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頁
  2. /
  3. 院長的話
  4. /
  5. 神學研究與《山道期刊》

院長的話

曹偉彤院長

神學研究與《山道期刊》

發揚「教會神學」

  香港浸信會神學院是一所學術研究與生命實踐並重的神學院。打從2009年開始,我們鎖定目標方向,專注於成為一所發揚「教會神學」的神學院。因此,我們所倡議的神學方向、出版的書籍(例如「教會倫理系列」)、發表文章的質量、主領講座的內容特點……凡此種種,都是朝著這個方向邁進。

  這八年歲月,我們謙卑地與神同行,一同走在恩典路徑之上,共同刻下一些重要的標記。期間,看見了神賜給我們一些徵象。例如,學生人數大幅增加;不僅是數目增加,我們還看見他們既有很強的學習能力,又有熱切追求生命成長的心。又例如,神給予我們一支優秀的教授團隊,老師們既有學問內涵,又有生命表現;他們休戚與共,齊心合力,愛護學生,服侍教會。此外,神還賜予我們很便利的出版渠道和優秀的編輯同工,讓我們可以嚴謹地出版本院教授的著作,以及本院的學術期刊──《山道期刊》;《山道期刊》每年出版兩期,這八年下來,合計刊印十六期。這些徵象是神恩典的記號,也是「浸神」教研成果的標記,且是師生們生命踐行的足印。《山道期刊》就正正見證了「浸神」致力融合學術與生命的踐行。

《山道期刊》的轉捩點

  1998年,「浸神」創辦《山道期刊》(下稱《山道》),旨在「開墾學術討論園地,建構學術界與教會的橋樑」。不知不覺,《山道》將近出版二十年了。這二十年間,《山道》走過快樂的路徑,結出豐碩的成果。打從2000年我接任《山道》主編一職至今,我一直見證着期刊的成長,享受這過程中的悅樂。猶記得草創初期,我們經歷艱難的歲月。當時我們採用「約稿」的方式,甚至給作者支付稿酬,但仍有不少「名作家」時有爽約。

  2000年是《山道》的轉捩點。為了讓《山道》成為有意義的期刊,不浪費紙張,免得要「向大樹鞠躬」,我們下定決心,勵精圖治。所謂「勵精圖治」,是指我們擴大邀請作者的範圍,更加著重作者的學術涵養和能力,停止給予作者稿費的做法。改革後的第一期《山道》於2001年6月出版,主題為「聖靈論研究」。該期共印刷了1000本,但奇妙地,不足半年時間,就悉數售罄。這成了那些知道有《山道》存在的出版界人士一個小小的佳話。

  那時,我們確實為《山道》付出不少工夫和精力。譬如,我們加強了修訂來稿的程序,願意多花時間與作者溝通,務求將文章修改得盡善盡美,既務求忠於作者原來的意思,又尋求適切的表達,讓讀者容易掌握明白。我們這樣細緻地編訂文稿,煞費苦心,既必須顧及作者的寫作風格和意願,也須要堅持學術自由的原則。雖然這種編輯程序使《山道》的出版成本加增,但為了鼓勵學者研究,並讓學者、老師與教會的牧者、弟兄姊妹有更美好的交流,一同反思,一同拓寬視野,我們仍然樂意維持這種做法,一直至今。並且,我們為了照顧廣大華人教會的讀者,作者即使以英文投稿,我們也會把文章翻譯成中文,編輯刊載,方便華人弟兄姊妹閱讀。

與神同工的團隊

  除此之外,我與那些參與《山道》編輯工作的老師合作得非常愉快。《山道》每期均設有特定的主題,然後徵集五六篇文章,嘗試從不同的向度探討同一課題。我們《山道》編委會每次商議新主題,卻一點也不困難,而且很快就能拍板。有些時候,可以半小時內決定未來兩年的主題;有一次更加難以置信,就是大家走在一起,不消五分鐘,就定出新一期的主題和文稿寫作向度的構思。此外,我也喜見老師們十分樂意參與寫作,一點也不為難,不勉強。老師和作者們(不管是來自香港本地、新加坡、馬來西亞、台灣、中國大陸、美國、加拿大或英國,甚至是波蘭、芬蘭等地)總是心懷雀躍,接受邀請。事實上,每一次釐定新主題,學院裡的老師之間總有許多有聲無聲的互動和默契。我們都成為了與神同工的synergoi。例如,每個學年,我均會為神學院定下該學年的學習主題,包括殷切款待、宣教、宣講、教牧關顧、基督教教育等,目的是邀請眾老師就著同一課題,一同思考,一起參與討論,藉以集思廣益,當中絕無指令的成分。老師們自發地、主動地配合,與我和應,常教我感動不已。在這氛圍下,有好幾期《山道》的主題,均呼應著神學院該學年的學習主題。

  這幾年間,我親身感受到老師非常樂意作出跨科際的整合,從他們的專業領域,跨進宣教學、宣講學、教牧學、基督教教育、倫理學等不同範疇的研究。其實,按照學術界一般情況而言,學者大多只專注於各自的專科領域。若要做到跨科際的整合,就必須花額外的時間和精力。而且,這還要視乎學者本人是否願意擴展自己的研究領域,是否有足夠的學術研究能力。畢竟,留在自己的專業領域,總是較為容易和安全。然而,「浸神」的老師們可能知道自己的事奉,是要服侍教會,所以都願意從事跨科際的研究,嘗試努力提出能指引教會的神學智慧。基於上述種種原因,《山道》打從2000年改革以來,從沒有出現「斷稿」的情況;更可以說稿源充足,常維持有兩至三期的「存貨」。

切合教會需要

  《山道》並不是純粹的學術期刊,只顧紙上談兵,不著重實踐,不理會實效。《山道》乃是一本超越學術的期刊。它所關注的,乃基督的身體──教會。我們構思《山道》每期的主題時,首先考慮的常常是教會的需要。所以《山道》有不少主題均與教會牧養息息相關。例如近數期討論的主題「宣教」、「使人和睦」、「靈性關顧」、「殷切款待」及「基督教教育」等等,都是圍繞教會牧養的處境,好帶領牧者、神學教育工作者、神學生和其他信徒讀者作出神學的反思。當中的文章,不單針對教會的牧養,並且有堅實的聖經與神學基礎。每個課題,絕大多數都以聖經作為研究的基礎和起始點。

外界回響

  《山道》得到不少神學工作者和牧者的好評和肯定。外國一些著名學府,例如耶魯神學院、普林斯頓神學院、維真神學院、福樂神學院、西南浸信會神學院等,均有訂購《山道》。《山道》也成為一些喜歡作深度思考的國內、外牧者的指定閱讀材料。

  《山道》之所以得到廣泛歡迎,除了老師的熱烈參與外,也要歸功於幾位同工。在此不得不提及他們的名字,包括本院出版處同工何保賢、龔李瑞安及姚志華。他們悉心潤色文字,謹慎編輯,提高《山道》的可讀性。其中一位同工,更操練以禱告的心去處理這些學術作品。所謂「禱告的心」,是她真誠地祈求每期《山道》均能臻於完美。

  身為《山道》的主編,本人很高興能夠與各位《山道》讀者,一同守望著神學院的成長,分享這二十年的悅樂。謹此衷心感謝每一位曾於《山道》發表專題文章、討論文章和書評的老師及學術界朋友!

2017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