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协作教学相长

刘振鹏实用神学(基督教伦理)助理教授

数年前,两位实用神学科的同事离职后,于2012-13年度开始,我获指派教授道学硕士课程的「教牧领袖学与事工」,及后于2014-15年度开始,我亦获指派教授同一课程的「教牧关顾与辅导概论」;前者的合教伙伴是本院院牧林国彬牧师,后者的合教伙伴为资深的专业辅导员朱牧华先生。

「教牧关顾与辅导概论」一科,分成(一)及(二)两部分,连续两个学期开办。这科目清楚划分上下学期各自的授课内容:上学期由我讲授牧养关顾的理论与实践,下学期由朱牧华先生教授辅导学的理论与实践,因此我们二人可以各自授课。不过,过去三年,我都在下学期与同学一起出席朱先生的课堂;一方面,可以在需要时分享个人的牧养辅导经历,解答同学有关牧养方面的疑难;另一方面,可以向同学提出牧养辅导所遇到的实际问题,刺激同学的思考和想像力。至于「教牧领袖学与事工」,我与林牧师各自负责教授特定的课题,所以不用一起授课。然而,我们都一同出席同学的小组阅读报告和小组专题汇报,并一起用心批判和回应同学的研究。所以对同学而言,这可能是个不好受的时段,不过却是他们成长磨炼的经验。

「协同教学」可有不同的形式:既可以是老师们同时在场,大家自由地发表意见;也可以是各自负责特定课题,鲜有对话的机会。我对两种模式皆有一点体验,因我既与朱先生和林牧师分开授课,也有机会与他们一起上课,同场自由地发问和回应。老师之间这种互动该可让同学获益良多,因他们可听见不同老师对同一问题的不同思考角度和经验,老师们的观点甚至可以是相反的。

我个人其实也是受惠者。两位教学伙伴既有学养又具专长,对某些课题的知识、观点和经验都是又专业又独特的;他们弥补我的不足,且开了我的眼界。最后,二人同行当然也分担了彼此的工作量。

相关文章

轮流教授五彩缤纷

陈宇恩副院牧、教会音乐科讲师2014年,我跟圣经科及基督教思想科的老师,总共五人,一同合教「教会敬拜学」。由于这科目属于跨科学习,所以需要整合各个范畴,理论和实践并重。开课前,我们几位老师一同开会,探讨课程的目标、范畴、重点内容,以及功课要求,好帮助同学从圣经、神学、教会历史、教会传统及礼仪、教会崇拜事工及牧养、伦理实践、现代文化处境等多个角度,去思考教会崇拜的职事。课堂是由各专科的老师轮流教授相应的课题;而我主要负责统筹,同场观察每次上课情况,并且任教后半部分的课堂。我尝试将圣经、神学、历史等各范畴整合,然后套用在教会崇拜事工当中,看看如何应用和实践。 ...

谦卑与人合一同工

何静文道学硕士同学记得一年级时,分别有老师及师兄姐鼓励我们除了修读必修科目外,也要尽量选修其他老师的课堂,好从每位老师各自于圣经、神学思想、实用科目专精的研究领域中学习,希望除了能够丰富知识之余,也可借着不同老师的经验拓宽自己的信仰视界。过去两年多,我除了修读由单一老师教授其专门研究的科目外,也有机会上了一些采用「协同教学」的课堂,分别是「讲道学」、「教牧关顾与辅导概论」及「教牧领袖学与事工」,三科同属实用神学科的范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