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老师们成为「同学」

禤智伟实用神学(社会伦理)助理教授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礼记‧学记》

过去六年,我与其他老师合教的选修科目先后有「教会神学观」(2015-16春季)和「韦利蒙:崇拜、伦理、宣讲」(2017-18春季)。我在计划中,希望将来有机会与邓绍光教授一起开设一科「祈祷的神学」(Praying (as) Theology)。这些特设的选修科目之所以出现,大抵都是由于我对相关的课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希望通过教学来进深学习,但自知无法独力肩负,便向邓教授求教,由他邀请其他老师,按专长分工,敲定课程大纲。

这些科目明显牵涉科际整合的课题,所以需要跨学科的教学团队,同心协力方能应付。实际上,这也就是由众老师来一起亲身示范科际整合;「浸神」素来鼓励同学要触类旁通,并培育他们的学术能力,让他们毕业后仍可持续自学,懂得整合经科、神学、伦理的内容,避免将信仰切割成互不相干的学术范畴——这也正是道学硕士「毕业研讨班」的宗旨。因为整个神学牧养装备的训练和课程设计,都是为了帮助同学,将福音的故事整全地听得更好,以致他们将来能够把耶稣基督的救恩整全地讲得更好,行得更好,活得更好。

于我而言,每次「协同教学」的经验,就像参与完成一篇小组合作的「毕业研讨班」论文:既要独自负责研究、撰写、讲授,同时也要向其他老师学习、与其他老师一同学习,彼此配合互补,并一起克服教学上的困难,发挥临场应变的创新能力。例如,当发现修读的学生人数太少(或太多),以一般的分组口头汇报方式作为评核和学习方法,不太适用,我们便想出改用堂上口试(viva),让同学按老师提供的思考问题,去阅读指定教材、组织笔记,然后在堂上与老师和同学们互相答问。实践证明,这是很美好的一同学习的经验。

相关文章

具「浸神」特色的「协同教学」

林国彬院牧、实习主任、实用神学科讲师我最早与老师合教的科目,是2008年春季与孙宝玲老师一起教授的「基本讲道法」。孙老师负责硕士班,我负责学士班。首四堂,两班一起上课。孙老师负责第一和第二堂的讲课,我负责第三和第四堂。在课堂上,我们两人有很多互动,同学也反映说得益很大。四堂过去,学士班和硕士班分开上课,同学开始在课堂上实习讲道。 ...

科际整合的即场示范

何敏超(2018年毕业)马鞍山崇真中学教师我曾经修读过两个科目,是采用「协同教学」模式的。一科是「讲道学」,由曹伟彤院长和林国彬牧师合教;另一科是「韦利蒙:崇拜、伦理、宣讲」,由禤智伟博士、邓绍光博士和林国彬牧师三位老师合教。 ...

跨科探索新领域

黄福光旧约教授教授团队每年都合教「研究与写作」及「毕业研讨班」,2014-15学年秋季的「教会敬拜学」也是采用「协同教学」方式。一般来说,这些科目有一位老师负责统筹,监察整个课堂的设计及流程;另一(些)老师则负责批改功课,评估学生表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