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頁
  2. /
  3. 院長的話
  4. /
  5. 整全的宣教使命——貧窮人的福音?

院長的話

曹偉彤院長

整全的宣教使命——貧窮人的福音?

耶穌基督的釋放工作

  聖經中有眾多關於貧窮人的記述。貧窮和受欺壓的人常被看為神所關懷的對象。詩篇一百四十六篇提及雅各的神顧念那些受欺壓的、被囚禁的、瞎眼的、受屈的、正義的、寄居的、寡婦和孤兒:「耶和華造天、地、海,和其中的萬物;他守誠實,直到永遠。他為受屈的伸冤,賜食物與飢餓的。耶和華釋放被囚的;耶和華開了瞎子的眼睛;耶和華扶起被壓下的人。耶和華喜愛義人。耶和華保護寄居的,扶持孤兒和寡婦,卻使惡人的道路彎曲。」這些人的共同特徵是沒有法律、經濟、政治的地位和權力。他們沒有發聲的權利,也沒有代言人。寄居者在法律面前沒有地位可言;被囚者在牢獄的寂寞中枯萎;飢餓的人發出的呻吟也沒人聽見。不過,詩人卻明確指出:雅各的神會成為這些困苦人的幫助者,為他們發聲。

  這種對無助者的關懷明明記述於聖經中。神對貧窮人的關懷,不僅見於舊約,也見於新約。舊約對社會上那些貧窮人和無助者的關懷,具體地呈現在耶穌基督的職事上。

  按福音書的敘述,耶穌基督曾站在拿撒勒的會堂,宣稱祂自己是福音的使者,擔當釋放者的工作。祂翻開以賽亞書,向眾人說:「主的靈在我身上,因為他用膏膏我,叫我傳福音給貧窮的人;差遣我報告:被擄的得釋放,瞎眼的得看見,叫那受壓制的得自由,報告神悅納人的禧年。」(路四18-19)

  在甚麼意義上,耶穌基督是釋放者?其中一個主導的觀點是:耶穌是靈魂的救贖者,祂使人從罪惡中得釋放,帶給人永遠的生命。然而,耶穌的釋放不止於此。

釋放貧窮人的福音?

  從耶穌基督在世上的職事,我們看見祂關心人生命的整體。耶穌在曠野為群眾預備食物,祂說:「我憐憫這眾人;因為他們同我在這裡已經三天,也沒有吃的了。我不願意叫他們餓著回去,恐怕在路上困乏。」(太十五32;參可八2-3)縱然祂拒絕以神蹟吸引人,祂卻不會拒絕前來求醫的病人。馬太福音十四章14節記述:「耶穌出來,見有許多的人,就憐憫他們,治好了他們的病人。」這都是耶穌基督的釋放工作,祂釋放窮人、病人和無助者。

  對不少基督徒而言,基督的福音是貧窮人的福音,祂的釋放工作是聖經信息的中心。他們認為聖經所啟示的神特別垂顧那些貧窮、受壓迫的人,包括孤兒、寡婦、被囚的、乞丐、露宿者,以及不公義的政治和經濟系統的受害者。教會是神的救贖和釋放的踐行者,它其中一個主要的召命,是尋求政治、經濟的公義,透過這種社會秩序的建立去踐行釋放的工作。

兩種福音觀

  以上這種理解,有別於傳統宣教所強調的主流觀點。傳統宣教著重以口去傳揚福音,關注的是靈魂的救贖,叫人得以脫離世界,進入另一個世界。那些批評傳統宣教的人認為,這樣的福音觀將生命的釋放約化為個人的感受、心理、靈性層面的醫治,以致物質與靈性互不相涉;福音的社會性層面因而被忽略了。他們指出這種福音觀只著重耶穌基督的個人談道,忽略祂在社會所作的其他職事(如醫治、趕鬼、釋放被囚的),忽略福音對社會的轉化力量。

  固然,投身傳統宣教工作的人有相當猛烈的回應。他們認為那種強調福音的社會性的宣教是一個借口,叫人撇下個人佈道的使命。他們擔心教會越來越忽略個人傳道和佈道會的事工,卻以社會性的救援取而代之。這些批評者也指出:福音所處理的,不僅是經濟領域的事;一種過分強調釋放貧窮人的神學,很多時疏忽了其他重要事情,例如人的敬虔、教會的敬拜、人的品格和內省的生命。有人更批評那種以社會需要和問題為依歸的宣教工作,認為它只會叫更多人看不見靈魂得救的迫切性,使罪人在毫無警覺下進入永死。他們認為社會性的福音觀是「誇大」的言詞(overstatement),是對聖經信息的扭曲,甚至是一種「錯謬」的福音。

  上述不同的福音觀見於今天的教會。福音派人士嘗試在這些觀點之間作出協調,洛桑會議就是其中一個重要的努力。

從福音的宣講到生命的轉化

  那麼,我們如何尋求共識?從耶穌基督的榜樣和吩咐,我們看見:基督呼喚我們「去」(go out)傳福音,為的是叫人「作門徒」;作門徒就是經歷生命的轉化(transformation)。祂的榜樣是:「耶穌走遍各城各鄉,在會堂裡教訓人,宣講天國的福音,又醫治各樣的病症。」(太九35)耶穌傳講福音,同時醫治患病者。此外,祂吩咐十二門徒去宣告神的國近了,並且醫治病人,叫人從死裡復活,又潔淨長大痲瘋的,趕出污鬼(太十7)。這意味傳福音的目的(goal)不單是救恩知識(knowledge)的傳揚,更是生命的轉化;不是只將生命的某一部分交給耶穌,而是將整個生命交給祂。因此,傳福音包括福音的宣講(proclamation),並且超越了宣講,由宣講去到生命的轉化,去到文化、社會、機構、傳統的轉化。

  相對於耶穌基督的榜樣和吩咐,今天的教會顯得太集中於福音的口頭宣講,而不夠重視福音那種生命轉化的向度。這並非否定口頭宣講的必需性,而是指出口頭宣講未能代表傳福音的整體。按耶穌基督的榜樣,整全的宣教使命不僅是言詞的宣講,更是行動的明證。正如法蘭西斯(Francis de Assisi)差遣他的門生去傳福音時所叮囑的:常常傳揚福音,必要時才單單使用說話。這意味言詞是必需的,卻不是唯一的。

  宣揚福音要用不同的途徑,它不僅是「說話」,也包括人所能做的每一樣東西。這每一樣東西都是耶穌的靈所感動的,是出於祂的愛。就如當日耶穌基督看見群眾,就動了慈心。祂看見人在困局中的無助,正如羊沒有牧羊人(太九36)。因此,整全的宣教使命不是單用嘴唇去說服別人信福音,卻同時是一種行動——愛的行動(太二十二37-39)。

愛神與愛一個最小的鄰舍

  愛的行動是基督徒的標記,也是傳福音的標記。愛神意味愛我們的鄰舍。鄰舍可以是近處的鄰人,亦可以是來自遠方的客旅。他們也是那些飢餓、無家可歸、被囚禁、受欺壓的人。換句話說,當人愛這些鄰舍,他就是愛神。愛神和愛鄰舍可以有先後次序,卻不是單獨進行的。正如耶穌所說:「我實在告訴你們,這些事你們既做在我這弟兄中一個最小的身上,就是做在我身上了。」(太二十五40)

  馬太福音第二十五章的比喻提醒我們:除非我們透過「一個最小的」遇見耶穌基督,不然,我們就不能遇見祂。從舊約的先知文學、出埃及記和新約的福音書可見,人可以在歷史中會遇神,可以透過最小的一個鄰舍遇見祂。貧窮人正是這麼一個最小的鄰舍。貧窮人被看為神所愛的人,是神所賜福的,因為他們將進入神的國度。可是,他們在世上卻是貧困,因為他們被社會系統所欺壓。這些系統很多時叫窮人成為富人的犧牲品,他們的貧窮是富人富足的結果。

進入「他者」的世界

  「一個最小的」就是那些被壓制的鄰舍、被剝削的階層、被鄙棄的種族。他們的人性被否定,生命受殘害。這些人在街上、天橋底、板間房之內;在深水埗、屯門、天水圍;在大陸、緬甸、越南、北韓等地。不僅如此,部分受壓制的人卻同時扮演著壓制者的角色。一個男性奴僕可以欺壓他的妻子;一個受欺壓的女性可以在學校欺壓她的學生;一個生長於貧窮地區的孩子可以欺壓他的同學。無論如何,他們都是缺乏愛的人。他們需要陪伴,需要我們的幫助。

  那麼,愛鄰舍意味一種自身生命的轉化;意味人的思想、感情、生活的轉化,以致人願意跟隨耶穌基督,像祂出現在那些被剝削和欺凌的人中間。從這個角度來看,愛鄰舍就是讓自己置身於釋放貧窮人和受壓制者的過程中。這意味人願意向前踏步,進入「他者」(the other)的世界。在這過程中,他者就是貧窮人,而且成為神(那全然的他者)的啟示者。這樣的社會參與,是真實的靈性轉化。這樣的轉化不僅是個人與神的親密相交,不僅是個人思想的改變,而是生命的轉化落實於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的實有。這些愛鄰舍的人所擁有的生命力,是來自那出現在貧困人和無能者身上的基督。

  斯達克(Rodney Stark)指出基督教在第一個世紀的誕生和成長,與基督徒愛鄰舍的舉動很有關係。當時的基督徒愛那些陷於困局的人,願意服侍在災難和痛苦的人。當疫症迅速蔓延,非基督徒四散東西時,基督徒卻願留下來,幫助那些有需要的人。因為他們的仁慈,很多被遺棄的非信徒都歸向基督教。真誠的愛叫人看見基督的面容,引領更多人歸信基督。

愛鄰舍是整全宣教使命的實踐

  因此,愛鄰舍是整全宣教使命的實踐。因著愛,傳福音與社會事工結合在一起。傳福音與社會事工都是愛神的途徑(means),都是愛人、為別人尋求好處的途徑。換言之,靈性與物質、傳福音與社會行動、愛神與愛鄰舍,並不是互相對抗。事實上,他們是一雙手,是一雙腳,並非彼此為敵,反是彼此扶助。

  我們若理解宣教使命是愛的轉化,要叫別人成為門徒,在社會中去榮耀神,我們便有一個整全的宣教使命的基礎(basis),可以看見整全宣教使命是所有教會的召命。那些投身於整全宣敎使命的敎會,透過它的身分及所言所行去宣揚福音。教會明白其存在的目的不是成爲數字龐大的機構,不是成爲物質豐足的社團,也不是成爲連結於政治強勢的黨派。教會的目的是透過聖靈的權能,愛鄰舍、愛貧窮人,轉化人生命的各個層面,叫他們在當中經歷耶穌基督的愛。

  因此,我們也看見整全的宣教使命是所有「神學建構」的重要向度。這是本院師生過往一年的思考和探索。我們努力整理具有整全宣教使命的神學,讓香港浸信會神學院的神學教育向前邁步,為要面對教會、面對世界的現況,進入「他者」的世界。

2012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