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生活片段
上課
同學每學期修讀六至七科,每週上課約十六至十八小時。「上課」是校園生活的重要部分,到底課堂上的學習、師生間的相處是怎樣的?
杜裴婉儀(教牧學文學士三年級)
在過去幾年的課堂上,我真的得著很多。雖然已信主多年,一直有讀聖經和靈修,但原來自己對聖經的知識是這麼皮毛和表面。課堂上的學習,給我很多提醒,幫助我比以前更深入地看聖經,也對神學的理念更為清晰。我感到每個科目的學習都是需要的,能為我將來的傳道職事建立基礎。
我每學期約修讀六科,而今學年修讀的科目有:釋經、五經、講道法、佈道法、輔導、崇拜學、會眾領詩法、山道之聲……等。課堂的學習、功課、測驗,確實令我很忙很忙。教會裡有些弟兄姊妹關心我,問我念神學會否很辛苦。其實,我卻十分享受這些學習生活,我只是忙,並不覺得辛苦!我像掉進了知識的汪洋大海,每一學科都有許多應當學習的東西,有時真感到應接不暇,但這個吸收多方面知識的過程,卻又是我挺享受的。我尤其喜歡釋經及講道科,很希望能好好掌握,日後曉得怎樣實踐和應用。若可以的話,希望畢業後能有時間整理一下四年來的學習,然後才到教會服侍。
課堂上每每氣氛融洽,因為老師都很好,他們毫不拘謹,遇到我們有不懂的問題時,總會盡心去教導。雖然老師都是學問高深的學者,但他們不會用深奧的說話或道理跟你交談,不會令學生感到遙不可及。學生與老師之間沒有隔膜,我覺得老師十分親切,他們都能展現很human(人性)的一面。我們的課堂是相當互動的,除了老師的講授、彼此的討論,還有個人的presentation(匯報)或group project(小組作業)。自一年級開始,我們這一班便以抽籤方式分組做group project。全班同學都習慣了這個分組方法,而且覺得很好,可以讓大家有機會學習與不同的同學互相配搭。
另一方面,從不同的老師身上,我也得著了知識以外的學習。例如有老師本身是較為心急及追求完美的,但遇到我們的不完美時,卻會忍耐地、慢慢地教導。老師對同學的接納和忍耐,尤其叫我難以忘懷!我提醒自己:將來在事奉工場上,我同樣要有一顆包容的心,學習接納不同的弟兄姊妹。
個人靈命指導——約見院牧或老師
在校園裡,每個同學都有院牧或一位老師作他的靈命導師,他們之間的生命交流,如何建立一個神學生、塑造一個傳道者?
鍾明恩(道學碩士二年級)
心目中遙不可及的老師,竟然成為我的朋友。師生之間坦誠的生命交流,叫我深深體會「浸神」的老師與同學融洽相處、打成一片的獨特文化。
入學之後,才知道學院在正式課程以外,每一年都會為神學生安排一位老師或院牧作個人的靈命導師。我很欣賞這樣的課程設計,因為課堂上所學習的,大多是頭腦上的知識,雖然是十分重要的基礎,但對於如何實踐和應用,始終還是有一段距離,而每月一次與導師的約見,正正是一個深化及反思的機會。透過相互交談,我可以明白前人因忠於事奉,曾面對過哪些有血有肉的掙扎,這能幫助我把知識與實踐的距離拉近。
林國彬牧師是我一年級時的導師,他十分細心,特別會留意細節的事情。有一次我約見林院牧,跟他分享我與同學相處的趣事。他聽了一會兒,說留意到我待人接物有一個特定的格式。我當時感到愕然,因我從不知道自己常以這樣的格式與人交往。在其後的日子,林院牧更與我查閱聖經中一個與我性格相似的人物故事。這一個發現到今天仍然在祝福我,增強了我的自覺能力。每一次的約見,我都可以自由地引進不同的問題,牧師都會坦誠地與我分享他的看法。在一年級時,我面對著種種身分上的轉變和適應,著實慶幸有牧師作為我的同行者。
我今年的導師是劉振鵬博士。有一次我們一邊「嘆茶」,一邊分享人生的歷程。老師坦誠地分享了他人生中一些正面和負面的經歷,以及他對牧師這一個職銜的重視。這次分享確實影響了我對事奉的態度,他說:「只要花時間努力讀書,做博士並不太困難,但是每一天能夠當一個牧師,能夠守住牧師的位分,卻不是一件必然的事。」這道理看來雖然顯淺,但當它出自這位既是牧師又是博士的老師口中,我感受到是一個不簡單的生命體會。我期待著這一年與劉老師繼續有進深的交流與分享,也感謝老師和院牧對我們這一群神學生有如弟妹般關愛。
宿舍生活
校內的男生宿舍、女生宿舍、已婚學生宿舍,是不少同學的家。這裡讓你先後聆聽男、女生宿舍生活的一些小故事。
曾慶忠(教牧學文學士一年級)
「開飯啦!」到了晚飯時間,男生宿舍就會有人這樣大叫起來。接著,一班宿友浩浩蕩蕩地走進廚房,預備各樣大小餐具。大家一起謝飯後,便快樂地享用晚餐。自去年開學至今,從週一至週五,差不多每個晚上,我們都會圍在一起吃晚飯。預備晚餐固然是一件十分艱巨的任務,但感謝神的供應,我們男生當中有位「美男」廚師,每星期樂於為口味不同的宿友設計餐單,滿足各人的飲食需要。不單如此,在預備和享用晚餐的過程中,我們各人也建立起彼此間的友誼。
宿友生日,是我們男生宿舍的大日子,所以,各人願意「攪盡腦汁」、花盡心思,為主角設計一個與別不同的生日派對,好讓他能有難忘的回憶。記得一次,我們在慶祝過程中加入了既嚴肅又滑稽的儀式,逗得主角哭笑不得。
我們在神學院裡生活,常常領受從神而來的各樣恩典。因此,我們常獻上感恩,亦十分注重禱告。院長常說:「我們是門徒群體!」為了切實回應院長,每晚九時正,男宿生都相約於宿舍門外一起禱告,在夜空下分享我們所感恩的、所領受的,還為各人的需要代求。透過風雨不改的彼此代禱,我們常活在主的愛中,也活在弟兄的愛中。
對於男生宿舍的整潔,我們亦有「相當的要求」。一次「當主」(dorm主,即舍長)發號施令,大家便選定了一個「清潔日」,把男生宿舍的廚房徹底清潔一番,那些發亮的廚具、地板、洗手盆,散發出清新的香氣,連校園內負責清潔的「姐姐」也稱讚我們的清潔工夫了得,叫我回想起也滿心歡喜!
雖然我們的學習生活十分忙碌,但可以在每天的宿舍生活中,找到一瞬間又一瞬間的喜悅,往往叫我們的身心靈和學習充滿力量。盼望透過這裡短短的分享,讓你也能領略男生宿舍裡的小故事。
鄧頌思(教牧學文學士三年級)
學院鼓勵單身同學入住宿舍,一來讓我們省下交通時間,多用功於學業;二來宿舍裡的群體生活,對神學生是一種重要的操練。我入住宿舍快三年了,宿舍生活大體上是愉快的。但第一年的適應有些艱難,因為自己除了要適應再次全時間讀書,又要適應宿舍生活,例如睡「陌生牀」對我就毫不容易──頭一年我常常睡不好,到二年級時才能習慣。
宿舍的生活並不單調,同學下課後返宿舍,不是只顧在房裡做功課,還要學習過有紀律的生活,例如每星期要「搞衞生」——協助清潔宿舍的環境,另外又要學習與「同房」相處及其他宿友相處。宿舍有一個公用廚房,我通常會下廚煮晚餐,這樣既可增添生活樂趣,也可以幫助減壓。有時候,我會與幾個姊妹各煮一味餸,然後一同享用。可是,有時各有各忙,也只好各自吃飯了!
宿舍生活的另一特色是聲音多:有愉快的笑聲、交談聲,又有從浴室傳來的歌聲!不過,這些也可以成為擾人的噪音,因為聲音很易就傳到隔壁去。所以,在宿舍裡我們不可大聲說話,要學習為別人設想。
女生宿舍每月有一次祈禱會,由dorm主帶領,她也可以邀請其他宿友協助。我們有兩個dorm主,她們由全體宿生選出,每學期改選一次。在宿舍,我們可以嘗到互相代禱、彼此扶持的甘甜。固然你可以不融入宿舍生活,作個獨行俠,但你若肯開放自己,把難處說出來,不少姊妹會很願意分擔你的難處,為你代禱,給你支持。
宿友之間有一份大家珍惜的情誼。在學期完結時,看著畢業的師姐搬出,我是會捨不得的。記得一次有同學生日,我們一群姊妹在深夜十二時為她唱生日歌,祈禱祝福她。又有一次,我與幾位宿友一起坐巴士,偷閑去西貢巿吃糖水……。雖然這些只是小小的生活片段,卻是叫我難忘。
早會
學院要求同學必須出席週二至週四的早會,這些在兩節課堂之間的早會,為何對神學生的靈命成長這般重要?
張傳揚(教牧學文學士三年級)
早會是與神相遇的時刻
從我進入「浸神」接受神學裝備以來,叫我最興奮、最期待的時刻,非每週三次的早會莫屬。我感到這是與神相遇的珍貴時刻,每次早會都是與神的奇妙約會,給我帶來驚喜與挑戰!雖然學院按時將整個月份的「早會預告」張貼出來,我卻堅持不預先查看早會的內容,總是抱著期待的心,每次來到神面前,像孩子期待著從父親手中得著神秘禮物一樣。
感謝天父讓我經常在早會經歷祂的感動。在去年的受難節崇拜,我的心靈被主的愛深深觸動,那一刻我眼泛淚光,再次在耶穌基督面前立定志向:「我跟定祢了!」有眼淚也有欣喜,記得有一次在聆聽新同學的蒙召見證時,亦重尋自己昔日的足跡。那一刻猛然醒覺,看到奉獻路雖然不是一條康莊大道,呼召我的主卻一路同行,領我乘風破浪。主的信實和引領再次感動我,叫我心中有筆墨形容不了的興奮和喜樂。
早會是生命傳承的時刻
學院把早會安排於週二至週四上午十時至十一時,讓我們在早上兩節課堂之間參加早會。這樣的設計,著實豐富了同學的學習生活。不知不覺,我參加了早會已有兩年多,我發覺早會內容相當多樣化,更是生命傳承的時刻。例如早會有宣講示範,讓老師、嘉賓講員宣講信息,彼此切磋砥礪;有生命故事,包括新同學的蒙召見證,以及校友事奉經歷的分享;有異象傳遞,包括宣教士的宣教體驗,以及香港和各地機構的事工介紹;又有學術交流,有本地與海外著名聖經學者的造訪和專題分享;還少不了同學的「畢業講道」,讓同學離校前有宣講的機會和操練,領受來自眾師生的鼓勵和祝福……。
為我們可以有這些與神相遇、生命傳承的早會時刻,我獻上感謝,願頌讚榮耀歸於三一真神!
敬拜隊
「學院詩班」及「山道之聲」是本院成立的兩個詩班,讓同學在當中接受歌唱技巧的操練,並體驗詩班事奉的意義與建立團隊精神。另外,同學於九十年代後期成立了敬拜隊,它以現代樂歌在校內服侍,為同學的校園生活添上另一色彩。
葉柏豪(教牧學文學士四年級)
我在一年級加入稱為Servant(僕人)的敬拜隊,到現在仍是隊員。敬拜隊是同學的組織,成立已有十多年,目的是為同學提供另類的敬拜模式,而所唱的詩歌多為現代詩歌。
1996年在加拿大信主後,我便在當地教會參加敬拜隊,回港後亦在教會的敬拜隊服侍。其後進「浸神」讀神學,也就順理成章加入學院的敬拜隊。初時只是跟師兄師姐學習,協助打鼓和領詩。我們沒有固定的練習時間,多是按出隊的需要而排練。不過,去年曾經有固定的練習時間。當然除練習外,隊員也會彼此分享和祈禱。
Servant所用的樂器很多樣化,當中包括:鋼琴、電子琴、鼓、非洲鼓、結他、低音結他、敲擊樂器及長笛等。現時敬拜隊約有十多名隊員,我們通常在學院的屬靈操練營、師生同樂日、懇親日、中午靜禱會及早會參與服侍。最令我感恩的,是Servant所唱的現代詩歌雖然跟學院傳統所唱的詩歌不同,但學院仍願意給我們更多機會服侍。我感到「浸神」是多元化的,讓同學可以學習互相融和、彼此接納。
我很高興這幾年能一直留在Servant服侍。我珍惜Servant的群體性,雖然隊員來自不同教會,各人有不同的宗派背景,但我們透過服侍聚在一起,互相交流,讓彼此有一個很好的學習機會。今年加入的新同學,很多都是會「玩」不同樂器的年青人,使敬拜隊生色不少。另外,在敬拜隊除了服侍外,我們也希望強化音樂上的知識和技巧。我們曾經開辦一些樂器工作坊,彼此交流心得。這是一種承傳,能將自己所學的與同學分享,是挺有意思的!此外,鑒於有些現代詩歌的歌詞在神學上可能不大正統,或過於偏重個人情感的表達,因此在選歌時,我們會格外謹慎。若有疑問,會先向老師請教。這過程也讓我們在詩歌選用的態度上有所得著!
靈建小組
「靈建小組」是靈命建立小組的簡稱,是特別為一年級新生的靈命栽培而設的每月聚會。
林錫章(道學碩士一年級)
靈建小組每次兩小時,先有牧師的指引和個人靜思,接著分成三至四人的小組,在組內學習實踐、聆聽、分享、回應,並且一起禱告。自開學至今,我們已參加了五、六次靈建小組的聚會。靈建小組的內容相當充實,大家都樂於投入。有幾次聚會給我既深刻又特別的提醒:
在第一次聚會,院牧林牧師問我們:「有甚麼東西是你因進入神學院而失去的?」他引導新同學從「失」的角度,思想甚麼是自己所看重的,進而透過「得」與「失」的思想調整,預備好自己的心靈踏上新路程。過往我很少思想「失去」甚麼,但今次的思考,使我發現自己所「失去」的,是我一向所重視的,包括「失去」工作,失去昔日工作上的人際網絡;「失去」收入,把經濟的壓力全放於太太身上……。林牧師卻引導我思考:「其實『失去』是否上帝給我的學習機會?是否真的『失去』?」每個新同學都面對新轉變,我們須要看清楚自己的心路歷程和神的帶領,也調正我們對「得」與「失」的想法,學習以倚靠神和感謝神的心,開始神學院的學習生活。
在其後一次聚會,同學須要反思:屬靈操練與「學習」的關係。我視讀經、靈修和祈禱等為屬靈操練,至於上課、做功課、為了交習作而研讀聖經,則是「學習」的一部分。兩者的關係在哪?在靈建小組裡,我得著提醒,再次肯定地將「學習」視為屬靈操練及靈命塑造的一部分,我們要把這些「學習」轉化為屬靈操練的內容,而不是別一類東西。
另一次聚會也啟發了我的思考:甚麼是教會屬靈傳統的一些特質?甚麼是我所缺欠的?在聚會裡,我認識到教會寶貴的屬靈傳統有捨己、聖道、正義、聖潔……等多項特質。林牧師提醒我們,在思想哪些特質跟自己的性格、成長的歷程、成長的教會的屬靈傳統較接近時,也該反思哪些是自己的弱項,是自己應跟身旁的同學多學習的。
沈旻欣(教牧學文學士一年級)
剛入學的時候,對一件事情有點好奇:原來我們除了每天上課外,還有每月一次的靈建小組。靈建小組?甚麼來的?很神秘啊!
每月月底,我們一年級同學都會聚首在多用途禮堂,由院牧林牧師帶領我們來一個靈命建造之旅。主題次次新鮮,次次不同。曾有「過渡」、「屬靈操練與學習生活的結合」、「個人與群體生活」、「屬靈傳統」等主題。主題雖然每次不同,卻有共同元素:安靜、信息分享、思考和小組分享。
這些看似普通的元素,卻叫我的生命得著各種操練。如在小組分享裡,每個組員輪流講五分鐘,在那五分鐘內,其他組員只可聽不可說,也不可問。這看似簡單,作的時候才曉得原來是頗有難度的——我們會在對方還未說到一半的時候,已開始想分享,分享自己的同感、共鳴、意見……。以往我們慣於表達自己的意見,卻很少真正聆聽對方所說的。懂得聆聽,學習給人一個安全的空間去分享,是我們作牧者前要學懂的。
靈建小組是一個神奇的地方,在這裡我會知道以往不知道的,例如從前一些偉大信徒的提醒、一些寶貴的屬靈傳統。在這裡我也對自己有更深入的認識,這些發現,有時甚至會叫自己驚訝。更重要的是,透過不同的環節,神向我們說話。
神啊,求祢繼續透過這小組向我們說話,好叫我們的生命被建造,預備成為祢合用的器皿。
學生會活動:身體健康檢查
學生會多種多樣的活動,有助同學團結互愛、彼此建立。在祈禱會、午間分享會、茶會、中秋晚會、宣教活動……之外,學生會今年還首次舉辦了「身體健康檢查」,使校園突然出現了一個鬧哄哄的「臨時健康中心」。
袁秀琼(道學碩士一年級)
在和煦的陽光中,一群神學生和同工餓著肚子趕往多用途室,參加學生會生活部舉辦的「身體健康檢查」。在2月的兩天中午,生活部安排了四項快速身體檢查測試,目的是提醒各人在忙碌的日子裡不要輕忽健康。四項檢查是身體脂肪比率的測量,以及血壓、膽固醇、血糖指數的量度。我們首先進行各項檢查,接著組合檢查結果,即時交給體檢者,最後因應其檢查結果,給與一些健康及飲食指導。
我在現場協助綜合檢查結果和提供指導的工作,看見在膽固醇和血糖快速測試桌前,出現許多緊張的面容。原來他們不單為檢查結果而緊張,亦為刺手指取血液而擔心。看著針頭刺入自己的身體,誰也會感到不安。最安靜是量血壓那一環節,因為不平靜就會導致血壓高。在身體脂肪比率磅旁邊,出現最多歡笑聲。有人看到自己的脂肪比率及格,不禁笑逐顏開。另一邊廂,有人卻預計不到自己的比率超標,只得與旁邊的「同路人」又笑又嚷,一起籌劃減肥大計。取檢查結果及健康飲食指導,是大家逗留最久的環節,因為檢查後當然最想知道健康指數,以及如何保持健康狀況。在這結尾環節,每人可取得一份健康食物資料,了解正確烹調及飲食習慣的建立。
雖然這是學生會首度舉辦全民身體檢查,但籌劃的工作十分暢順及迅速。籌劃者、各環節的負責人互相服侍,構成一幅很吸引我的美麗圖畫。有趣的是,我和幾位曾任護士的師兄師姐,都以為踏進神學院便會放下以往的護理工作,想不到原來這些技能在神學院也大派用場!
禱告生活
週二和週四的晨禱會、週三的中午靜禱會,還有週四早會的禱告環節,以及每學期的全院祈禱會,為同學帶來了日復日的禱告操練。
林麗儀(教牧學文學士三年級)
林麗儀(教牧學文學士二年級)早上八時的晨禱會,為我累積了一日復一日的禱告操練。晨禱會每次約三十分鐘,有詩歌、敬拜、主題分享祈禱、分組祈禱。今個學期的主題是從「屬靈軍裝」去看禱告,包括如何為自己、為學院整個群體禱告,也為香港、世界及宣教事工禱告。我尤其感受深刻的,是為世界的災難和貧窮問題禱告的那一個清晨。那個晨禱會擴濶了我的眼界,例如讓我看到伊拉克的戰爭奪去多少人的性命,又北非的饑荒如何嚴重……。我醒覺到過往自己的眼界和禱告都很狹窄,作為將來的傳道人,我不能無知地面對世界。我提醒自己要學習繼續為社會及世界上的人禱告,我也盼望日後可以向貧窮人傳福音。此外,在分組祈禱時,我們會彼此代求,互相守望。看見同學面對艱難時仍存盼望和喜樂,我就像跟他們一同經歷一樣,也享受到作為同行者那種甘甜。
由於今學期的週三我要整天上課,午飯的一個小時有需要休息一下,所以今年未有參加週三的中午靜禱會。上學年我的上課時間較能配合,會間中參加週三靜禱會。參加靜禱會的老師和同學,可按自己的情況而選擇是否禁食。靜禱會有默想經文、安靜、聽靜詩歌等環節,由負責的同學透過誦讀經文,帶領同學安靜默想及分組祈禱。靜禱會讓我在忙碌的生活中得到安靜,我很享受在安靜中默想神的話語,這份安靜著實可貴!靜禱會今年的模式比較活潑,有Servant帶領敬拜,有Dr. Moye教導同學透過圖畫默想等。
禱告是一種操練,也是生活的一部分。在祈禱會裡,雖然我不是每次都有很深刻的感受,但這些禱告卻是一點一滴地累積起來,在平淡的生活中給我力量和提醒,並讓我更多經歷到禱告的重要!
籃球與足球
在傍晚時分,常有一群同學與老師一起「打籃球」,球場上除了球聲、笑聲、呼喊聲,還不時有「好波」的喝采聲!另外,許多「浸神人」都知道:週五下午是一群師生踢足球的歡樂時光……
麥瑋恩(道學碩士一年級)
週五的「足球課」
週五下午四時,「噹!噹!噹!」下課的鐘聲在心中響起。是的,一星期的課堂完成了,我心中暗自興奮!
週五,對身為神學生的我們來說,是一個星期中最疲累的一天。累積了過去五天沉重的學習和功課,又正要面對自週五晚至主日下午教會的實習和事奉的挑戰。週五,可說是精神、體力和意志最為薄弱的一天。
不過,自某天起,週五的下午,卻成為了我們這伙人最期待「聚腳」的歡樂時光。每逢週五下課後,是我們這些熱愛踢足球的老師和同學放下日常的重擔包袱,卸下束縛人的西裝領帶,換上輕便球衣和短褲的分享交流會——分享父神賜予我們的生命氣息;交流我們以往在足球場上的技術與經驗。這個不明文的足球活動,不經不覺,已成為我們校園生活的一部分了。在球場上,我們沒了老師和同學的身分,不論你我,不分彼此,一心一意追趕著同一個足球,分享一起冒汗水、一起散熱力的生命氣息。
後來,透過每週的交流認識,老師和學生連結一起,組成了一支足球隊。我們不時會接受外來的邀請,與一些中學球隊、友校的聯隊進行以聯絡感情為宗旨的足球友誼賽。在球場上,透過互相的配合發揮、包容忍耐,我們體會得失,也歷過生死,生命穿梭在汗水交流和肢體的競技之間,一步一步地彼此建立,一步一步地奔走天路。
感謝天父,在認真的校園裡,有著這班認真的球場戰友。未來的日子裡,讓我們繼續穿起「浸神」的紅藍球衣,努力成為合一的信仰群體,活出不一樣的見證;在足球場上、在生命裡,按正意活出真理的道,努力奔走前面的路,作上帝無愧的工人。
班聚
「班聚」是同班同學的相聚,形式多樣化,讓各班同學可以建立多年情誼,將來成為彼此守望的傳道者。以下是兩位「班代」的分享……
楊愛嫻(教牧學文學士二年級)
每班各有班聚,目的是維繫同班同學。我們BA 2(教牧學文學士二年級)的班聚,可說是我們一年級時開始的團契。每班有簡稱「班代」的班代表,由同學選出;BA 2的「班代」則由同學輪任,每學期轉換。現時我班逢週五相聚,由「班代」編排聚會日期,同學輪流負責。
每次班聚有詩歌分享、靈修分享,也有一段互相守望的禱告時間。我們珍惜這個分享分擔的機會,會訴說自己的事奉、屬靈生命、個人及家庭的情況和需要,有時亦會討論待人處事的問題,固然也會見證神在我們身上的恩典和引領。一年級時,我們每週聚一次;二年級的功課較忙,但同學商討後,仍希望維持每週一次。我知道有些班是每月一次,也有兩週一次或彈性安排的。回顧我班過去的相聚,雖然並非每次都能全班出席,但我們當中亦不乏「逢聚必到」的中堅分子!
我們的班聚也有其他形式,如相約到學院的餐廳一起午膳,或到馬鞍山「飲茶」,暑假期間也曾到同學家,與同學的家人一起涮火鍋及晚膳。我享受班聚的時間,因為同學平日見面時多在上課,班聚卻給我們一個深入分享的安全環境,讓我們彼此建立,一點一滴地累積感情和信任。例如有同學在家庭、學習或事奉上面對困難,大家就會一起在禱告中記念。我們又在facebook(臉書)以自己的班建立群組,彼此聯繫,特別在暑假,我們便透過facebook保持聯繫。
我們是同路人,很須要彼此提醒、互相牧養。雖然班聚每次的效果不一定完美,我們卻感到它是重要的過程,是神學裝備寶貴的一環。
區紹賢(道學碩士三年級)
我們這班M Div 3(道學碩士三年級),可能是「浸神」近年來最特別的一屆道學碩士班,原因是當年入學的人數較少,以致今年畢業的人數也相應較少。然而,這並不代表我們缺乏團結力或向心力!事實上,同學人數少反而使我們生發極大的包容性,吸納了不少兼讀或選修的同學共冶一爐,以致有時連我們也差點弄不清究竟每科有誰一同上課。
不說不知,由於我班行事比較低調,局外人總以為我們是沈默的一群。但實質上,每次當我們聚在一起,卻是有不絕的歡笑聲,甚至有旁人投訴我們的「冷笑話」出奇地多,以致同檯進食的同學經常會噴飯或險些噎死。由於平常忙於學習、功課與實習,我們沒有設下固定的班聚活動,但我們會利用午膳時間坦誠分享溝通,或間中相約一同唱詩、祈禱。偶然有空檔的話,亦會溜去馬鞍山的酒樓「飲茶」,一齊透透氣。我們過去也曾有數次球類活動,以及圍在火鍋前相聚相交。較為特別的節目,通常出現在每年開課前的屬靈退修營,除了入營前我班有午餐例會外,晚上下山吃甜品亦成了一年一度的習慣。至於假期,因受制於各人家庭及實習的需要,著實不易找到機會聚首一堂,可嘆相約了的家訪及戶外活動也曾因突發事件而告吹。
正因相聚分享的時間很珍貴,我們就用了現代科技來加強彼此的聯繫;手機短訊、電郵、臉書等媒介,都被我們用作互通消息、分享心聲,以至發出代禱需要。從這個角度來看,縱然我們沒有固定的班聚,仍然是非常團結、手足相扶的一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