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五十期 編者的話

Issue Editor's Page

Fook-kong Wong

出版今期《山道期刊》的時候,香港正承受衝擊:新冠肺炎疫症仍然流行,又有為數不少的人口移民他方。為回應這些現象,今期的專題定為「聚與散」。本期專題文章總共六篇,三篇屬於聖經研究類,三篇屬於實踐神學類。

  第一篇是吳慧芬的〈留下還是離開?反思第二聖殿期四位聖經人物〉,集中討論第二聖殿期四個聖經人物(以斯帖、但以理、以斯拉、尼希米)。以斯帖和但以理代表那些離開家鄉、移居異地的人,而以斯拉和尼希米則代表那些繼續在本土生活的人。留下還是離開,不一定是由當事人來決定。無論是留下還是離開,兩組人都要處理他們所面對的社會、政治和宗教狀況。此外,兩組人都可以使他們的社會產生改變,在地上拓展神的國度。

  第二篇文章是筆者撰寫的〈聚與散作為舊約神學概念〉,論述舊約聖經中「聚」與「散」的敍事。這些敍事不僅是關於人物由某個地方遷往另一個地方,其中還充滿或負面或正面或混合的情感。更重要的是,它們充滿神學意義,顯示神的喜悅或不悅、祝福或詛咒,以及人與神的關係。此文審視舊約聖經中一些具代表性的經文,藉以表明這些「聚」與「散」怎樣描繪神與世界、與祂子民的關係。

  第三篇文章是張楷弦的〈死亡中的分離與相聚、延續與斷裂:從社會功能比較希羅喪葬與早期基督徒的相關禮儀〉,處理散 / 分離的一個永久性層面:死亡。張楷弦力證浸禮和主餐這兩個與耶穌基督的死相關的禮儀,體現初期基督徒對祂復活的信心,並且跟希羅世界比較,它們以兩種方式促進基督徒的自我定義和合一:其一,它們強調死者與社群的延續而非斷裂;其二,它們宣揚一個比四周的社會更平等的「另類社群」。

  璩理的〈神光離合:基督教與中國文化的歧異與契合〉是今期實用神學類的第一篇文章,先談論尼布爾提出的基督教與西方文化的五種類型:基督反乎文化、基督屬乎文化、基督在文化之上、基督與文化相反相成、基督轉化文化。接著,他進而討論過去兩個世紀整合基督教和中國文化之努力的成敗得失,即基督教與中國文化怎樣離合。他論證尼布爾的類型4(基督與文化相反相成)是最可行的方式。

  接著是鄺振華的文章〈殷切款待式的本地跨文化宣教事工:一種實踐整全宣教觀的事奉〉,首先簡略地討論向心式和離心式宣教模式的概念和歷史。然後鄺振華論證,由於全球化使各地人口急劇流動,本地跨文化宣教事工越顯重要,並且其中應該同時包含佈道和款待兩方面。他稱這種事工為「殷切款待式的本地跨文化宣教」。他認為這種整合宣教模式能突破佈道和社會關懷二元對立的思維。

  最後一篇文章是〈徘徊於聚與散的信仰經驗〉,藍志揚在文中指出新冠肺炎大流行和移民潮大大改變了香港教會的面貌。網上平台成為信徒凝聚的新常態,信徒藉此敬拜、彼此服侍、團契分享,甚至參與聖餐。他認為這種嶄新的信仰經驗正在演化,並且將會成為基督徒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討論文章的部分,盧惠明的〈從空間批判進路研讀巴別塔敍事(創十一1-9):批判表徵人權力和傲慢的城市發展〉,是以一種空間批判進路來研讀創世記十一章1至9節的巴別塔敍事。他主張,巴什拉的批判理論表明神的審判是歸因於人類的傲慢。那是批判人類的力量,人類過分相信自己那以意識形態、科技和資本作支持的力量。雖然神因人類的傲慢而施行審判,但祂的審判也是通往救恩的路徑,因為它引導他們朝向另一種生活的願景和方式。

  最後,今期還有五篇書評,可讓我們更多認識學界的研究成果。願上主使用今期《山道期刊》,造就教會群體。

Comments are closed, but trackbacks and pingbacks are open.

Related Posts

,

Message from the Editor of Issue 49

Editor's Note Who is Deng Shaoguang? Christian belief holds that since man is not the creator, he must be a creature. From this perspective, man is a member of creation and therefore cannot be discussed apart from his created character. The theory of man cannot be established independently of the theory of creation. So, what is this created man like? This is what the special article in this issue of "Sandow Journal" wants to explo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