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頁
  2. /
  3. 院長的話
  4. /
  5. 教導公義

院長的話

曹偉彤院長

教導公義

「三合一」的命令

  教會若要健康地成長,不僅須要著重崇拜、講道、宣教和關顧,也要有好的教育。好的教育是愛的教育。

  香港浸信會神學院過去八年正是努力循這樣的路徑前進。我們的師生過往多年一同用心學習宣講、宣教、關顧,而最近一年多,我們尤其著重基督教教育,對這課題作更深入的思考。我們相信好的教育是愛的教育。我也相信愛的教育是公義的教育——我們要教導公義。

  要明白「教導公義」的意思,我們得細味彌迦書六章8節的涵意:「世人哪,耶和華已指示你何為善。他向你所要的是甚麼呢?只要你行公義,好憐憫,存謙卑的心,與你的神同行。」

  彌迦書六章8節的背景,涉及耶和華長久以來對以色列的控訴。1至2節揭開了一幕法庭訴訟的情景。耶和華要與以色列爭辯,祂的控訴是以色列百姓違反了他們跟祂所立的約。

  可是,耶和華在提出控訴前,卻先問以色列民:「我的百姓啊,我向你做了甚麼呢?我在甚麼事上使你厭煩?你可以對我證明。」(第3節)接著,耶和華述說祂為以色列人所作的事情,祂指出自己曾救贖他們,救他們脫離埃及的囚禁。第6節記載了以色列人的回應,他們向耶和華發問:「我朝見耶和華,在至高神面前跪拜,當獻上甚麼呢?豈可獻一歲的牛犢為燔祭嗎?」他們接著還將問題升級,進一步提出疑問:是否要獻上牛犢、千千的公羊、萬萬的油河,甚至獻上長子為燔祭,便可以贖罪?

  這樣的贖罪觀是錯誤的。他們該知道:贖罪不是獻上祭物的交易;他們當知道:神所要求的,是以色列人守約,成為祂的子民。因此,第8節記述創造主向以色列民以至所有人發出問題:「世人哪,耶和華已指示你何為善。他向你所要的是甚麼呢?」 神的答案是:「只要你行公義,好憐憫,存謙卑的心,與你的神同行。」

  神要求我們遵行的約,是一個「三合一」(triad)的命令。這命令的前兩部分,是以色列人所熟悉的約的共同責任:「行公義」和「好憐憫」。「行公義」(mispat)是要好好照顧鄰舍;「好憐憫」(hesed)是要實踐休戚與共的生活。 「三合一」命令的第三部分,則是「存謙卑的心,與你的神同行」。先知提醒人要「存謙卑的心」, 踏上「公義」和「憐憫」的道路,「與你的神同行」。在這裡我們可以從經文思考「行公義」的意義,思考它如何與「好憐憫」、「存謙卑的心與神同行」互相結合。

行公義

  「行公義」是「作公義」(do justice),不少時候被理解為和平的行動、法庭的裁決和群體的調解。

  一般來說,「公義」是給予別人應得的東西,作出公平的決定。這種大家習以為常的公義觀源自希臘的哲學,是一種計算式的決定。今天我們所見的現實是:現代西方國家受到這種希臘式的公義觀所影響,以致在西方世界之中,人若要判斷一個社會是否公義,往往先看合約或法例有沒有被遵從、看對方是否按規條得著所應得的,而不是以「人的需要」為重心。我們的社會也不例外,同樣有這種公義觀。

  然而,聖經中的「行公義」並非單單給予別人應得的東西。「公義」不是一個冰冷、計算式的決定。舊約在談論公義的時候,經常會提及孤兒、寡婦、客旅和窮人的需要。主要的意思是:一個社會是否行公義,就在於它有沒有幫助孤兒、寡婦、客旅和窮人,跟這些邊緣人分享生命的恩福。再者,在耶穌的言行和救贖的行動中,我們看見公義包括了慷慨、溫和、寬恕和憐憫。

  那麼,行公義並非為一己的快樂而努力,不是自我的延伸,而是尊重別人,看別人如同自己,同樣應該受愛護。行公義包括人跟僱主的公平關係,或僱主與僱員的公平關係,或僱員與僱員的平等關係。又如在學術研究工作中,行公義包括公平地看待其他人的觀點,以發現和維繫真理為共同目標,而不是為著個人的勝利去爭論。行公義也包括實踐公民的責任,為著群體的益處去投票,為著其他市民的益處去投票,也為著其他國家的人的權利去投票。

好憐憫

  好憐憫是憐憫的愛心(hesed),是連接於公義的行為。行公義與好憐憫之間有相當多重疊的地方。我們可以說:「假如公義的實踐沒有達到憐憫的愛,公義的實踐就沒有達到它的目的。」

  憐憫(hesed)是神對以色列人一份忠誠的愛。憐憫包含著「忠誠」(loyalty)的言外之意。縱然以色列人不斷遠離神,對神不忠誠,神卻歷久不變地忠於祂與子民所立的約。

  此外,憐憫也是人間的彼此忠愛、休戚與共、互相支持,一同面對人生的各樣風暴。例如在神學院裡,在一個願意知公義、行公義的教學團隊當中,我們可以看見老師之間有一份忠愛和恩慈。這可見於老師經年累月的會議、一同推動學院期刊的寫作,以及不辭勞苦地教導和牧養學生。這些年日,我看見學院的老師一同在教學工作上服侍和成長,經歷各樣的磨練和考驗,已逐漸成為忠信的朋友。這就是彌迦所講述的憐憫,是一種忠信,是休戚與共,是溫柔而堅韌的情感,足以迎難而上,一同面對人生的風暴。

  同樣,在教會中,我們教導弟兄姊妹既要知公義、行公義,亦要仁慈和忠誠。我們彼此勸勉:要公正地開會商討,公正地作聖工,公正地教導和勸勉;另一方面,要休戚與共,建立歷久不變的忠誠,彼此以仁愛和恩慈相待。在社會中,我們也要以憐憫和忠誠對待別人,不在別人有需要時離開他,不在別人陷入困厄時視若無睹,自己卻只管吃喝玩樂。我們要忠誠地愛,扶助那些沒有棲身之處、沒有工作、精神抑鬱的人。不然的話,恐怕我們不經意地支持了欺壓,到頭來叫更多人陷於飢餓、貧窮和戰亂的絕望中。

存謙卑的心與神同行

  除了行公義和好憐憫,神的第三個要求是存謙卑的心,與神同行。這是神聖的要求的高峰。

  顧名思義,「謙卑同行」不是「傲慢而行」。「傲慢而行」就是威武地走著,是自以為是、自以為義。自以為義的人只企圖折服對方,叫對方抬不起頭來。謙卑的人卻處處關心他者,與他者同行,並肩走在路途上。根據彌迦書六章8節,他者是「神」。神是公義和憐憫的神,祂施行拯救、使人復和,也醫治、寬恕、餵養、轉化那與祂結伴同行的人。

  那麼,謙卑就是對神謙卑。一方面,我們要牢記這位與我們結伴同行的神是與我們絕對不同的,祂是創造主、救贖主、轉化者。另一方面,神亦是在暗中與我們同行。在不同的歷程上,神以寡婦和孤兒、稅吏和罪人,還有瘸腿、貧窮和長大痲瘋的人出現。我們可有記念微小的人?耶穌基督說:「這些事你們既作在我這弟兄中一個最小的身上,就是作在我身上了。」(太二十五40)原來,在人生的路途上,我們有不少同行者是微小的他者。當我們以憐憫的心向他們施行公義,我們就能與神結伴同行。

  真正的謙卑是容讓神的公義深深進入我們的心,叫我們的公義伏在神的公義之下,讓祂的恩惠幫助我們超越自己有限的邊界。我們承認自己沒有行公義,承認我們忽略周圍的人的需要;承認我們在這破碎的世界中需要神的拯救。因此,我們一同經歷神的寬恕,從罪疚的捆綁中得釋放。

培育一個踐行仁愛和公義的信仰群體

  因為這樣,我們立志行公義,不再恐懼行公義。我們研究公義的問題、公義的策略和結構,留意社會的政策和結構;我們要知道甚麼是公義,方能行公義。我們一同交流,一同面對各自的盲點和偏見,一同處理和克服我們感到恐懼的地方。另一方面,我們必須知道:我們能行公義是出於神的恩典,不是倚傍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不少人誤以為好憐憫和行公義是敵對或背道而馳的,但我們若倚靠神的恩典去行公義,就能體會兩者是相輔相成、並肩同行的。

  那麼,我們先要培育一個踐行仁愛和公義的信仰群體,讓它有別於其他充滿妒忌、講求競爭的機構和行業。在神學院裡,我們期望忠誠的友情是我們關係的重要描述,基督的靈可見於我們彼此忠誠的對待。求主繼續引導我們,叫「好憐憫」的忠誠在整個群體之中,叫我們在學院裡休戚與共。

       「浸神」盼望提供卓越的神學教育,為神的家裝備卓越、合乎主用的傳道者。不過,神學院的卓越的背後,是一顆謙卑的心。因著對神、對人的謙卑,神學院是一個安全的地方,叫人可以發展意念世界,容讓想像馳騁,迎對棘手的問題,並且在理智、感情、靈性方面一同成長。我們也期望一同推動謙卑的基督徒靈性,孕育禱告和敬拜的生命,並且反映生命的多樣性。

  親愛的弟兄姊妹,耶和華已指示我們何為善,也向我們提出了要求。耶穌基督是行公義、好憐憫的主,祂謙卑地與神、與我們同行。我們要跟隨這樣一位主,學效祂的榜樣,並且成為下一代的好榜樣。求主幫助我們領會「行公義」原是與「好憐憫」、「存謙卑的心與神同行」相結合的,求主幫助我們這樣踐行、這樣教導公義。

2016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