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顾者的一份「理解」——同理心

关顾者的一份「理解」——同理心

理解受关顾者的生命经验

每个人都渴望得到别人的爱和关顾,期盼自己生命路途上的遭遇、经验被视为真实的,能得到别人的接纳与重视。这是人的天性和基本需要。

我们该如何关顾别人,去满足对方受关顾的基本需要?

在关顾别人时,我们必须尊重和理解对方的生命经验。这要求关顾者进入别人的生命世界,进入其经验的最深层领域,对别人的陌生经验有一份同理心(empathy)的「理解」。

同理心的理解,是指关顾者跨步进入别人的经验之中,有一份聆听、理解和传达的能力。它不是一种技术(technique),而是一种取向和学习得来的艺术能力(artful skill),更是生活的德性。它能叫我们理解别人和他的世界,而焦点在于对经验的理解(understanding),而不在于对经验的解释(explanation)。它是一个入口——进入别人生命的经验世界。

以同理心去感觉和回应

我们如何进入别人的经验世界?

同理心的理解方式,是尝试透过一连串有条理、有结构的问题去理解,对受关顾者的处境感同身受。若然有需要,关顾者可重复发问或改用另一种方式发问,直至他能够明白对方所描述的生命经验和处境。那就是:关顾者透过仔细的发问,去「感觉」别人内里的、主观性的生命经验。

此「感觉」是一种具有意向的情感的回应,以回应别人的感觉。要回应别人的感觉,关顾者须透过想像(imagination)进入别人的意识(consciousness),理解对方身体的异常表现,以及他的观感(perception)、感受(feeling)和思想。

心理学大师罗杰斯(Carl Rogers)是最早将「同理心」一词纳入心理学辞库的学者。他描述同理心是辅导者对别人内在的「指涉框架」(frame of reference)的采纳,并指出要以同理心去感受别人的私人世界,「好像」(as if)这世界是辅导者自己的世界。他的意思是:辅导者须「以受辅导者的眼界观看(perceive)世界」。换言之,辅导者专注地理解对方,如同对方理解自身一样。辅导者进入对方的经验世界,感受对方的愤怒、惊惧、困扰、烦乱、伤痛、快乐、兴奋、满足等经验。罗杰斯指出,这种专注地进入别人的态度、情绪、意念的做法,要求人必须放弃自我(self-abandonment)。这是心理治疗重要的一环。

暂时的自我放弃

可是,众所周知,各人的观感和经验是有差异的。关顾者的生命世界及信念,会有别于受关顾者。观感和经验的分歧,意味着感受别人的处境是非常困难的。关顾者要进入别人的经验世界,就像跨越不同的文化,进入陌生、奇异的地域,遇上沟通的重重困难与隔阂。假如关顾者不认识受关顾者经验世界中的信念和语言,奇异、陌生的感受会尤其强烈。不过,同理心却能冲破这些障碍,帮助我们在一个截然不同的文化与地域中,去克服各种各样的阻隔,去与他者「一同」思想和感觉。在其中,人要学习他者的语言,进行文化的协商,有意向地认知及感受对方的思想和感觉。

那么,若要认知、感受他者的思想和感觉,关顾者就得暂时放下自己的想法,暂时相信对方所相信的,看见对方所看见的,珍重对方所珍重的。那就是:人尝试建基于陌生的假设,学习陌生的信念,采用陌生的角度,从而感受别人的感觉,思想别人的思想,真诚地进入别人的世界观,看此为唯一理解世界的方式。

不过,这样的同理心却不要求关顾者「摒弃」自身的假设、信念和价值,它不是全然地朝向别人(other directed),放弃自己的独特性(distinctiveness),也不是忘记那组成和界定自身(self)的边界,只沉迷于别人的世界中。 「同理心」所涉及的自我放弃,只是一种暂时做法,是某一时限内的做法,以求真实地体会别人的观点。

意义改变带来回应和行为的改变

换言之,辅导者暂时放下他的价值判断,改从别人的观点去看世界。他不是期望自己跟对方混在一起,而是要跨越鸿沟——越过自己生命的清澈,跨到对方生命的混乱。辅导者进入别人的混乱之中,去感受别人的世界。然后,他要走出这个世界去传达他的理解,并且重构(reframe)对方的问题,从而改变事件的意义。要重构一个情景或某些经验,是要转换观看事件的框架,将事情放于另一框架之内。这框架能够重新组合同一具体情景的「事实」(facts),以致能改变整体的意义。当意义改变,人的回应和行为也会相应改变。

总括来说,既然同理心能启动生命的改变,同理心的培养对关顾工作也就举足轻重。可是,以同理心去服侍受关顾者毕竟是艰辛的工作。同理心是一种经学习而得的艺术能力,要善于运用这份能力就得下苦功。同理心要经过经年累月的锻炼才能「链成」,才能成为关顾者的第二天性(second nature)。

教牧与受关顾者一同经历生命更新的恩惠

因此,教牧若要在关顾工作上有美好的服侍,就必须具有同理心。因着同理心,教牧将他们先入为主的意念暂时放在一旁,全然地投进别人的地域。教牧透过专注的想像和感同身受去理解别人的经验,与受关顾者一同经历生命更新的恩惠。

教牧可与受关顾者一同感受和思想,在祷告中把事情和需要交托,将哀伤、惧怕、怀疑、遗憾、哀悼、喜乐、感谢等放于神的面前,一同信靠耶稣基督的引导和帮助。他们一同等待神圣的话语,以神的话语去重构当下的情景和经验,重组具体情景的「事实」,以期改变整体的意义。当意义改变,人的回应和行为也能随之改变。如此,他们得以看见神在这个满有挑战的处境中显出祂的能力,知道祂如何透过处境帮助人前进;他们得以经历神的信实,知道祂的应许如何在困厄的日子中给人安慰与盼望。

下苦功锻炼同理心

纵然要下苦功,教牧却必须锻炼这样的同理心,以致能切实地帮助受关顾者。教牧也该明白:同理心是德性,它必须经过锻炼、培养而成为他们的第二天性。

深愿「浸神」的师生亦能培育这美善的第二天性。那么,无论在神学院或教会,因着同理心的学习和锻炼,我们都能进一步体现殷切款待的圣经教导和属灵生命的实践。这样,我们就可以跟那些与我们截然不同的人一起祷告和歌唱,一起走路和谈话,一起相信和质疑,一起理解和不能理解,一起殷切地经历神奥秘的恩典。求神赐给学院这样的恩惠!

2014年7月

相关文章

悲伤的季节

悲伤的季节污水泵房问题再次浮现去年新学期开始,心里有预感,2018-19学年将会是不容易的一年。 ...

「浸神」实践神学之路

自2009年,香港浸信会神学院(「浸神」)便致力建构具有「神学智慧」(theologia)的实践神学。具有「神学智慧」的传道者能辨明耶稣基督的心肠,并且帮助人以祂的思想、感受和榜样去践行所信之道,对当下的处境作出正确的行动回应。实践神学强调神学的实践智慧,可以在牧养场景和社会现实的处境中切实应用,叫人在充满挑战的日子无惧艰难,乘着灵风,坚毅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