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聖經看苦難與牧養關懷

盧允晞

新約助理教授

  去年,由於政見不同而造成社會動盪,香港的基督徒和社會其他人士都經歷種種艱難,生活大受影響。如今,新冠肺炎爆發,似乎要進一步延長這種不明朗又充滿憂懼的日子。或許,現在是適當的時候思考一下,聖經如何談論苦難;這樣,當我們真的要服侍受苦的人,所說的話就不僅能鼓舞人心,還能包含神學內涵――如此,我們所服侍的人,就不但得到安慰,還可以更認識神是誰,知道祂是怎樣的,因而信靠祂。

  有時,教會似乎不善於面對苦難,我為此驚訝,因為撰寫聖經的作者,大都是處身軟弱、無助的景況,渴望獲得拯救。他們受苦,往往是由於他們是神的子民,並且因為他們竭誠盡忠活出這個身分(約十六33;彼前四12;腓一29;參可十28-31)。務須謹記,對基督徒而言,事情往往還有一個屬靈層面,是超出肉眼所能看見的。耶穌之所以能夠向「虛心的人」、「溫柔的人」和「哀慟的人」說「你們有福了!」,就是因為現實不僅是我們有限的視野所看見的。

有智慧地與受苦者同行

  不過,試圖為一個人的苦難賦予神學意義,或以籠統的解釋來消解,有時可以是幫倒忙。約伯遭逢苦難後,三個朋友前來探望。他們本來做得不錯,一言不發,與他同哀七日七夜(伯二11-13)。可是,當他們開口,嘗試為約伯的悲慘遭遇加諸神學解釋,問題就來了:「約伯,是你做錯了事」、「約伯,你必定犯了罪」、「是神懲罰你」。結果發現,只有神才有智慧,只有祂才知道人受苦背後的原因。在故事的結局,神斥責約伯的朋友說話愚妄,沒有見識(伯四十二7)。即使兩件事物互有關聯,也不表示兩者互為因果。且看這句話:「有呼吸的人百分之百會死。」誠然,每個死去的人都曾經呼吸,但這並不表示「呼吸」這舉動使人死亡。在路加福音十三章1至5節,耶穌同樣提出警告,若有人遭逢自身無法掌控的災禍或意外,不要責怪或歸咎受害者。耶穌告訴我們,悲劇發生時,我們充當神的代言人,是不智的;我們不應揣測發生不幸事情的屬靈原因。耶穌反而勸告我們要自我檢討,讓這些悲劇促使我們自己悔改。人在苦難中,需要的不是神學家的解釋,而是牧者的關懷。

苦難的屬靈層面

  然而,縱使我們無法解釋可怕的事情「為何」發生,聖經卻表明:不管事情因何發生,神總能從我們艱困的經歷中造出美善來。我們身為基督徒,就篤信這信念――畢竟,神也容讓耶穌死在十字架上,為贖我們的罪,成就救恩(羅五10)。根據使徒保羅,猶太人起初拒絕福音,雖然可悲,但這卻造就外邦人信主(羅十一11-12)。約瑟被兄弟出賣是一樁極其醜惡的壞事,但約瑟也能明白,神能夠使用他兄弟意圖傷害他的行徑,成就祂神聖的旨意(創四十五4-15)。

  人承受苦難仍堅持對神忠誠,便有從神而來的美好結果;這樣的例子,新約聖經裏比比皆是。雅各書指出,患難可以生忍耐,忍耐可以使我們成熟完全,最終獲得生命的冠冕(雅一2-4、12)。希伯來書申明,苦難可以是神容許的,為要管教祂所愛的兒女,使他們結出義和平安的果子(來十二1-11)。彼得前書作者指出,苦難可以有為他人成就救贖的作用。正如我們因著耶穌替我們受苦而得著醫治和拯救,神也可使用我們的患難,以意料不到的方式,使別人得救贖和成全(彼前三17-19,二22-24,四12-19)。在啟示錄中,羔羊所受的苦難並非戰敗的記號,這些苦難也不會被遺忘或忽略。相反,羔羊受傷,是神最終克勝魔鬼整個過程中關鍵的一環(啟五9)。同樣,聖徒所受的苦難也不被遺忘(啟六10,七14)。到了時候,神就更新一切,終結邪惡、苦難,甚至死亡(啟二十7~二十一8)。

  縱然我們絕不應抽離地以論理解釋來消解別人的苦難,卻仍可以與傷痛的弟兄姊妹同行,並且在適當的時候(若真的恰當的話),申明神藉著所發生的事正對他們的生命有何作為。正如約伯所醒悟的,我們遭難的原因最終可能是個大奧祕,不是我們所能理解。受苦的人最需要的,不是要知道「為何」這事竟然發生(「點解?」),而是他們可以「如何」渡過(「點過?」)。我深信,對於教會和整個社會上受苦的人來說,牧養關懷和憐憫才是神學家、牧者和神學生最能作出貢獻的地方。

(洪惜枝 譯)

相關文章

失去的技藝

佘枝鳳 基督教教育助理教授   我們這群向來可四處走動的人,農曆新年開始卻被疫症煞停了步伐:失去過往生活作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