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頁
  2. /
  3. 院長的話
  4. /
  5. 作門徒的宣教使命

院長的話

曹偉彤院長

作門徒的宣教使命

馬太福音以「大使命」(二十八16-20)作結。大使命並非一個在書卷的結尾才冒出來的想法,而是馬太福音的高峰,是對整卷福音書的核心信息的「總結」和主要的理解。聽眾聽完了第二十八章,就是聽了整卷福音書的內容的重申(recapitulation):門徒要將他們從耶穌所學習的傳至萬邦,使萬民作耶穌基督的門徒。

  「使萬民作門徒」是耶穌基督給門徒的宣教使命的焦點。耶穌叫門徒透過「去」、「施浸」、「教導」實踐門徒的任務。去、施浸、教導的命令,描述了「作門徒」的任務所需要的「行動」(actions)。它們好比三個互相緊扣的行動朝向同一個目標,就是「使萬民作門徒」。

  那麼,甚麼是「使萬民作門徒」?

「使萬民作門徒」的「萬民」

  一方面,「使萬民作門徒」的「萬民」(panta ta ethne)指向宣教那「沒有局限」的本質。「萬民」是「所有的人」;「所有的人」就是猶太人和外邦人。

  「萬民」一詞植根於舊約的啟示,叫人想起神對亞伯拉罕的應許,就是地上的所有家庭都透過亞伯拉罕蒙受恩福(創十二1-3)。這個蒙福的應許是給與地上所有家庭的。

  耶穌差遣門徒先到以色列家尋找失喪的羊(太十6,十五21-28),這是祂早期給門徒的命令。後來,耶穌自己從加利利(外邦人的地方)開始宣教(二23,四15-16,十二18-21,二十一43)。祂在山羊和綿羊的比喻中,談及普世性的審判(二十五章),其中的panta ta ethne是指整個世界,包括以色列人和外邦人。耶穌基督復活後,更吩咐門徒去使萬民作門徒(二十八19b)。概言之,耶穌基督的宣教使命是普世性的,對象是所有人類。馬太福音強調耶穌基督是猶太人的彌賽亞(一17,二2-6,二十一4-9,二十七37),也是萬國的彌賽亞。

「作門徒」是「門徒的培育」

  另一方面,「使萬民作門徒」的「作門徒」是「門徒的培育」。

  「門徒」是那些尊崇耶穌基督為神的兒子、以祂為主的跟隨者。作為耶穌基督的跟隨者,門徒不斷學習面對他們的有限、小信、疑惑、恐懼。門徒領受耶穌基督的教導,毫不妥協地相信和踐行祂的說話(太七24-27)。門徒分享了耶穌基督的宣教權柄。他們最終的宣教使命不僅是「講道」,更重要的是叫人的生命轉化,隨從耶穌基督的樣式,全然順服於神的國度。

  因此,「作門徒」是整個人生的教育,是沒有一天會畢業的生命教育,是人在生命不同階段的門徒培育,叫人學習天國生活的方式。它不是理論的學習,不是正確教義的掌握;它是從正統教義實踐出來的正統行為(Orthopraxis),是基督國度中的生活。那麼,作門徒就是「正統地」跟從耶穌的腳蹤行,踏上祂所走的道路。

宣教使命就是踏上耶穌基督所走的路

  到底耶穌走上怎樣的路?祂走的路是一條受苦路,祂為世人背上無比沉重的十字架,也引領人撇下所有,背上祂的十字架。祂走的路是一條愛的道路,叫人在病患中得醫治,在黑暗勢力中得著釋放和救贖。祂走的路也是謙卑服侍的道路,叫人甘願在微小人之中作微小人。祂的道路亦是委身的道路,是一條關顧鄰舍、為別人獻上自己的道路,就如馬太福音二十五章31至46節當中重要的一句所指出的:「這些事你們既做在我這弟兄中一個最小的身上,就是做在我身上了。」

  作門徒的宣教使命就是踏上耶穌基督所走的路。當我們關心世界上那些貧窮的、有需要的、被壓制的人,我們便是參與和跟隨耶穌基督的行動,並且參與神的釋放的行動。宣教使命是與神、與鄰舍在一起。當我們回應那些有需要的人,我們就是與神同在。

在全球化的年代如何踏上耶穌基督所走的路?

  那麼,在當下這個受全球化主義牽動的年代,我們該如何「踏上耶穌基督所走的路」?這是一個迫切的問題。

  今天,經濟學家和政治學者對全球化運動有著正面和負面的評價,而其中不少學者都對全球化的負面結果有所憂慮,他們看全球化為一種經濟剝削和政治壓制的手段。在全球化過程中,強國控制著金融制度和國際貿易;跨國公司則在強國的幫助下,操控著貧窮國家的發展與浮沉。結果是:貧窮國家和富裕國家的距離愈來愈遠,貧富愈加懸殊。

  全球化也意味著文化的侵略。全球化可以成為一個文化傾覆和侵蝕另一文化的過程。結果是:這種過程製造了一個以西方文化為主導的單一文化(mono culture),淡化和抹除其他文化的多樣性。

  全球化也帶來生態環境的破壞和污染。經濟的發展和工業化的擴張,將人類以外的生物變為「物品」。森林和海洋的資源被貪得無厭地耗用,以換取即時的利潤。結果是:生態遭破壞,天氣變得反常,珍貴的動植物瀕臨絕種。

「作門徒」就是堅定地走向神、走向鄰舍

  在這全球化的脈絡中,「使萬民作門徒」的宣教使命就是踏上耶穌基督所走的路,去關心世界上那些貧窮的、有需要的、被壓制的人,參與神的釋放的行動。這就是去提醒那些「強大」的掌權者要愛護「微小」的人民;去向人發出挑戰,要一起在這個多樣文化的世界秉行公義,建設平等的伙伴關係,建立和諧的群體,並且保護生態環境。「作門徒」就是堅定地走向神、走向鄰舍,辨別、參與神的臨在和權柄,委身於神的國。當「神的國」愈來愈在門徒身上顯現,他們就愈能發現愛神、愛鄰舍的新尺度、新境界。

  換言之,我們被差遣到世界,正如耶穌基督被差遣到世界,去服侍鄰舍一樣。耶穌基督的大使命叫我們去跨越社會、文化、種族、地域、政治的邊界,影響所有生活在不同光景的人,使他們作門徒。因著愛,我們「去」,我們「跨越」,我們看鄰舍為神的創造和同在,我們關心鄰舍的整體福祉,包括人的身體、靈魂和社群的福祉。這是我們愛鄰舍的自然方式。這樣的愛叫人衝破藩籬,追求更美善的社會結構和制度,彰顯和平、公義、尊嚴、自由。這就是福音的可信性(credibility)。福音不僅被宣講,也是可以看見的。宣告福音的人既關心人的靈魂,也關心人的身體、環境及社群的福祉。那麼,宣教不是狹義地僅指個人成為新造的人、永遠得救,它也指看見人的需要,能體察不公、苦難、壓迫的事實,能憐恤那些跌倒路旁的人。

  在過往的日子,我們的老師、同學、同工愈來愈體認神學院是一個門徒的群體。深願香港浸信會神學院有分於主的宣教,分擔神的宣教使命,開啟神在世界的臨在,參與神所啟動的轉化,帶來人的釋放,使萬民作門徒。

2012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