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訊2017年7月號 《山道期刊》,繞道而行的服侍 鄧紹光 基督教思想(神學與文化)教授 《山道期刊》是一本學術期刊,這是清楚明白的,但是學術期刊不一定就是「離地」不食人間煙火的,這卻是須要辨明的。就如沒有純粹數學像微積分的發明,恐怕科學、經濟學、工業工程學就不會有今日的發展。《山道》並非一本純粹為學術而學術的期刊,它最終的目的是為了服侍教會群體,好能夠更廣更深認識並踐現信仰。 《山道》的起點是信仰,終點也是信仰,但是這兩者並非直線的關係,而是曲線的,是繞道經過知識的站頭。這是踐行神學古典意義「信仰尋求理解」,因為「沒有信仰的知識是盲目的,沒有知識的信仰是空洞的」,這是尊重三一上帝對人類心智的創造。 神學院透過《山道》服侍教會,不單服侍浸信會各堂會,也服侍非浸信會的其他教會。這也是一種繞道而行的服侍。固然,神學院也直接服侍教會,好像大多數老師在教會主日崇拜講道,或是教導信仰專題,但是這些服侍的基礎,卻在於他們不常為人注意的研究;《山道》就反映出他們這方面的努力。 教會群體自己未必都有充足的時間和專門的人才,全面並深入認識所持守的信仰,《山道》在此補上位置。特別當教會群體的處境不斷改變,無論內在的還是外在的,都有需要從信仰獲取資源而予以了解、應對。由於教會群體各有自身的限制,未必能及時更新自身的信仰傳統,《山道》在此嘗試先走一步,就時代處境引發的信仰議題,率先思考、研究,發而為文,期望可以成為教會群體的信仰知識資源。 《山道》的作者群也不只限於香港浸信會神學院,固然我們的老師經常撰文發表。這是另一種繞道――繞道其他神學院的老師、學者,既有信義宗改革宗的,也有聖公會,以及其他自由 / 信徒教會的。信仰學習從來都是群體的,透過他人跟自己不一樣的研究,我們不單擴濶基督信仰的認識,也更清晰地、準確地明白自己信仰傳統的殊異與限制。 繞道,雖然間接,但並不表示沒有需要、沒有作用,而可以忽視,甚或廢棄。繞道而行的服侍,仍然是服侍;雖然是隱藏的,但卻是《山道》甘心的服侍。 wordpress_publish 6 月 17, 2024 評論已禁用
院訊2017年7月號 假如沒有《山道期刊》…… 黃順成 本院神學碩士生 假如沒有了《山道期刊》,那就太可惜了。《山道》流露了「浸神」老師及學者們對學習的熱情,以及他們對華人教會的疼愛。各位老師及作者各有專精,有精通神學教義,有鑽研新舊約聖經,也有長於倫理思考。閱讀《山道》,讓我進入他們的視界,從他們的眼睛看見神學世界及教會的過去、現在,以及未來發展的可能性。...
院訊2017年7月號 《山道期刊》二十年來的主題 鄧紹光 《山道期刊》副主編 《山道》二十年來的主題 《山道期刊》第一期的主題為「品格塑造與教會事工」,第四十期則是「信仰群體的紀律」。如果首尾具有某種代表性的話,那麼,這兩期就表明了《山道期刊》的某些特性:關注教會,為教會作出嚴謹的信仰反省。對四十期的主題稍作分類,亦不難得出這樣的印象(參圖表)。...
院訊2017年7月號 深度反思,整合踐行 冼錦光 浸信宣道會駐澳門宣教士 《山道期刊》是多位神學專家最新的研究成果及傑作,內容豐富,為我面對牧養(1、12、15、24期)、宣講(10期)、教導(13、24期)、領導,甚或宣教(9、18、30期)等事奉,提供可供深度反思的最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