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2. /
  3. 院长的话
  4. /
  5. 整全的宣教使命——贫穷人的福音?

院长的话

曹伟彤院长

整全的宣教使命——贫穷人的福音?

耶稣基督的释放工作

圣经中有众多关于贫穷人的记述。贫穷和受欺压的人常被看为神所关怀的对象。诗篇一百四十六篇提及雅各的神顾念那些受欺压的、被囚禁的、瞎眼的、受屈的、正义的、寄居的、寡妇和孤儿:「耶和华造天、地、海,和其中的万物;他守诚实,直到永远。他为受屈的伸冤,赐食物与饥饿的。耶和华释放被囚的;耶和华开了瞎子的眼睛;耶和华扶起被压下的人。耶和华喜爱义人。耶和华保护寄居的,扶持孤儿和寡妇,却使恶人的道路弯曲。」这些人的共同特征是没有法律、经济、政治的地位和权力。他们没有发声的权利,也没有代言人。寄居者在法律面前没有地位可言;被囚者在牢狱的寂寞中枯萎;饥饿的人发出的呻吟也没人听见。不过,诗人却明确指出:雅各的神会成为这些困苦人的帮助者,为他们发声。

这种对无助者的关怀明明记述于圣经中。神对贫穷人的关怀,不仅见于旧约,也见于新约。旧约对社会上那些贫穷人和无助者的关怀,具体地呈现在耶稣基督的职事上。

按福音书的叙述,耶稣基督曾站在拿撒勒的会堂,宣称祂自己是福音的使者,担当释放者的工作。祂翻开以赛亚书,向众人说:「主的灵在我身上,因为他用膏膏我,叫我传福音给贫穷的人;差遣我报告:被掳的得释放,瞎眼的得看见,叫那受压制的得自由,报告神悦纳人的禧年。」(路四18-19)

在什么意义上,耶稣基督是释放者?其中一个主导的观点是:耶稣是灵魂的救赎者,祂使人从罪恶中得释放,带给人永远的生命。然而,耶稣的释放不止于此。

释放贫穷人的福音?

从耶稣基督在世上的职事,我们看见祂关心人生命的整体。耶稣在旷野为群众预备食物,祂说:「我怜悯这众人;因为他们同我在这里已经三天,也没有吃的了。我不愿意叫他们饿着回去,恐怕在路上困乏。」(太十五32;参可八2-3)纵然祂拒绝以神迹吸引人,祂却不会拒绝前来求医的病人。马太福音十四章14节记述:「耶稣出来,见有许多的人,就怜悯他们,治好了他们的病人。」这都是耶稣基督的释放工作,祂释放穷人、病人和无助者。

对不少基督徒而言,基督的福音是贫穷人的福音,祂的释放工作是圣经信息的中心。他们认为圣经所启示的神特别垂顾那些贫穷、受压迫的人,包括孤儿、寡妇、被囚的、乞丐、露宿者,以及不公义的政治和经济系统的受害者。教会是神的救赎和释放的践行者,它其中一个主要的召命,是寻求政治、经济的公义,透过这种社会秩序的建立去践行释放的工作。

两种福音观

以上这种理解,有别于传统宣教所强调的主流观点。传统宣教着重以口去传扬福音,关注的是灵魂的救赎,叫人得以脱离世界,进入另一个世界。那些批评传统宣教的人认为,这样的福音观将生命的释放约化为个人的感受、心理、灵性层面的医治,以致物质与灵性互不相涉;福音的社会性层面因而被忽略了。他们指出这种福音观只着重耶稣基督的个人谈道,忽略祂在社会所作的其他职事(如医治、赶鬼、释放被囚的),忽略福音对社会的转化力量。

固然,投身传统宣教工作的人有相当猛烈的回应。他们认为那种强调福音的社会性的宣教是一个借口,叫人撇下个人布道的使命。他们担心教会越来越忽略个人传道和布道会的事工,却以社会性的救援取而代之。这些批评者也指出:福音所处理的,不仅是经济领域的事;一种过分强调释放贫穷人的神学,很多时疏忽了其他重要事情,例如人的敬虔、教会的敬拜、人的品格和内省的生命。有人更批评那种以社会需要和问题为依归的宣教工作,认为它只会叫更多人看不见灵魂得救的迫切性,使罪人在毫无警觉下进入永死。他们认为社会性的福音观是「夸大」的言词(overstatement),是对圣经信息的扭曲,甚至是一种「错谬」的福音。

上述不同的福音观见于今天的教会。福音派人士尝试在这些观点之间作出协调,洛桑会议就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努力。

从福音的宣讲到生命的转化

那么,我们如何寻求共识?从耶稣基督的榜样和吩咐,我们看见:基督呼唤我们「去」(go out)传福音,为的是叫人「作门徒」;作门徒就是经历生命的转化(transformation)。祂的榜样是:「耶稣走遍各城各乡,在会堂里教训人,宣讲天国的福音,又医治各样的病症。」(太九35)耶稣传讲福音,同时医治患病者。此外,祂吩咐十二门徒去宣告神的国近了,并且医治病人,叫人从死里复活,又洁净长大麻疯的,赶出污鬼(太十7)。这意味传福音的目的(goal)不单是救恩知识(knowledge)的传扬,更是生命的转化;不是只将生命的某一部分交给耶稣,而是将整个生命交给祂。因此,传福音包括福音的宣讲(proclamation),并且超越了宣讲,由宣讲去到生命的转化,去到文化、社会、机构、传统的转化。

相对于耶稣基督的榜样和吩咐,今天的教会显得太集中于福音的口头宣讲,而不够重视福音那种生命转化的向度。这并非否定口头宣讲的必需性,而是指出口头宣讲未能代表传福音的整体。按耶稣基督的榜样,整全的宣教使命不仅是言词的宣讲,更是行动的明证。正如法兰西斯(Francis de Assisi)差遣他的门生去传福音时所叮嘱的:常常传扬福音,必要时才单单使用说话。这意味言词是必需的,却不是唯一的。

宣扬福音要用不同的途径,它不仅是「说话」,也包括人所能做的每一样东西。这每一样东西都是耶稣的灵所感动的,是出于祂的爱。就如当日耶稣基督看见群众,就动了慈心。祂看见人在困局中的无助,正如羊没有牧羊人(太九36)。因此,整全的宣教使命不是单用嘴唇去说服别人信福音,却同时是一种行动——爱的行动(太二十二37-39)。

爱神与爱一个最小的邻舍

爱的行动是基督徒的标记,也是传福音的标记。爱神意味爱我们的邻舍。邻舍可以是近处的邻人,亦可以是来自远方的客旅。他们也是那些饥饿、无家可归、被囚禁、受欺压的人。换句话说,当人爱这些邻舍,他就是爱神。爱神和爱邻舍可以有先后次序,却不是单独进行的。正如耶稣所说:「我实在告诉你们,这些事你们既做在我这弟兄中一个最小的身上,就是做在我身上了。」(太二十五40)

马太福音第二十五章的比喻提醒我们:除非我们透过「一个最小的」遇见耶稣基督,不然,我们就不能遇见祂。从旧约的先知文学、出埃及记和新约的福音书可见,人可以在历史中会遇神,可以透过最小的一个邻舍遇见祂。贫穷人正是这么一个最小的邻舍。贫穷人被看为神所爱的人,是神所赐福的,因为他们将进入神的国度。可是,他们在世上却是贫困,因为他们被社会系统所欺压。这些系统很多时叫穷人成为富人的牺牲品,他们的贫穷是富人富足的结果。

进入「他者」的世界

「一个最小的」就是那些被压制的邻舍、被剥削的阶层、被鄙弃的种族。他们的人性被否定,生命受残害。这些人在街上、天桥底、板间房之内;在深水埗、屯门、天水围;在大陆、缅甸、越南、北韩等地。不仅如此,部分受压制的人却同时扮演着压制者的角色。一个男性奴仆可以欺压他的妻子;一个受欺压的女性可以在学校欺压她的学生;一个生长于贫穷地区的孩子可以欺压他的同学。无论如何,他们都是缺乏爱的人。他们需要陪伴,需要我们的帮助。

那么,爱邻舍意味一种自身生命的转化;意味人的思想、感情、生活的转化,以致人愿意跟随耶稣基督,像祂出现在那些被剥削和欺凌的人中间。从这个角度来看,爱邻舍就是让自己置身于释放贫穷人和受压制者的过程中。这意味人愿意向前踏步,进入「他者」(the other)的世界。在这过程中,他者就是贫穷人,而且成为神(那全然的他者)的启示者。这样的社会参与,是真实的灵性转化。这样的转化不仅是个人与神的亲密相交,不仅是个人思想的改变,而是生命的转化落实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实有。这些爱邻舍的人所拥有的生命力,是来自那出现在贫困人和无能者身上的基督。

斯达克(Rodney Stark)指出基督教在第一个世纪的诞生和成长,与基督徒爱邻舍的举动很有关系。当时的基督徒爱那些陷于困局的人,愿意服侍在灾难和痛苦的人。当疫症迅速蔓延,非基督徒四散东西时,基督徒却愿留下来,帮助那些有需要的人。因为他们的仁慈,很多被遗弃的非信徒都归向基督教。真诚的爱叫人看见基督的面容,引领更多人归信基督。

爱邻舍是整全宣教使命的实践

因此,爱邻舍是整全宣教使命的实践。因着爱,传福音与社会事工结合在一起。传福音与社会事工都是爱神的途径(means),都是爱人、为别人寻求好处的途径。换言之,灵性与物质、传福音与社会行动、爱神与爱邻舍,并不是互相对抗。事实上,他们是一双手,是一双脚,并非彼此为敌,反是彼此扶助。

我们若理解宣教使命是爱的转化,要叫别人成为门徒,在社会中去荣耀神,我们便有一个整全的宣教使命的基础(basis),可以看见整全宣教使命是所有教会的召命。那些投身于整全宣敎使命的敎会,透过它的身分及所言所行去宣扬福音。教会明白其存在的目的不是成为数字庞大的机构,不是成为物质丰足的社团,也不是成为连结于政治强势的党派。教会的目的是透过圣灵的权能,爱邻舍、爱贫穷人,转化人生命的各个层面,叫他们在当中经历耶稣基督的爱。

因此,我们也看见整全的宣教使命是所有「神学建构」的重要向度。这是本院师生过往一年的思考和探索。我们努力整理具有整全宣教使命的神学,让香港浸信会神学院的神学教育向前迈步,为要面对教会、面对世界的现况,进入「他者」的世界。

2012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