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神学学术交流会说起……

「浸神」首届「神学学术交流会」谈论什么?
「浸神」为何推动研究巴特神学?
巴特研究与「浸神」推展的「实践神学」有何关系?

新教研大楼在2023年全面启用以后,香港浸信会神学院(「浸神」)在该处举办了形形色色的学术活动,先有学术交流会,后来又不定时举行「微讲座」。去年3月,我们举行了首届「圣经学术交流会」,成果丰硕,故又于今年3月25日续办第二届。另外,我们又于今年2月5日举办了本院首届「神学学术交流会」,反应热烈,取得理想结果。下文将报导当日的盛况,读者可从中了解「浸神」推动巴特神学研究的原因,以及巴特研究与「浸神」推展的「实践神学」之间的关系。

思辨传统中的巴特神学

本院第一届「神学学术交流会」于2月5日在新教研大楼三楼会议厅举行,主题为「思辨传统中的巴特神学」。我们邀请了国内两位专门研究巴特(Karl Barth)神学的华人学者曾劭恺博士和瞿旭彤博士,分别探讨巴特神学怎样受康德(Immanuel Kant)的思想影响,以及莫尔特曼(Jürgen Moltmann,或译:莫特曼)对巴特三一论的批判。两位学者演讲内容精彩,见解独到。

是次学术交流会分为两节;每节约一小时半,先由讲员发表研究成果,然后由另一老师回应,最后有公开讨论的时间。交流会采用混合会议形式,讲员、回应讲员、参加者(包括本院老师、同学、校友,以及其他神学院的老师和同学、教牧同工等等)既有亲临现场出席,也有通过视像会议参与,人数约共有一百四十,反应踊跃,气氛热闹。

康德与巴特

交流会第一节由浙江大学哲学学院长聘副教授、牛津大学哲学博士曾劭恺老师主讲,主题为「康德于现代基督新教神学之受容:以卡尔‧巴特思辨神学为例」,并由本院基督教思想助理教授璩理博士回应。

曾博士论述康德的思想是怎样影响巴特的思辨神学,借此让我们从中瞥见康德于现代基督新教神学之深远受容。曾博士反驳麦科马克(Bruce McCormack)对巴特的后康德(post-Kantian)诠释范式,指出巴特对康德采取了现象论(Phänomenalismus)诠释,而非麦科马克所主张的经验实在论(empirischer Realismus),因为这并不符合麦科马克对巴特「实动论」(actualism)的描述,并且麦科马克也忽略了巴特自己对康德的诠释及他对康德于神学思想史的评价。

最后曾博士在「巴特思辨神学」的范式下,比较康德及巴特是如何反驳笛卡尔(René Descartes,或译:笛卡儿)的本体论证及「我思故我是(在)」,并指出康德及巴特的论点其实有相似之处。曾博士进一步推论,康德对「我思故我是(在)」的反驳,乃透过祁克果(Søren Kierkegaard)等思想家,间接却深刻地影响了巴特。此受容史反映出,康德不只影响了巴特,更因其哲学弥漫在思想的空气中而影响了祁克果乃至巴特等数代基督新教思想家。

璩博士完全认同曾博士对康德和巴特的解读,认为他对两位神学大师的诠释传统作出全面梳理,又细致辨析了两人各自一些核心思想范畴和命题,可谓致广大而尽精微。璩博士补充了一点,就是康德是从人作为认知主体出发来研究主客关系,人作为认知主体是主动的;但「启示—领受」是神主动的自我启示,人作为认知主体其实是被动的。而且改革宗和巴特都认为神本质上是不可知的,人是有限的,神却是无限;人试图以内在(先验)的范畴去掌握神的存在,就会犯上笛卡尔「我思故我是(在)」那样的错误。根据曾博士的解释,巴特和康德都认为这是企图假冒成「综合」(synthetic)判断的分析,或这是先验范畴的误用,因为「存在」只能用于经验领域,而不能用于超验的神。

莫尔特曼与巴特

交流会第二节由清华大学人民学院哲学系长聘副教授、海德堡大学神学博士瞿旭彤老师主讲,主题为「个体与共同体之间的张力——试论莫尔特曼对巴特三一论的批判」,并由本院基督教思想客座助理教授叶沛森博士回应。

瞿博士引用学者施韦贝尔(Christoph Schwöbel)的观点,指出巴特和拉纳(Karl Rahner)从启示神学出发,共同为三一论重新奠基,并且为二十世纪末叶「三一神学的复兴」提供了决定性的推动力。瞿博士主要根据莫尔特曼的《三一与上帝国》(The Trinity and the Kingdom,1980年)列出莫尔特曼对巴特三一论提出的多个批判,当中有不少严重的指控,而关键的问题在于莫尔特曼认为巴特强调上帝的主权先于其三一论述,为确保和解释上帝在主权关系中的主体性和君尊性而使用三一论。

瞿博士根据《教会教义学》(Church Dogmatics)第一卷二章8至12节谈论巴特的三一论,指出巴特认为三一论的内容对整个教义学来说,是「决定性的和统领性的」。瞿博士指出,对巴特来说,启示是事件性的,是动态的、具体的。启示的实质性内容,就是「上帝启示自己为主」。三一论并非圣经直接的记载,却是以圣经为根据,是对启示及启示中自我启示的上帝的恰当解释。瞿博士论述巴特三一论的具体内容时,指出我们研读巴特须注意的地方,期间又回应了莫尔特曼等学者对巴特的批评,并澄清了他们对巴特思想的一些误解。

叶博士赞赏瞿博士的演讲,认为内容详尽,讲解清晰,并且触发他自己对这两位神学大师的一些想法。首先,巴特与莫尔特曼采用了不同的方法论,巴特从圣经的见证建立「启示」的概念,莫尔特曼则聚焦于十字架事件,两人从不同的焦点和导向出发,因而发展出风格各异的三一论。其次,探讨三一论时,巴特是在传统神学的基础上进行批判,谋求更新、发展、延续;莫尔特曼则致力在文化和时代的前线上探索神学的可能性。观察两位神学家不同的取向,让人意识到延续传统有时候是包袱,但在适应时代需要的同时,也须谨慎,避免当代的意识形态主导或凌驾我们对信仰知识的探索。最后,他表示巴特与莫尔特曼对二十世纪的三一论发展确实有巨大的贡献,然而他们详尽的论证在过去数十年为教会的信仰实践带来怎样的帮助,例如它们对宣讲和崇拜的影响,都值得我们进一步探讨。

热烈的讨论

交流会上大家热烈讨论,气氛融洽。讲员条分缕析,从不同角度比较巴特与其他神学家的思想,在现场或网上的老师和同学均踊跃提出问题及回应,激发众人思考,讲员亦随之进一步补充或讲解,彼此交流,互相切磋,实在是基督教华人神学界一场美好而丰富的学术盛宴,叫人获益良多。

根据参与者的回应,大部分均表示满意交流会的安排,并且认为内容丰富又有深度,对他们很有帮助,加深了他们对这些神学家的了解,并且澄清了对那些神学思想的一些误解。有参与者表示这讲座让他更全面理解巴特的三一论,又让他开始明白巴特和莫尔特曼的神学进路分歧。总之,多数参与者都享受这次聚会,希望本院将来继续举办这类神学学术讲座。

「浸神」巴特神学研究的开始

曹伟彤院长在会上明确表示这个交流会标志香港浸信会神学院正式开始推动研究巴特神学。他十分高兴,这次聚会邀请了国内两位专门研究巴特神学的华人学者,与我们切磋,一同探讨;又有本院两位基督教思想科的老师担任回应讲员。曹院长表示,除了联系国内的学者,本院也正筹划邀请国外研究巴特神学的知名学者,例如普林斯顿神学院的麦科马克和亨辛格(George Hunsinger)来与我们交流,彼此学习。这事仍在筹划阶段,祈盼不久的将来可以成事。

回到神学的底层学习

为何「浸神」要推动巴特神学研究?这与「浸神」一直推展的「实践神学」有何关系?

曹院长表示,「浸神」老师们研究不同的神学家,包括蒂利希(Paul Tillich,或译:田立克)、潘霍华(Dietrich Bonhoeffer)、莫尔特曼、根顿(Colin Gunton) 、侯活士(Stanley Hauerwas)、韦尔斯(Samuel Wells)等等。其中许多当代神学家都深受巴特的思想影响,若不深究他们思考的「来龙」,也就难以弄清其「去脉」。巴特的神学可说是他们思想的底层(substratum)。要明白他们背后的想法,要做神学,就要回到这源头、这基础去。

圣经‧神学‧实践

巴特研究也与「浸神」一直以来推展的实践神学有关。「浸神」致力建构具有「神学智慧」(theologia)的实践神学,培育具有「神学智慧」的传道者,好能够辨明耶稣基督的心肠,并且帮助人以祂的思想、感受和榜样去践行所信之道,对当下的处境作出正确的行动回应。实践神学强调神学的实践智慧,可以在牧养场景和社会现实的处境中切实应用。不管我们的系统神学有多强劲,圣经神学有多高超,最终还是要回归实践神学。

实践神学是实践性的(performative)。它以实践开始,也以实践结束。实践神学其中一个进路,是从描述性的分析任务开始,揭示实践(praxis)中隐含的价值。实践神学的高潮,是了解原本的实践和处境后,通过聆听神的话语和深刻的神学反思,重新理解神当下的行动,并按此更新我们的实践。换句话说,这些任务形成一个循环,最终产生新的实践。

因此,我们谈论的实践神学,不是讲求直接的应用,其中涉及不少辨识和神学反思的工夫。这除了需要稳固的圣经根基,也需要扎实的神学根底。若要把当代著名神学家的神学应用于现今的处境,也不能硬套过来。我们总不能因某位神学家曾如此如此说,此时此地就同样地如此如此做。我们需要透彻了解神学家的想法,融会贯通,慎思明辨,分辨哪些元素适用于现今的时代及处境。这就是实践神学了。

因此,我们有必要回到当代神学思想的底层,探究巴特的神学,为学习当代的神学,打好基础。而且,曹院长更希望我们研究巴特神学,能够返回德文的原典来研究,而不只是借用其他翻译的语言或其他第一流学者的研究成果。今次「神学学术交流会」两位讲员,都是通晓德文的学者,能够研究巴特的原典,为教会作出贡献。正由于以上种种原因,「浸神」举办了这场「神学学术交流会」,并且开始推动巴特神学的研究。

我们期盼不久的将来「浸神」举办更多类似的学术活动,继续推动圣经研究、神学思考,以及实践神学,好协助教会在这充满挑战的时代切实遵行上帝的旨意,以圣经为基础,对处境作深度的神学思考,随从圣灵的引导和光照,践行上帝的圣道。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