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頁
  2. /
  3. 院長的話
  4. /
  5. 關顧與禱告

院長的話

曹偉彤院長

關顧與禱告

「孤單」是當今一個嚴重的社會問題,也是現代人感到失落、困苦的一個原因。教會裡一些弟兄姊妹亦陷於孤單困倦之中,他們往往渴求牧者的關心,盼望從牧者那裡得到輔導與關顧。

  近十年教會的教牧關顧常被看為專業人士的工作,這類工作著重心理治療,引導信徒處理家庭、婚姻、人際關係等問題。教牧透過這些關顧工作,嘗試幫助弟兄姊妹脫離困境,但關顧者在盡心幫扶的同時,卻可能不經意地忘記了關顧所蘊含的「屬靈群體」意義。

一、關顧是「靈性的團契」

  從基督教的信仰來看,關顧是「靈性的團契」。

  讓我們先明白團契的意義。團契在希臘文是koinonia,意指有相同信仰的人一起過團契的生活(fellowship)。團契的字面意思是「聯合」或「伙伴」。團契可以指物質方面的參與,例如馬其頓和亞該亞的基督徒為耶路撒冷的窮人募捐。團契也可以指靈性的好處,例如保羅在哥林多前書九章23節談及的「共享」福音的好處,或哥林多後書十三章13節談及的享受聖靈的團契。

  團契的希臘字koinonia兩度出現於約翰一書一章2至4節:「這生命已經顯現出來,我們看見了,現在又作見證,把原與父同在,並且向我們顯現過的那永遠的生命傳揚給你們──我們把所看見、所聽見的傳揚給你們,為要使你們也與我們有團契,而我們的團契是與父和祂兒子耶穌基督所共有的。我們把這些事寫給你們,使我們的喜樂得以滿足。」(和修本)

  在這一段經文中,約翰鼓勵教會要繼續「團契」。基督徒應該要團契。當人「看見」基督的生命,又為那原與父神同在,並且向他們顯現的永遠的生命作見證,自然會在基督裡過團契的生活。反過來,若人「看不見」基督的生命,又沒有為那原與父神同在,並且向他們顯現的永遠的生命作見證,自然不會在基督裡過團契的生活。這是自然而然的結果。

  這樣的團契必須與耶穌基督相關。約翰一書五章20節:「我們也在那位真實的裡面,就是在祂兒子耶穌基督裡面。」這是一種在耶穌基督裡的信心。那麼,基督徒的團契不是某些人隨意的組合,不單單是人與人的情感依附,而是在基督裡有深入的團契。在這關係中,人是彼此相屬的(比較約翰一書三23-24),可以經歷「喜樂的滿足」。

  從另一個角度來說,團契(koinonia)是人與神和人與人的連合。團契是垂直的,也是橫向的。這兩個向度使人在基督裡的共同生活中得以聚合。

  我們明白了團契的意義後,就可思想為何關顧有「靈性的團契」的意思。

  甚麼是關顧?關顧是指我們在耶穌基督裡享有的一種靈性的團契,而不只是一對一方式的關顧,或一對一的心理治療。這種在基督裡的靈性的團契,是每個基督徒都要做的關心工作,是每個基督徒的天職。當我們受浸從水裡而出,神已呼召我們成為祭司,去發揮祭司的功能,行使祭司的權利。那就是:所有信徒都可以接觸神,可直接向神獻祭而不需要中間人(如神父、牧師等);每個基督徒都要見證神的話語,傳揚耶穌基督的福音,領人歸主;每個基督徒都被呼召去為別人祈禱,用祈禱去守望有需要的人,分擔他們的艱難困苦,用神的話語安慰他們、支持他們去經歷試煉。

  簡言之,關顧是所有基督徒的天職。關顧不是牧者的專職,關顧也是由教會的弟兄姊妹一同去做的,是你們和我們一同去做的。在關顧別人時,我們都相信惟有神是人的出路、心靈的滿足。

二、禱告是關顧的重要部分

  如上所言,我們都是祭司,被神呼召去用禱告幫助有需要的人。我們往往以為,只有受過心理輔導與治療訓練的人方有資格做關顧的工作。曾有傳道人對我說,他在統籌工作方面幹得不錯,但在關顧方面卻沒有受過訓練。我就鼓勵他,告訴他可以用禱告來關顧別人。雖然我們大多沒受過專業的關顧輔導訓練,但仍可以做關顧工作。我們可以邀請和帶領別人一起向神禱告,像孩子一樣向天父訴說需要,懇求天父的憐憫和幫助。

  禱告不須用華麗的言語,或類似講道方式的表達,也不須運用引人注目的言詞,或經過嚴謹的邏輯思考,只要誠心誠意帶領有需要的人向神傾心訴說,與神團契。在禱告裡,我們可以向神發問——我們應當如何面對困境?這病有甚麽我們要領略的意義?能否得痊癒呢?我們還要細心思考——神與這苦難有何關係?透過這件事神對我們說了甚麼話?我們帶領有需要的人誠心向神禱告,等候神的心意,這就是禱告的奧祕。

  麥牧師是一位神學家,一次她參加了一個講座,聽講者論述祈禱與醫治的關係。講者強調禱告能夠開啟治療的過程,而不一定帶來戲劇性的結果。隨後在這講座上,出席者還學習爲不同的病患者按手禱告。麥牧師坐在眾人中間,大家圍繞她,按手在她身上為她禱告。由於空間有限,有些人不能直接按手在她身上,只能按手在其他禱告者身上。這次按手禱告給她很深刻的經歷:她心靈裡有一份親切的感覺,然後內心很激動,覺得心裡的黑暗被拉出去。她不禁哭了出來,哭了十分鐘之久,感覺整個人都輕省了。

  雖然麥牧師以往對這種醫治方法存有疑問,但這次她真實地經歷了與神的團契、與人的團契。其後,她若患病,仍會找醫生治病、吃藥,但她會讓人為她禱告,同樣也為別人禱告。她認為祈禱不是一種工具或手段,毋須用很多重複的說話,以為話多就蒙神垂聽。祈禱是真實的,透過祈禱與神團契,我們像孩子般來到神面前懇求祂幫助、懇求每天足夠的飲食、懇求醫治、懇求神讓我們的生命可以延續。這樣的禱告能叫我們深深體會禱告不是手段、不是工具;不是我們透過禱告控制神,而是神自己按著祂的時間表給人身心靈的健康。認識神,與神有團契,這是永恆的生命。雖然我們不一定曉得輔導,但在關心有需要的人時,我們仍可以盡上祭司的職分,帶領他們俯伏在神面前禱告,把問題和需要交給神,在禱告中神會安慰醫治。

  我也想起自己一個奇妙的禱告經歷。在2008年4月,我走過了一段重新思想事奉方向的路程。在這段時期,一位任神學院院長的朋友默默為我禱告了四十天,沒有讓我知道。就在這段起伏跌宕的日子中,許多難以決定的事情都得著神一步步的帶領,當自己不曉得如何作決定時,神就托著我,引領我跨過。我像重新經歷主奇妙的救恩,以致在教會或祈禱會中,我都會向我的朋友、學生說:「我現在像重生得救,好像回到過去,有剛剛信主時那種真實的感覺!」同年10月,我到台北參加一個神學會議,不少東南亞的華人神學院院長和教務長都有出席會議。一天晚上,那位為我禱告的院長朋友與我一起散步,他靦腆地告訴我,曾為我祈禱四十日。我問他在哪段日子為我禱告,他回答是4月,那正好是我為事奉方向思考的時期。我聽後萬分感動,因這位朋友真摯的愛護而感動,因神的憐憫而感動!一個不在身旁的弟兄,「竟能」以禱告承托著我的生命,這就是禱告的奧祕!這是靈性的團契,是禱告的人所經歷的權能。

  禱告是群體關顧的實踐。求神幫助我們多經歷這樣的關顧,幫助我們牢記:關顧不單是教牧的專職,也是教會眾弟兄姊妹的天職,是他們作為祭司的天職。當人如此關顧、禱告,他們便與神團契、與人團契。在這關係中,人是彼此相屬的,可以經歷「喜樂的滿足」。

  深願香港浸信會神學院所培育的傳道者都明白這樣的奧祕,我祈求神幫助每一學生、每一校友,提醒他們在事奉路途上要時刻以禱告為念,引領教會經歷這樣的奧祕。

2015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