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切款待——践行宣教的整全使命

殷切款待——践行宣教的整全使命

殷切款待微小的陌生人

在新约中,殷切款待是基督徒的标记。殷切款待不仅是礼貌和文明的行为,也是具有深度的灵性。教会的先贤马丁路德、约翰卫斯理看殷切款待为圣礼,是耶稣基督的道成肉身、「以马内利」的奥秘。更重要的,是圣经有不少关于殷切款待的教导。罗马书十二章13节说:「客要一味地款待。」这里「款待」可以翻译为「打开你的家门」。马可福音九章37节也记下耶稣的教导:「凡为我名接待一个像这小孩子的,就是接待我;凡接待我的,不是接待我,乃是接待那差我来的。」希伯来书十三章2节亦说:「不可忘记用爱心接待客旅;因为曾有接待客旅的,不知不觉就接待了天使。」还有马太福音二十五章35、40节:「我作客旅,你们留我住……我实在告诉你们,这些事你们既做在我这弟兄中一个最小的身上,就是做在我身上了。」

从上述的角度去理解,殷切款待的实践是与宣教的整全使命息息相关的。历代以来,教会所要践行的宣教的整全使命,包括了回应神在那些「最小」的人身上的临在,也就是殷切款待那些贫穷、有需要、被压制的人,参与神的临在和救赎行动。宣教的整全使命就是参与神的临在和救赎,那就是跟随神的脚踪去关爱、帮助世界上有需要的邻舍,叫他们的心灵和身体的病患得医治,可以脱离罪恶和黑暗的权势。这样的宣教使命叫神的跟从者殷切款待邻舍,谦卑地在微小人中作微小人。

因此,殷切款待那些微小的陌生人,是宣教的整全使命一个重要部分。殷切款待是打开教会的门去接待微小的陌生人,欢迎他们进入神的家,关怀他们的需要和分担他们的痛苦。这些「最小的一个」见于社会每个角落,是一群有需要的陌生人。那么,教会应如何向这些「最小」的陌生人「殷切款待」地宣教?

离心的宣教与向心的宣教

一直以来,基督教的宣教被看为「离心的宣教」──以差遣地为中心去到世界的边缘,去到新的地域:到整个世界,到世界的末了。宣教就是「出去」──去到世界不同的地方传福音。然而,宣教也有另一层面:「向心的宣教」。在旧约,以色列人是神的宣教子民、列国的光,他们主要的宣教使命是叫人「来」成为神的子民。在新约,耶稣呼唤门徒要成为地上的盐、世上的光、山上的城市。这些图像强调基督徒的见证能吸引人归向神。这就是说:传福音的人和教会,必须在神面前有「真实」的见证,方能招聚与吸引陌生人来教会。传福音的人要殷切款待社会中那些贫穷、有需要、被压制的人,叫他们的心灵和身体病患得医治,脱离罪恶和黑暗的权势。

在今天,向心的宣教对那些有宣教传统的「差传国家」而言,是不可忽略的。曾几何时,在一些着重离心宣教的差传国家里,基督徒人口是公民的大比数,例如德国、英国和美国等。他们的跨文化宣教工作非常兴旺,成为主要的差传中心,曾派遣千千万万的宣教士到非洲、亚洲,传福音给当地的未得之民。香港的教会不也是受惠于这些国家的宣教工作吗?香港的众浸信教会不也是受惠于美国的浸信会的宣教工作吗?香港浸信会神学院不也是受惠于美国的浸信会的宣教工作吗?

可是,现今这些基督教国家已日趋世俗化,文化思潮变得愈来愈多元,基督徒的人数也愈来愈少。在英国,年青人对基督教不感兴趣,却对一些民间宗教的鬼神趋之若鹜。英国一些著名大学的神学院也面对收生的困难。美国的情况同样叫人忧虑,在过往几十年,数大宗派如圣公会、长老会的教会,都面对人数下滑的困局。最近十年,美南浸信会人数下滑的速度也加快了。一些大型浸信教会拥有偌大的建筑物和土地,可是崇拜人数只剩下几十人,年长的老死,年青的却不愿进来。

在「新」的宣教地方传扬福音

另一方面,一些有不同宗教信仰、来自异国异族的人民,已迁移至这些基督教国家的城镇之中。对于这些国家而言,「使万民作门徒」如今是什么意思呢? 「万民」是谁? 「万民」是否那些未听闻福音的异族人民?是否当中的伊斯兰教徒、印度教徒?基督徒如何带领他们成为主耶稣的门徒呢?今时今日,这些基督教国家是否也成为了一个「新」的宣教地方?

用相近的思路去想想,香港会否也是一个宣教的地方?香港不是还有很多人未归信耶稣吗?基督徒的人数不是没多大增长吗?中国各城各乡的同胞来到香港生活,不也是未得之民吗?我们的社会也变得愈来愈多元化,有不同民族的人民带着他们的宗教信仰来到香港。那么,「使万民作门徒」的「万民」不仅是香港以外的未得之民,也是香港社会中那些未听闻福音的各族人民。

因此,向心的宣教也是当代宣教应留心的一个方向。宣教不仅是离心的宣教,也同时是向心的宣教。教会除了前去未听闻福音的地方,也可以留守旧日的宣教地方,在这里「重新」宣教。

教会的生命见证见于殷切款待的生命

要向心宣教,教会的生命见证是非常重要的。宣教使命不仅是跨文化的宣教,也是教会在本国、本土的社群中的生活见证。传福音的使命必须透过见证而达成。我们不仅要宣讲福音,也要让人看见福音。见证就是敞开教会和自己的生命,叫人「来看」,而教会的生命见证可见于教会殷切款待的生命。

以美国为例,这个近代宣教的差传中心是世界的窗户,是一个吸引世界的中心。基督教那种殷切款待的精神孕育了美国,叫这片疆土被视为「自由的土地」。事实上,不少异族异国的人民因着不同的原因,纷纷迁到美国。有些基于经济需要,有些因着政治迫害,不惜拔根迁徙。无数人得以在新地土重建家园,能够觅得工作、加入教会、结交朋友,是因为他们经历了美国的殷切款待,受到这个宣教的差遣中心的款待。

然而,有时候美国的款待也是有选择性的。回望当年,在美国教会努力向海外传福音的同时,美国的白种人社会仍在贩卖黑奴,纵容种族主义。美国各大城市的街头,当今亦有不少人无家可归、露宿街头、受饥寒之苦。许多时候,教会对这些弱势人士的关心是微弱的。不难想像,当教会未能在自己的社会履行殷切款待之道,她的见证会变得软弱无力,遑论跨过文化的边界,跑到别处陌生的土地去宣扬福音。

殷切款待的生命见证,是向心宣教所强调的方式,也就是叫人来看见耶稣基督。然而,这种生命见证的宣教,也是一种有冒险性的传福音方式。因为在我们邀请陌生人来看耶稣基督的同时,也是邀请人家来看我们自己的生命。我们能否安心地发出邀请,叫教会门外的陌生人来住在我们的家、来看我们?我们能否邀请他们来看我们生命的本相、我们教会的本相、我们社会的本相?我们的见证是怎样的见证?我们信耶稣基督是否信得喜乐?教会能否表现出教会是神的子民,是神国度的彰显?我们的教会是否充满着殷切款待的生命?抑或教会跟社会的政治一样,有很多矛盾,有很多手段和角力?甚至教会的政治比社会的政治更不公义?这些问题是宣教所要迎对的基本挑战。

殷切款待是宣教的整全使命的践行

这些问题促使我们反省见证的真实性。宣教的深度不在于「差传事业」的建立,而在于教会和信徒生命的见证。真实的见证不是大吹大擂地炫耀教会如何富裕,不是夸耀教会在社会所掌握的政治权势。真实的见证是指出社会所患上的精神分裂病乃在于其对财富、权力、欢愉的贪恋和拥抱。真实的见证是在一个混乱、困扰、孤独、忧伤的社会中,提供有别于精神分裂的生活的另一选择,向众多的陌生人唱出锡安的诗歌,去殷切款待那些贫穷、有需要、被压制的人,见证福音的生命力和喜乐。当教会这样做,她不仅不会重复社会的精神分裂,她更是「殷切款待」地宣教,真实地去见证。此外,殷切款待的宣教教会也会着力发声,提醒那些「强大」的掌权者要爱护「微小」的人民;挑战人要在多元文化的社会中秉行公义,建设平等的伙伴关系,建立和谐的群体,并要保护生态环境。

这一切都是大使命的具体展现,它们正是耶稣基督所吩咐的大使命。一方面,我们要遵从基督的大使命,要「去」——去「跨越」到不同的地方,去到世界的每一角落、每一边界,传福音给当地的未得之民;去跨越社会、文化、种族、地域、政治的边界,引领不同的陌生人作耶稣基督的门徒。另一方面,教会同时要作美好的见证,有生命的转化,能殷切款待邻舍,尤其是那些微小的人。这样,香港的众教会也该殷切款待我们当中的新移民,殷切款待贫穷的人,殷切款待有需要的人,殷切款待被欺压的人,以生命见证基督的福音,把福音传出去。这就是殷切款待的宣教。殷切款待是宣教的整全使命的践行。

2012年7月

相关文章

教导: 知所辨识

教导: 知所辨识基督教教育是「爱的教育」 在上一期「院长的话」,我提及「爱」是最大的恩赐,有爱的人是被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