,所以大哭。然而,当他看见羔羊站在宝座、四活物和众长老当中,悲哀随即转变成喜悦和敬拜。四活物和二十四位长老各拿着琴和盛满了香(即众圣徒的祷告)的金炉,俯伏在羊羔面前唱新歌:「你配取得那书卷,拆开它的封印,因为你曾被杀,用你的血,从所有的部落、语言群体、人民、国家买赎了人来归于神,使他们成为我们神的王国和祭司,他们将会在地上为王。」(启五9-10,环球圣经译本)

    当我们强调「信徒皆祭司」的身分(priesthood),经文也强调我们要承受天国,在地上掌权作王。然而,要在地上学习和唱这首充满信心和盼望的终末颂歌,过程仍然充满张力。特别是人面对极端的困境或亲友离世时,我们「会」唱这歌吗?有什么歌可以陪伴那些仍在世上、陷于困难和哀痛中的家人和亲友呢?

    排练今年的圣乐培灵会「天启视野‧得胜羔羊」时,学院诗班尝试以戏剧读经的方式,演绎启示录第十四章所描述的终极敬拜。故事要从启示录第十二章开始,当中涉及不同的角色和场景,包括红龙与妇人之争,以及海兽和地兽迫害那些不愿折服的信徒。兽模仿基督,软硬兼施,要引诱信徒归顺它。然而信徒胜过它,是因羔羊的血,也因为自己所见证的道(启十二11)。

    神爱世人,上主的恩典和怜悯是白白赐给人的,但是终极敬拜所献上的这首「羔羊之歌」大合唱,却不是所有世人都会唱。经文启示这属天敬拜的天国诗班,只有(exclusively)跟随基督的人才能唱这歌。 「除了从地上买来的那十四万四千人以外,没有人能学这歌。」(启十四3下)这是一首关于救恩的歌,宣告羔羊终必得胜。信徒得胜是靠羔羊的血;这血能发挥救赎的功效,这不只是过去式,而是现在进行式。靠着基督,与祂复活的身体联合,教会也成为属天敬拜的群体,等待天国完全降临。

    谦恭近前的「善」与「美」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能看见主的临在吗?神学和诗歌都告诉我们,这世界非我家! 「已然未然」(already but not yet)的张力仍在,因为我们还没有看到神的国度完全彰显。

    每逢周一回学院,举目所见,可以用「无所不在」(夸张的文学表达)来形容那些周末假日来学院附近的石滩「斗风筝」的游人遗留下来的痕迹。我们不时被飘到饭堂、礼堂门口的风筝线缠住脚步。即使我们愿意做好邻舍,常常清理散落在校园内的风筝残骸,但西澳校舍的玻璃窗外,以及沿路的树上,仍然经常挂着很多断了线的风筝。路过的人步步为营,恐防被风筝线刮面。不论众同工多么努力,戴上手套清除那些风筝和线,甚至设法筑起高台来替他们收拾残局,一周复一周,仍需要努力不懈持续去做清理的工作。然而,主让我从中看见最感恩的事情:我们有同路人,一路上彼此提醒并同行,共同筑梦,互相守望

    在这天路历程里,相信你我也曾经有自感「不配」的时候。这内省与悔改的经历,让我们体会在生活和事奉中,面对挑战和机遇时,只能乞求主的恩典。当每个人都以谦卑虚己的心近前来,运用天父赐给我们各样的恩赐一同敬拜上主,好像昔日神的子民唱着上行之诗来到耶路撒冷,一同迈向锡安,我们就能瞥见这属天敬拜的景象——「神的帐幕在人间」(启二十一3)。

    很感恩每年8月的属灵操练营里,能与众师长和同学同领主餐。自从2019年疫情爆发,学院已多年没有租借外面的营地举办营会。记得2023年8月底举办的那一次,很多同学都表示他们是第一次亲尝「看哪,弟兄和睦同居」(诗一三三1)的体验。同学放下暑期的实习和事奉,来到营地,腾出空间要聆听主的话语,并且学习彼此聆听和团契生活。

    主餐不单单提醒我们记念祂一直以来赐予的恩惠,更是激发我们渴望在主里合一:一同专心仰望主,连于基督,发现神与我们同在的善与美。我们在主餐所领受的,从来都不是剩余的、次等的桌下零碎,而是最宝贵的——主耶稣基督的身体和宝血。纵然我们或许感到自己的祷告「不完全」,或不能即时看清主的心意;但主是慈爱的,常施怜悯的,我们只管凭着信心谦卑地前来就近祂,奉主耶稣基督的名祈求。阿们!哈利路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John D. Witvliet, Worship Seeking Understanding: Windows into Christian Practice (Grand Rapids: Baker Academic, 2003).
    2 「祷告的律,信仰的律」(Lex Orandi, Lex Credendi)结合信仰于生活实践,意指祷告指向信仰实践的律(Lex Vivendi)。
    3 文章部分内容笔者曾于2023年9月14日在本院早会上发表。本文乃修订自笔者文章〈拾取桌下零碎——也是「不配」? 〉,该文刊载于本院校友会刊物《牧灵专讯》(第51期,2023年11月)。
    4 本文依据中华基督教会惯用的「谦恭近主文」(Prayer of Humble Access)的中译,参中华基督教会香港区会「二零二二年基督设立圣餐日联合圣餐崇拜」的程序表。

  • 中心内的资源室

    香港浸信会神学院多年来开办教会音乐科目,一直致力优化教会崇拜素质。自「王刘燕容基督教崇拜与艺术教育中心」(下称「崇拜与艺术教育中心」)成立以来,我们更进一步推展多项音乐及艺术培训课程,提升众教会于崇拜、信徒生活、事工、信徒生命事奉等方面的属灵素质。

    「崇拜与艺术教育中心」以王刘燕容女士的名字命名。王刘燕容女士(-1996)一生爱神爱教会,对圣乐的推展工作不遗余力,既担任本院的讲师和董事会成员,更捐款成立奖学金。其教会「香港浸信教会」按王女士遗愿,捐献及支持本院成立的「王刘燕容女士教会音乐发展基金」,培育教会宗教教育及圣乐工作者。该基金于2002年拨款支持成立「崇拜与艺术教育中心」,并以王女士的名字为该中心命名。

    2002年,「王刘燕容基督教崇拜与艺术教育中心」正式成立,座落于本院的「应用神学教育中心」,在旺角弼街56号基督教大楼9楼。 「崇拜与艺术教育中心」于同年10月推出第一季课程,至今一直提供多元化的音乐和艺术训练,帮助教会向神呈献更美的敬拜。

  • 罗洁盈

    实践神学科助理教授(崇拜与圣乐)

      以基督为中心的崇拜和艺术(Christ-centred worship and the arts),是圣道(Word)的载体,也是上主恩典的媒介,见证基督福音的大能和真实。

    崇拜是神圣的时间和空间,因为上主亲临在此时此刻,仿如天门敞开。神无形的恩典透过可听、可摸、甚至是可吃的(主餐)、且是共同领受的途径,让我们能一同分尝主恩的滋味,是何等的善、何等的美。

    在崇拜当中,音乐和附有诗词的圣诗是「时间的艺术」,而建筑和崇拜空间的布置则是「空间的艺术」。通过这些艺术形式,我们按着圣经的真理,以敬畏、喜乐的心去敬拜和事奉上主。神的道是活泼的,是有功效的,能刺入、剖开我们的心思意念(参来四‭12‬)。故此,「以基督为中心的崇拜和艺术」能引导我们全心全意回应主的爱,归向父神,也能帮助我们在崇拜生活中,以属天的智慧辨明如何行在蒙福的道路上。 ‬‬‬‬‬‬‬‬‬‬‬‬‬‬‬‬‬‬‬‬‬‬‬‬‬‬‬‬‬‬‬‬

    ‬‬

    崇拜与艺术的智慧箴言

    笔者参考加尔文崇拜学院出版的文献〈敬拜三一真神:与历代普世信徒分享交流基督教智慧(2010版)〉,在此分享三段关于崇拜与艺术的智慧箴言,作为神学院从这方面建立信徒和基督教会的指引和方向。

    1. 崇拜转化生命

    若有教会寻求「在」世而不「属」世(约十五9),不与文化中那些破坏福音整全性的方面妥协,同时积极将文化与耶稣基督福音的好消息接合,因耶稣基督临到每一个文化,但同时并不被任何文化所限——这教会是有智慧的!

    耶稣的福音同时是超越文化、能够处境化、跨文化及抗衡文化的,挑战信徒活出被转化的生命,从而影响世界,作文化的改造者。艺术应建基于神的启示(revelation)和圣经的教导,引导人作出理性思考,发挥教育作用,深化人对神、对世界和对自我的理解。

    2. 不限于言词表达的信仰整合

    若有会众群体在宣讲神的道与及献呈祷告及赞美时,并不限于言词的表达,亦透过艺术去表达:运用神赐给每个地方群体在音乐与舞蹈、说话与安静、视觉艺术与建筑方面的恩赐——这群体是有福的!

    这种包含不同向度、多个层次的表达方式使崇拜变得丰富多彩,让信徒以不同形式与神建立更深的关系。艺术不应视为与信仰分割的领域;相反,基督徒应该将艺术融入信仰生活,让艺术成为宣扬福音和见证基督的一个途径。

    3. 神的形象与第二条诫命

    若有艺术事奉者为第二条诫命所带给我们的限制而感恩,又为圣经中被神所呼召及根据神的吩咐而接受装备以服务会众的艺术工作者而感恩的——他们是有智慧的!

    人类的创造力(creativity)是神赐予的恩赐,反映神的形象(Imago Dei)。基督徒在创作艺术时,努力尝试展现神的智慧、美善和荣耀,让艺术成为一种对神的敬拜和赞美。 「不可雕刻偶像」的诫命,乃最终指向耶利米书三十一章33节的应许:「我要将我的律法放在他们里面,写在他们心上。」真正的艺术事奉,是让圣灵在我们生命中雕琢出基督的形象(加四19),以致我们手所造的,不过是心被恩感的自然流露——如同溪水倒映月光,虽非月亮本身,却能在黑暗的世界见证「那光是真光」,使人渴望同来亲近主。

    以圣言为中心、跨科际的崇拜与艺术教育

    香港浸信会神学院一直关注崇拜与艺术方面的培育工作,并持续提供相关的训练课程。本院设立的王刘燕容基督教崇拜与艺术教育中心,目的就是「从圣经、神学及教会历史的智慧,帮助信徒更新对崇拜的认识,又借着多元化的综合艺术训练,扩阔学员事奉的领域和经验」*。多年来,中心开办的课程是由学识/ 实践经验丰富之老师任教,对有志在崇拜及艺术范畴装备的信徒,带来很大帮助。除了开设课程,中心还有资源室开放给有关课程的学员使用,并且提供课室、场地的租用服务,给信徒作练习及献演之用。

    展望未来,王刘燕容崇拜及艺术教育中心一方面将继续开办不同类型有关崇拜、音乐、艺术的课程,以更新信徒对崇拜和艺术的认识,提升学员相关的技巧,拓宽他们的视野。另一方面,我们将积极开办更多以圣言为中心的跨科际课程,融合不同的领域,以丰富华人教会在崇拜中的宣讲,并帮助信徒把圣道、崇拜、艺术、灵修实践、信仰生活结合起来。本中心的「戏剧在教会」系列课程(例如,「戏剧创作心法」工作坊、「戏剧查经法」工作坊),以及去年与信徒神学教育部合作构思的「崇拜与艺术深造证书」课程,便是我们在这方面努力的几个例子。

    「崇拜与艺术深造证书」课程为例,这个硕士程度的学位课程在崇拜学理论、教会音乐、艺术范畴、实际应用、神学反思等各方面为信徒提供更有系统的全面训练。观乎现时香港的神学院开设关于崇拜的课程,大多以崇拜学或敬拜赞美为重点,并没有太着重跨科际整合的部分。把艺术融入崇拜正是本中心一直以来致力推动的。在这方面,我们这个课程为学员提供包含圣乐、敬拜赞美、崇拜空间运用、话剧、绘画等多元化元素之崇拜艺术训练,以及神学反省,让学员可以更全面地把圣经教导、崇拜、牧养、艺术整合起来。

    「崇拜与艺术深造证书」一方面强调扎根圣经与神学,强化崇拜事奉的真理基础,帮助信徒理解崇拜的信仰根源,并探讨艺术元素(如音乐、戏剧、视觉艺术)如何与崇拜神学对话。另一方面,强调整合艺术实践与牧养关怀,以回应多元处境。课程突破传统崇拜学框架,强调「艺术即牧养」的理念。学员不仅学习诗歌带领、空间布置、节期礼仪设计等实务技能,更须反思如何透过艺术媒介,在崇拜中回应信徒的生命阶段和社会处境。例如:如何以戏剧呈现受苦节期的救赎信息?如何运用视觉艺术营造将临期的盼望氛围?这些课题均结合神学诠释和创意实践,培养学员成为「富牧养心怀的崇拜艺术事奉者」。

    而且,牧养整合类的科目,例如本季开办的「丧礼设计与牧养神学」,还结合了生死教育的范畴(例如探讨:基督教丧礼设计如何激发我们在生命的失落中,向主表达个人和群体的哀痛和盼望?崇拜与丧礼仪节中运用哀歌和颂歌有什么原则?)我们综合圣经、教会历史和牧养的观点,探讨崇拜如何以三一神为中心,从默想诗篇中的哀歌到扬声颂赞,彰显教会怎样借基督事件得着救赎,并在安息礼拜中表达这份在基督里出死入生的盼望。

    跨部门整合

    我们除了积极筹办以圣言为中心跨科际的整合课程,近年也积极跨部门合作。王刘燕容崇拜及艺术教育中心与信徒神学教育部不但合作构思课程,并且把两者部分的科目兼容相通,为学员提供更美善、更便利的学习。举例说,本中心学员凡修毕两个指定的四堂课程(共18小时的课堂时数,出席率达八成以上),日后报读信徒神学教育部的「信徒普及神学文凭/ 证书课程」并成为注册生,可获豁免修读一个选修科目。

    最后,我们将延续浸信会重视圣经的传统,并深化艺术与崇拜的结合,深耕「圣经之民」的灵性土壤,让信徒全人敬拜、见证、服侍美善的上主。无论你是否认为自己「懂艺术」,只要愿意敞开心扉,让圣灵在你独特的生命中创作,你就是这使命不可或缺的一块拼图,编织一幅幅见证主爱的图画。

    愿一切荣耀归于那创天造地、并在我们生命中持续展现祂的美善的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参本院网页:https://www.hkbts.edu.hk/waec/

  • 刘永生

    王刘燕容基督教崇拜与艺术教育中心义务主任、客座讲师

    全人的崇拜

    基督教会是上主设立来彰显祂的真实、全善和至美。信徒在领受上主恩典、话语、拯救和呼召时,以祷告、赞颂、传扬、见证来回应祂,这就是对上主的「崇拜」。奥古斯丁谓,美是真的彰显。神既是真的本体、善的源泉、美的真相,我们崇拜祂,能否也在过程中发出光辉,反映祂的神性,陈述祂的作为,便是我们有否真正事奉祂的证据(圣经提到「事奉」是指人向神所作的崇拜、礼拜、礼仪、行动……)。

    从圣经的记述,我们看见在旧约世界以至永恒里的新天新地,人集合敬拜上主时,都是透过全感官、多元媒介式对话和启应;我们称之为艺术的表情达意形态,是最透彻的沟通途径。

    缤纷的艺术

    美国费城当代馆(Philadelphia Contemporary)艺术总监汤普森(Nato Thompson)指出,西方社会的文化艺术,自古以来都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可是到了中世纪、文艺复兴时期,人却着眼于专门技法层面,于是有所谓「高艺术」(High Art)的出现。及至二十世纪中后期,前卫的艺术家重新强调艺术应融合于生活,每种日常行为,无不就是艺术行为,只在乎行动者本身的意愿、意识和自我界定。*

    这正好提醒我们,所有文化和艺术与人的关系极深,相互成就和影响。从思想、情绪、意识、行动、自我身分理解,到人际、社群、阶级、族群之间的关系,以至社会制度的各方面(包括政治、经济、教育、家庭、宗教等),都有重要关连。

    艺术的定义、来源和应用范畴,向来有不同的探讨角度和依据例证,故形成不同的艺术理论。但大致而言,各种理论探讨总离不开两大方面:一是呈现效果,如和谐、美、崇高等概念的判断;另一是呈现方式,即技法修习、技巧应用等的归类。

    上主创造、救赎万有,是真、美、善之源,而终极的真美善状态乃以马内利——上主与人同在。人经历上主的同在,是崇拜上主的实践道路;基督教会透过传情达意的生活行动,呈现人作为受造者所承传的美善表达(Art),是崇拜活动的重要展现(Enactment)

    基督教崇拜与艺术教育

      基督教会肩负使命,要见证上主的神性和作为,又要持守盼望,进入贯穿往昔、现在和永恒时空的崇拜上主的行列。这个由上主开启、众生回应的过程,我们采用了不同的名称去描述(例如灵性成长、崇拜、教导与学习、牧养与辅导、传道与服侍、团契与交谊等等),显示我们在特定时空对上帝国度实现的进程有不同的强调。就神学教育而言,自然是侧重于教学、传授、研究、修习、推论、综合、发现等活动形式,要全面培育信徒的灵命、心性、意念、知识、伦理践行等各个层面。对于负责其中的艺术教育范畴的机构而言,设计、策划和开展相关的课程,并推介予教会和广大信众,是其应有而独特的配合角色。

    香港浸信会神学院王刘燕容基督教崇拜与艺术教育中心,就是扮演这个角色。本中心成立于2002年,宗旨是从圣经、神学及教会历史的智慧,帮助信徒更新对崇拜的认识,又借着多元化的综合艺术训练,扩阔学员事奉的领域和经验,提升信徒在教会的崇拜以至其他事奉上应用艺术的能力

    在此后现代世纪,人以全感官向度传情达意的洪流已经形成。本中心的课程也是朝向以全感官敬拜上主的方向发展。二十多年来,我们开办了音乐(听觉向度)、美术(视觉向度)、舞蹈(触感向度)、戏剧(多感官向度)、电子媒体(全感官向度)等课程,旨在为教会培育信徒,让他们学习以各种艺术形式来丰富崇拜的内容,充实崇拜聚会的表达。

    本中心成立至今,一直致力筹划与各种艺术形式相关、融合的课程,不但内容广泛,题材又具深度,且贴近在地的需要。所提供的课程涵盖超过十个各不相同却又互相关涉的主要范畴:崇拜学、教会音乐事工(包括音乐艺术、圣诗学、键盘教学、歌艺训练等)、舞蹈艺术、戏剧艺术、视觉艺术、电影艺术、电子媒体、建筑空间理解、花艺、人文素养、本地戏曲艺术、曲词研习等,同时也为信徒提供书刊教材资源和教学献演场地。盼望让教会发现艺术可以成为有力的媒介,在敬拜上主、传扬福音、信徒团契、圣经教学、社区服务等多方面发挥效用。

    窄路中前行

    自本中心成立以来,综观这些年间教会的反应,似乎音乐课程普遍较受重视,歌唱、声乐、电琴等科目最受信徒欢迎,其余课程却常被忽略。因此,我们不断努力,协助教会更全面地应用各种艺术形式。

    其实艺术形式本来就渗透在教会的崇拜聚会中。例如每项程序涉及的言词、动作和事件,及其先后次序、各负责人的分工合作,跟戏剧里的角色各有出场序、对白、走位、动静等如出一辙;又如崇拜的主席在宣召、读经、祷告、欢迎时,或牧者在证道时,都会留意声调、语气、声线力度和速度等,这也跟戏剧的表达要求相似。另外,会众或站或坐或跪,或仰首或低头或举手,种种肢体动作其实就是舞蹈的基本。再者,聚会环境的设置、空气调节、灯光音响、颜色选择、气氛营造等,亦莫不是视觉艺术、建筑艺术等的表达和延伸。本中心开办不同学科的综合目标,便是希望引起学员的兴趣,甚至带来觉醒。

    另一方面,今天香港社会潮流强调功利、速成等效果导向或目标导向,有些教会似乎亦无可避免随波漂流。但论到崇拜的艺术,艺术技巧本来就需要透过日积月累、反复操练而逐渐养成的;因此,我们一直努力把握并寻找适当的时机和可以培育的对象,期盼通过形形色色的教育课程,逐渐更新崇拜的文化。为抗衡当今「娱乐至上」和「速食文化」的大趋势,本中心邀请学者、专家设计各式各样的课程,希望在大众文化价值观冲击之下,重新建构适当的词汇,重塑思考和探讨的进路,从而追寻合乎圣经和神学的世界观,借此可以判断、界定、辨识和突破时下常常混淆视听的艺术形式谈论(例如「传统」vs「现代」的伪命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参汤普森:导论,《文化操控》,石武耕译(台北:马可孛罗文化,2022)。

  • 崇拜与艺术有何关系?
    本院的王刘燕容基督教崇拜与艺术教育中心,在推动崇拜及艺术教育方面扮演了什么角色?
    本院这学年开办的全新课程「崇拜与艺术深造证书」课程,又有何特色?

    今期《院讯》邀请了刘永生老师和罗洁盈博士谈谈这些话题。刘老师在王刘燕容基督教崇拜与艺术教育中心服侍了二十多年,现为该中心的义务主任及本院客座讲师。罗博士为本院实践神学科助理教授(崇拜与圣乐)。

  • 叶志华

    神学学士一年级

    我初中时在布道会决志信主,后来经同学介绍,参加了教会的团契和崇拜,开始有稳定的教会生活。我在1997年受浸加入教会,并开始尝试不同的事奉岗位。感恩随后的日子,无论在工作、恋爱、结婚、生子的事上,都经历神的厚恩,大大加强我对神的信心。

    「迟一点吧」

    装备自己作传道人的念头,自2015年参加柬埔寨短宣时已经萌生。当时与教会一班弟兄姊妹到柬埔寨探访当地的宣教牧师,他不单带我们到当地的教会了解事工的需要,更邀请我们到他家中,聆听一班宣教士的分享,一起代祷;过程中我感受到他们对传福音的热切和对主的尽忠。聚会后返回住宿地方时,我坐在笃笃车上望着落日的景色,心内有个声音问:「你准备好了吗?」当时我回应:「迟一点吧。」

    随后的日子也有机会到其他地方体验传福音的工作。无论是圣诞节跟随教会诗班到内地教会分享诗歌,或是暑假和弟兄姊妹在内地举办英文班,都让我清楚看见福音事工的需要,「要收的庄稼多,做工的人少」这句经文不期然在脑海浮现。 2019年夏天,我参加浸信会差会举办的泰北及缅东访宣体验团,其中最深刻的是探访缅甸乡郊一所教会,和当地一班小朋友在草地上唱歌玩耍,一张张笑脸深印在脑海。那一刻我问自己:「你能受装备,全心事奉吗?」但心里仍然推搪:「迟一点吧。」

    往后发生了社会运动、新冠肺炎、缅甸内战等事情,这令我明白一切本来美好之事可以瞬间改变,以往接触过的人和物可以一下子不复见。教会内的生离死别,更叫我体会「时间不等人」

    「停下来!」

    工作上的变迁,使我反省自己是追求地上的安逸,还是思念天上的事。我本身在一所外资银行工作,主要负责客户服务,生活可说平稳安定。 2023年中却得悉公司要改组,工作性质将改变,一向共事的同事亦要转职,当时满心恼怒和不安。 8月18日晚上,我出外缓跑,脑海一片混乱,距离目的地还有一半路程时,听到有声音对我说:「停下来!」脑内随即想起耶稣对税吏马太的呼召。我停了下来,眼泪不自觉地流下,但心里却是异常平安宁静。

    当时我想,这是神的呼召吗?真的要我停下来,放下一切全时间传道吗?我可专心无悔委身传福音吗?我有足够能力吗?我带着这一连串问题切切祷告神,求祂指引我该行的路。除了跟太太分享外,我也跟牧者和弟兄姊妹讲述这个经历,请他们为我代祷。当然我希望能得到印证,确认那是呼召而不是自己一厢情愿的想法。

    回应与行动

    感谢神很快便给我回应。 8月20日主日崇拜,沙田区医院的张院牧到教会证道。她不但分享自己的蒙召见证,还借出埃及记第三十六章作出提醒。 8月27日主日崇拜,浸信会爱群社会服务处的李传道宣讲十个童女的比喻,神借此再次提醒我要用心作好准备。于是我9月正式辞职,11月离开工作岗位,并开始寻找适合自己的神学院,又报读了一些晚间信徒装备课程。 2024年2月尾,我参加了香港浸信会神学院的「神学生生活体验日营」。除了跟教授交流,还有学生分享他们的蒙召见证及校内的生活点滴,他们的分享对我很有帮助。

    过往参与短宣体验活动,使我对宣教工作很有负担,但我清楚知道必须按部就班,根基一定要扎稳:除了要学习神学知识,更要累积牧会的经验,好应对不同的挑战。我希望通过牧会建立一班有共同志向的弟兄姊妹,一起履行神给我们的大使命。

    期望在神学院里,不但能学得神学知识和牧养技巧,更可以与同学建立团契关系,为迎接将来牧职的挑战互相扶持,作无愧的工人。

  • 黄坤华

    道学硕士一年级

    寻着生命的意义

    我出生于信奉传统信仰的家庭,自小家人就把我「上契」给土地公。父母对我非常严厉,小学时期的我又脾气暴躁,又自卑,做了很多负面的事,如离家出走、吸烟、饮酒、说脏话、自残、欺凌同学等:在老师眼中,我是个问题儿童。小五、小六的时候,我常常问自己:「我活着有什么意义?」即使将来多么成功,甚至成为全球首富,死后却什么都带不走。我什至想,自己无法选择怎么来到这个世界,但却可以选择何时离开。

    感恩,升读中学时,我入读澳门浸信中学,透过学校的周会开始认识福音。因着信,我经历了生命的转变。我认定耶稣是我的拯救者,而且逐步认清神赋予我的价值,不再觉得人生没有意义。我由一个问题青少年,转变成为青少年团契职员,甚至跟小时候我欺凌过的人和好。我在家庭生活不满足的缺欠,神通过不同的人、事、物来填满了,并且终于懂得接受别人的称赞,学会祷告交托。我在中学和大学阶段经历了许多恩典,近年更成为一名推动德育的教师。每次回想过往的日子,我都衷心赞叹神在我身上的工作,所以一直想回应神的爱,想要事奉祂。

    从火热到厌倦

    中学和大学时期,我可以说是越事奉越火热,由做团契职员,到后来担任团契导师牧养一班青少年,以至崇拜各个岗位都不时有我的名字。大学毕业回到澳门后,团契的查经聚会、个人的读经生活,以及主日学的准备工作,令我对圣经研究产生无比的兴趣,愿意花更多时间每天查考圣经。查经时,我萌生了进入神学院的念头,期望更深入地认识神,研究圣经。

    然而,我有此想法时,却经历感情失意。我认为是神要我停下来, 于是将读神学的事放下,改为攻读教育硕士课程,然后继续如常事奉和工作。三年过去了,由于工作失意,事奉也不如意,我越来越厌倦生活。这种厌倦感甚至蔓延到我一向热爱参与的青少年事工和圣经教导工作,从越做越火热,变成越做越辛苦。信心跌到谷底时,我问神:「祢在我生命中是否真的存在?过往发生在我身上的恩典,是否只是机率极低的巧合?」那时我想否定这些年来神赐给我的所有恩典。

    低谷中的醒悟

    转折点发生在2024年3月19日晚上,我听了一首自己从未听过的诗歌,名为《只为祢国祢名》,这首诗歌让我回想起当初渴望入读神学院的感动。歌词这样说:

    世上所有金银珍宝,
    和这世界所提供的美好,
    我愿放下,只为要跟随祢,
    回应祢荣耀呼召。

    听完这首诗歌,我突然醒悟过来。原来我对生活感到厌倦,每天抱着「上班等待下班」的心态,甚至连教会也不太想去,是因为我逃避初信时思想的一个问题:人死后带不走在世的所有东西。不管我多努力,有多少名利,死了就什么也带不走。教育辅导改变多少生命也好,若灵魂仍是失丧,还有意义吗?拯救灵魂才是最重要的!

    我明白了对生活的厌倦感源于我向世界妥协,忘记了神对我的呼召。内心深处一直渴望成功,渴望获得家人、亲戚、朋友、所有人的认同及艳羡目光。我其实一直心里思量:到底是做老师,还是做主任、传道人更风光?到底是读教育,还是读神学更风光?

    感谢神借着这首诗歌提醒我不要忘记、不要放下这个呼召。我当下就立定决心,要献身给主,攻读神学,接受装备,任主使用!作出决定的那一刻,我顿然感到平安,是这辈子从未感受过的。

    愿荣耀颂赞全归三一真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