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頁
  2. /
  3. 院長的話
  4. /
  5. 傳道者的「言聽行從」

院長的話

曹偉彤院長

傳道者的「言聽行從」

今天,教會承受來自四面八方的批判聲音。在這個叫人困惑的時代,我們面對種種衝擊:無日無之的衝突、人的虛言妄語、信仰的解體、物質主義的誘惑等等。有人說基督的教會正在瓦解,也有人說這是教會最好的時機。無論如何,在這些境況,我們需要神,需要建立靈性生活,也需要智慧與和平。無論信徒是懷著犬儒心態,或正感覺絕望,教會都可靠著神得以更新而變化。神的智慧是我們和教會的生命之源。

亂世代  智慧之言

雅各書正是談論智慧的一卷書,對價值紛亂含混的世界,發出相當清晰的智慧之言,給予我們一些跟世界截然不同的建議,叫我們在絕望中有盼望。雅各書對智慧有清晰而明確的理解,作者雅各將生命的實際需要擺在讀者面前,顯出他關注人的靈性生活及社會關係。

雅各針對當時懷著末日情懷的先知和社會政治的鼓動者而發出信息。這些人憎惡羅馬政府和富豪對弱者的欺壓,認為他們並不公義。於是其中有些人以暴力的方式表達憤怒,例如有人趁機搶劫,視掠奪為補償。猶太基督徒目睹這一切,也不知不覺使用了世界的暴力方式來解決問題(四1-4)。在他們看來,神的「公義」等同於社會的改革。他們漸漸成為唯物主義的狂熱分子,甚至開展戰爭,最終摧毀了耶路撒冷。         

此外,一些基督徒希望成為他人的教師。可是,他們卻是假教師,因為他們的信息和言論都是虛假的。假教師帶著自私的動機、驕傲和野心,明明地羞辱那些有別於他們的人(三13-14)。他們自以為聰明,但這些「聰明」卻只是自我中心的血氣。面對這種情況,雅各告誡弟兄姊妹要除去一切的污穢惡毒,並自私的慾望和錯誤的動機。他又強調和平,鼓勵弟兄姊妹要謙卑溫柔地接受神的道。惟有這樣,他們才能面對社會和他們當中的問題。

實踐智慧  言聽行從

雅各書在上述的情境談論實踐智慧。雅各指出:智慧是實踐性,不是理論性。智慧使人具備辨別善惡的能力,並作出正確的行為。智慧並不等同於高智商,不是人與生俱來的天賦,而是神的恩賜,並且神慷慨地賜智慧給那些祈求的人。智慧人是清潔、和平、溫良、柔順、憐憫、沒有偏私、沒有虛偽;他們的特徵是氣量大、溫和、節制,並沒有憤怒。從雅各書,我們看見智慧人的特質是快快聽,慢慢說話,並且信而行動,遵從主道。在這脈絡下,讓我們一同細想真理的傳道者如何在「言」、「聽」、「行」、「從」四方面踐行真正的智慧。

聆聽栽種的道

首先,是傳道者的「聽」。在第十六節,雅各勸告讀者:「不要被欺騙了。」雅各認為群體中有些人被欺騙,竟質疑神的良善(一5、13),認為神好像影兒一般變來變去(一17),以為神不是全善的。

在這種情況下,雅各提出一個神義論,指出神是完全良善。神「不被惡誘惑的」,也不誘惑任何人(一13)。神不是邪惡的源頭,而是一切美好和完美禮物的起源。因此,雅各叫人要聽神義論的三個要點。首先,一切美好的事物都是來自神(一17a)。第二,神永遠不改變。(一17b)。第三,神使人重生(一18)。神通過「真理的道」生出信仰群體,結出初熟的果子,而教會就是神救贖世界的「初熟果子」。雅各指出:教會是屬神的重生的群體,要依靠神所賜的恩典去過新的生活。這新生命的恩典帶來新的生活方式:「你們每一個人要快快地聽……」

雅各囑咐我們這些初熟的果子,既有新的生命,就應當「快快地聽」。傳道者同樣是初熟的果子,也該快快地聽。但我們聽甚麼呢?根據雅各書(二1-7,三13~四12,五1-6),當我們仔細察看群體,就會發現人與人之間的衝突和糾紛,聽見暴力的聲音,甚至看見人萌發謀殺他人的念頭(一13-15,四1-2)。人追隨內心的邪惡慾望,踏上罪惡和死亡的道路。人要得到新的生命,踏上新生命的道路,就需要得到啟示和指引。人的「私慾」需要受「所栽種的道」的監督,因此群體成員要聽就是「所栽種的道」(一21)。

 「所栽種的道」是「真理的道」(一18),是「能救你們靈魂的道」(一21),是「那完美、使人自由的律法」(一25)和「至尊的律法」(二8)。「所栽種的道」包括仁愛的行為(一26-27,二13、15-16)、謹慎自己的言論(三2、10-12,四11-12,五9、12)、公義地待人(五6)、愛鄰舍(二8)等。當「所栽種的道」在人生命裏變得強大,就能叫人行出正直和正義的行為。

在疫症大流行、社會兩極分化的這些日子裏,傾聽是一種「超能力」。智慧人要聽見神「所栽種的道」,分辨真偽;他們帶著愛和醫治的力量,能叫人得自由。這樣,我們就是名副其實的初熟的果子,是重生的群體。我盼望每位信徒都有智慧,快快地聽,聽見那「所栽種的道」。

言說美善的話

其次,是傳道者的「說」。雅各勸勉眾人「要快快地聽,慢慢地說」(一19)。對於雅各來說,從神而來的智慧恩賜能影響基督徒的說話方式──有智慧的人能控制自己的舌頭(三1-12)。他們知道尖銳的言語攻擊和詛咒,只會造成破裂的群體(四1-3、11-12)。智慧人快快地聽,慢慢地說,慢慢地動怒;這三者不僅是順次序的,而且存在因果關係。雅各的意思是:當你細心聆聽,謹慎說話,就不會輕易動怒胡亂動怒。更重要的是,智慧人知道人的憤怒不會帶來神的公義,反而損害神的公義:「因為人的怒氣並不能實現神的義。」(一20)憤怒使人對神的聲音遲鈍,耳朵慢慢地被雜亂的聲音充塞,包括內裏私欲的聲音,因而聽不見栽種的道,結果產生不公義。人無節制地發怒,以為自己代表神的正義,反而失去正義。換句話說,義行不是由憤怒生發出來。

在第三章,雅各談及三個有關舌頭的類比:嚼環(三3)、舵(三4)、火花(三5b-6)。舌頭如細小的嚼環,放在馬嘴裏就能使牠馴服;舌頭好比船的舵,可引導大船航行;舌頭像火花,能點燃最大的林木。雅各的意思是:細小的東西可以有巨大的影響力。舌頭可以指導整個信仰群體,也可以誤導整個信仰群體。雅各指出:「舌頭是小肢體,卻能說大話」(三5a),並且它是「永不靜止的邪惡,充滿了害死人的毒氣」(三8)。

相反,當我們慢慢地說,並且言說「所栽種的道」,我們的話語便可塑造別人的靈魂、身分和自我形象。如果我們經常告知別人其身上美好的地方,提醒他們是永生神的兒女,那麼,神就會在他們的內心創造空間去容納這些話。這些話可以塑造他們的身分,建立他們的自我形象。

雅各指出說話是很重要的,言語既可以導致傷害和撕裂,也可以治愈和建立,美好的話語可以塑造人的靈魂。智慧人明白傾聽和說話兩者同樣重要,願我們都能快快地傾聽,慢慢地說話,細說那「栽種的道」。

行真正的信

最後,是傳道者的「行」及「從」。除了聆聽和說話,傳道者是信而行道。雅各指出智慧人「行動勝於說話」,他們不只是心裏有信心,更作出體現信心的行動,遵從「所栽種的道」。這就是指「做你該做的好事,作神擺在你面前的事情。」

在第二章,雅各提出一連串的問題,幫助我們釐清信心與行為的關係:「我的弟兄們,若有人說自己有信心,卻沒有行為,有甚麼益處呢?這信心能救他嗎?若是弟兄或是姊妹沒有衣服穿,又缺少日用的飲食;你們中間有人對他們說:『平平安安地去吧!願你們穿得暖,吃得飽』,卻不給他們身體所需要的,這有甚麼益處呢?」(二14-16)雅各指出沒有行為的信心是死的。這種信心毫無作用,無法帶來拯救。簡單來說,信心就是行動,就是遵從「所栽種的道」。

對雅各來說,信心的行動是憐憫,「憐憫」是信心的正確表述。這種信心需要在關心他人的行動中表達出來,尤其是關懷那些對自己境況無能為力的人,例如社會上的孤兒寡婦(一27)、窮人(五1-6)、病人(五13-16)、在信仰上迷路的人(五19-20)。

除了關心窮人、孤兒和寡婦,雅各還指出信仰群體的信心行動,是要保持自己不受世界的腐敗所影響。「至尊的律法」幫助教會免被世界敗壞,因為它為教會提供了符合神旨意的道德視野和生活指導。舉例來說,教會回應貧困和不公正的問題時,不會跟隨世界的方式說:「殺死你的敵人,並奪回屬於你的東西。」教會專注做實際的事情來幫助窮人和受苦的人,並且心存忍耐,繼續不斷祈禱,互相照顧,踐行憐憫、寬恕、公義,堅持遵從所栽種的道;並在群體中快快地聽,慢慢地說,謹慎管理自己的舌頭,散播和平的種子,收穫正義的果實。

作為神的重生的群體一分子,無論你的角色是否傳道者,聆聽、說話、信心的行動、遵從主道四者都是很重要的。智慧人懂得如何傾聽、說話、行動、遵從。深願真理的好傳道者,能相信又經歷神的真實,對神的道言聽行從,從而真理的道也言聽行從。阿們。

* 本文改寫自筆者在本院聯合畢業典禮(2022年11月6日)之演講稿。經文均採用和合本修訂版。

2023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