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頁
  2. /
  3. 院長的話
  4. /
  5. 「微講座」與「等候室」:朝聖路上的實踐神學

院長的話

曹偉彤院長

「微講座」與「等候室」:朝聖路上的實踐神學

微講座:緣起

  自2023年底,香港浸信會神學院(「浸神」)在新教研大樓三樓會議廳舉辦了多場「微講座」或「微會議」(mini-conference)。原初的意念是希望疫情過後,匯聚一群既是屬靈朋友、又是同工同道的校友、教牧同工和教會領袖,一起飲茶、談心、思考、禱告。按照這個構思,我就無須大費周章地籌措,也不用提前很久相約講員和會眾。如此安排,就如相約朋友,若一拍即合,便出來見面。

  腦子裏曾閃過一個念頭,就是相約各方到茶樓,一面飲茶,一面傾談,但考慮到茶樓的環境一般比較嘈吵,加上希望我們在飲食上也實踐簡樸的生活,那倒不如在西澳校園見面,以飯堂簡單的一頓便飯接待四方的朋友 / 校友 / 同工,讓各人先在飯桌上互相認識,彼此接待,然後移步至新教研大樓三樓會議廳,一起談心,分享事奉的苦與樂、社會的轉變等不同課題。

微講座:靈活、多元

  微講座的講員,有的是校外嘉賓,有的是校內師長。猶記得去年11月適逢英國曼徹斯特大學哲學博士、校友葉敬德牧師回港。我與他喝茶,閒談之間,知道他正在撰寫一本關於自殺的書籍。我靈機一動,即時邀請他在離開香港之前,與「浸神」的師弟妹們分享他的研究心得。很短時間內,我們招聚了一群校友參與,在去年12月4日促成了首場微講座的誕生。

  第二場微講座的嘉賓講員是英國倫敦大學哲學博士、新加坡三一神學院教務主任林德平牧師。我和林牧師是很要好的朋友。去年12月11日,他從新加坡來香港本是探望我,我「老實不客氣」,邀請他擔任微講座的講員。當日他甫下機,便直接從香港國際機場前往「浸神」。林牧師是研究基督教教育的學人。在微講座上,他從自己在新加坡推動基督教文教的經驗說起,繼而談論基督教教育與文化、宣教、教學方法、神學、神學院及教會定位等各個層面的關係。

  第三場微講座的嘉賓講員是香港學園傳道會研究主任陳保焜先生。去年9月19日,我與香港學園傳道會總幹事陳義生先生見面,得知該福音機構的近年發展,於是邀請他的同工陳保焜先生擔任本院早會講員。保焜將他的研究成果與牧養經驗結合,給予「浸神」師生一些新的思維和洞見。早會後與他交流時,我邀請他為我們的校友炮製一場微講座。這終於在今年1月29日成事,保焜分享的主題為「成年初顯期」,談論「初顯成人」的特徵,並提出具體獻議,指出教會可以如何牧養此一群體。

  劉永生先生多年來出任本院王劉燕容基督教崇拜與藝術教育中心主任,孜孜不倦地孕育「浸神」的聖樂花圃,直至退休。趁此新舊交替之際,我邀請他擔任第四場微講座的講員。3月4日,劉先生與我們分享的題目是「傳統 vs 現代:教會歌唱的偽命題」。當日匯聚了香港基督教幾代的音樂人齊來參與。劉先生從文化操控的角度,探討教會歌唱如何被「別人」的論述牽著走而迷失定位,並且建議以「後」達達主義(post-Dadaism)發掘聖詩學的跨科際研習進路,嘗試更新教會歌唱的議程。

  每次微講座的參與人數不用多,大約十多二十人即可,以便一眾好友可以有更密切的交流互動,暢所欲言。每次參與者的組合也不盡相同。起初,參與者主要是校友,及後我們因應每次微講座的題目而把參加對象擴闊至其他專職事奉的兄姊好友;期望不久將來,參與者可進一步擴闊至不同教會的組合。

微講座 與 等候室

  微講座是「浸神」建構的一個「等候室」,也可以說是「浸神」實踐神學的延伸。神學家路恩哲(Andrew Root)談論現今教會事工時,提及「等候室」的概念。所謂「等候室」就是一個分享生命故事的跨世代平台,不同年紀、不同經歷、不同背景的人聚在一起,分享彼此的心得和故事。有的述說自己親身經歷的故事,有的反思有關基督教信仰的故事。大家以聖經為鏡片,查看所聽見的故事,弄清楚甚麼是生命中真實的東西,一同印證神拯救的作為,細聽神微小的聲音,等候神的指導。

  我們希望把微講座構建成這樣的一個跨世代、跨教會的「等候室」,讓不同年紀的校友、不同堂會的教牧執事、不同專業的基督徒朋友,可以交流心思和經驗,坦誠分享生命的故事,彼此代禱,共同經歷和實踐福音真理,一起應對當下的時代挑戰。

探索‧實踐‧神學

  其實,我們在微講座這「等候室」如此行的時候,就是在一同「做神學」。「神學」的英文theology,源自希臘文theologia,這詞由theos(神)和logos(道)組成,直譯就是「言說神」(God talk),「談論神」(talk about God)。禱告、傳福音、講道,或思想、寫作、討論神和祂的事情等等,都是神學言說(God talk)的表現方式,都是在「做神學」。

  而且,我們在微講座這「等候室」所做的神學,是一種始於實踐又終於實踐的神學,是一種「實踐神學」。因為實踐神學不僅是聖經和神學信念的實際應用,實踐神學關注的還包括:辨別神在世上的作為、關注教會的存在和活動、關注基督徒的實踐。換句話說,實踐神學從神聖文本的解釋,轉而到「忠誠踐行」(the faithful walk)的指導。實踐神學是「真正地做神學」,要闡明基督教信仰的實踐,好面對和解決教會和信徒生活的具體問題。「實踐神學」是指向「正在實踐神學」(practicing theology),它的高潮是人見證神在當下的工作。

朝聖路上 結伴同行

  微講座這「等候室」也是我們同行互勉、重新得力的場所。微講座不僅讓我們可以開心見面相聚,並且讓我們可以一同面對當下種種挑戰。我們可以從但以理書第三章但以理書的三個朋友身上得到啟發。他們一起站在巴比倫王尼布甲尼撒面前。他們不是孤單的,而是彼此支持,一同拒絕跪拜金像。結果是:他們三人一同被扔在火窰中。王卻看見火窰中有四個人。那第四個原來是神。神是這三個人的朋友,是他們勇氣的來源。

  當我們遇上大大小小的艱難,神同樣是我們的朋友,是我們勇氣的來源。我們可以相信神必救我們脫離一切兇惡,因為祂必與我們同在。再者,神賜給我們屬靈朋友,叫我們可以結伴同行,一起走朝聖的道路。朋友能夠幫助我們抓緊生命的方位,鼓勵我們對神作出全心全意的回應。

  因此,儘管在時代洪流的衝擊下,無論面對急劇或漸進的改變,我們都可以懷著強烈的盼望,不由命運主宰,不被命運打倒,始終堅守生命的方向。我們不僅是身處一個「情景」,而且也要在其中作出決定。我們視所遇見的事情不僅是一個「情景」,也是一個具有目的之敍事。我們要按著神的心意,以祂的角度重構當下的情景。因為我們相信神,祂是我們的救贖。除了祂以外,再沒有別的神了。我們心中沒有偶像,只有神。神是我們勇氣的來源。

  我們已知道朝聖旅程的終點,但要到達那裏,就必須活在聖經所揭示的這個神聖故事中,靠著神的引領和真道,以及同伴互相的扶持,一同持守到底,邁步前行!

 

2024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