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長的話
曹偉彤院長
新「浸神」更深入的實踐神學
從渠務事件說起
猶記得2009年初我剛就任院長,首要處理的重大事件之一,就是渠務事件,事緣於2008年渠務署有意在本院西澳校舍旁邊「計劃用作政府、機構或社區設施發展地區」(以下簡稱「泥涌G/IC」,見【圖一】)興建大型污水系統及泵房,當時本院已向當局提出強烈反對。
2009年2月9日,本院意外發現渠務署在年明路地段張貼的通告,表示擬於本院籃球場附近地方進行土地勘測工程。在附近居民的請求下,我就和學院行政同工及幾位專家,與渠務署及大埔區議會展開洽商,以情理兼備的方式,指出當局的諮詢工作有嚴重不足之處,並反對當局未有充分諮詢民意、未有認真考慮其他選址,就貿然展開土地勘測工程。
其時,本院邀請香港公開大學(現名「香港都會大學」)科技學院前院長何建宗教授於2009年9月進行為期四個月的西澳環境生態研究,並得出一份獨立、客觀的研究報告,證實泥涌和西澳沿岸地區是多種海洋生物的棲息之所,具生態價值;其中羅列了不宜在「泥涌G/IC」興建污水泵房的實質環境理據。
經過漫長而艱鉅的勸說過程,我們竭力向政府爭取:當局須就此項目對泥涌海灣及鄰近地區可能造成的影響進行全面環境評估研究。至此,當局沒有就建設大型泵房事宜作出進一步行動。
問題死灰復燃
本以為事件已告一段落,但到了2018年6月,才發現問題又好像忽然死灰復燃。當時,本院接獲大埔民政事務處來函,表示渠務署委託該處,就興建「西澳幹渠污水泵房」諮詢地區人士的意見。學院收到該信函,完全不明就裏,遂馬上搜尋相關資料,才發現原來在2014年12月,渠務署已將擬興建污水泵房之地點,由「泥涌G/IC」遷移至年明路的永久政府撥地(即神學院門口一條馬路之隔的官地,見【圖二】),並已就該選址進行「全面環評」。
比對渠務署分別在2009年、2014年及2018年提出的污水泵房方案,2018年提出的方案,無論在選址或規模上,都對本院造成最為深廣的影響。選址方面,政府於2009年提出的方案是在神學院以東60米興建污水泵房;但2018年的建議,竟把選址大幅拉近至神學院以北距離僅5米的範圍。規模方面,政府在2014年擬建之污水泵房,每日處理的污水量為12,500立方米;但2018年的方案,竟大幅提升至20,600立方米。
本院招聚了這方面的幾位專家,組成義務顧問團(核心成員包括林華璟弟兄、白中興執事、黃兆輝教授、黃滿麟牧師),急謀應對良策。顧問團評估了2018年的方案,相信此方案最終一旦通過,而設計和處理又不夠嚴謹的話,建築期間及其後運作的時候,將勢必對泥涌海灣及附近之自然景觀、生態和地理環境,帶來不可逆轉的嚴重破壞。首當其衝的,必然是每天在神學院生活和居住的師生同工。地盤施工期間,揚起的塵土將影響院內人士的健康;加上每天將有不少重型車輛進出,不但發出噪音和造成空氣污染,更會影響附近居民的生活和健康。污水泵房落成後,本院住宿的師生還要經常面對臭氣和噪音的滋擾,以及相關潛在的健康問題。若發生臭氣泄漏或水淹泵房而污染了海洋,就更會叫人氣憤難過。
本院曾多次去信當局,陳明我們的關注,並提出其他相信更為合適的選址,以供當局考慮。2019年起,本院曾數度與渠務署及其委派之工程顧問公司人員會面,但只見對方仍然以成本效益為大前提,一一否決本院專家顧問團提出的其他選址,硬銷那距離學院教授宿舍僅5米的年明路選址。
再多走一里路
本著與政府當局攜手將事情辦好辦對的精神,本院專家顧問團願意多走一里路,邀請本地著名建築師馮永基教授,就渠務署提出的污水泵房設計方案,提供專業、精闢的意見。此外,本院代表獲得與環境局副局長謝展寰太平紳士見面的機會,讓我們可以將學院對這工程項目的各項關注及疑慮,直接向他陳明。
經過各方多番努力協商,原初的污水泵房設計方案獲得優化。新設計方案將泵房主體建築物向地盤外圍遷移至距離本院較遠的位置,並將其高度大幅降低約30%(見【圖三】及【圖四】),以保留美麗的景觀視野;又在其外牆種植四季常青、容易打理的植被,使建築物和諧融入四周的天然環境。在距離神學院較近的位置,將興建「活水花園」。花園的兩個入口分別懸掛兩副對聯:「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及「舉目高山心立定.靜聽活水意澄明」。園內設有步行小徑及戶外座椅,並種植黃花風鈴木,以供遊人休憩賞樂(見【圖五】)。此外,我們也詳細地分析和討論了如何減低污水泵房施工期間以至建成運作時,對周圍環境及附近居民帶來的負面影響。
這是一段值得記述的歷史,見證基督的教會是社會的良好公民,為社會、為市民謀求福祉,同時樂意幫助政府修正缺漏,讓她更多考量各界人士的需要,為整體社會謀求最大益處。這可說是「浸神」實踐神學的一個故事,一個美好的故事。我們展望這個美好的故事能夠延續下去。
延續美好的故事
說到美好的故事,我想起本院這幾年來團隊的更新。數年前,學院已經開始預備新環境的來臨,開始了人手上的轉變。
義工團隊方面,感謝神帶領禤楊美鄰姊妹及林廖燕珍姊妹在2020年9月加入我們的隊工。她們均有豐富的教學及學校管理經驗,現時分別擔任本院「院長助理」及「項目主任(學與教)」之職。另外還有黎耀民弟兄,他從2020年6月開始,一直義務幫助學院管理飯堂。這幾位「大義工」默默耕耘,不望回報,一同幫助學院作耶穌基督的好管家。
2021年10月,本院委任黃福光教授和吳國傑教授為副教務長。黃教授帶領學院的教研工作,吳教授則負責教務事宜。他們分擔了我兼任教務長所肩負的繁重擔子。短短數月間,他們已在崗位上發揮巨大的功用,包括處理疫情、領導老師、教育學生等等,讓我可以安心將學院的教務工作逐漸移交給他們和下一代處理。今年1月,新同工周錦菁女士加入學院的行政團隊,擔任行政事務主管一職,這也是另一個重要的標記。她到任讓我可以更專心於院長的工作,帶領神學院服侍教會。往後的日子,我將會更多關心教會的需要,與教會長執和校友多作交流,並且重新拓寬「浸神」的國際網絡,打造更深入的實踐神學。
更深入的實踐神學
為何我說「浸神」要打造更深入的實踐神學?這是甚麼意思呢?
不少人都知道,我昔日攻讀博士課程,接受的專門訓練是「系統神學」。但神繼續教導我,叫我的視野從系統神學擴展到倫理學。擔任院長後,我的焦點又逐漸轉到實踐神學的範疇。強調實踐神學,可說是我回來「浸神」服侍之後「逐漸看見」的方向。渠務事件也可說是其中一個使我思考這方向的觸發點。
對我來說,實踐神學是演示性的(performative)。它以實踐開始,也以實踐結束。實踐神學其中一個進路,是從描述性的分析任務開始,然後揭示實踐(praxis)中隱含的價值。實踐神學其演示任務的高潮,是重新理解神當下的行動,並按此更新我們的實踐。換句話說,這些任務形成一個循環,最終產生新的實踐。
因此,實踐神學不僅是解釋聖經和神學傳統,還要指出甚麼是忠實的實踐。忠實的實踐,有一大部分是關乎教會的生活。基督徒在教會過門徒的生活,要一同聽見並回應神聖的啟示。因此,教會首先是一個「聆聽的群體」,然後才是一個「說話的群體」和「行動的群體」。教會說話是因為聽見了主耶穌的話語。教會說話,是表示教會通過聖經,聽到主耶穌基督的故事和祂的話語。當聖靈通過聖經說話,教會就要以忠實的行動來回應。當教會執行忠實的行動,就體現了教會通過聖經所聽到的主耶穌基督的心意。由於動機與實踐的行動同樣重要,不僅必須讓人在行動中看到信仰,而且行動本身也必須源於信仰;信仰和行動都必須符合聖經。
「浸神」正一步一步踐行這種實踐神學。希望你們能夠繼續為我們打氣,繼續支持「浸神」的神學教育事工,讓我們在主耶穌基督的恩惠中鑄造另類的實踐神學,一起在靈風中展翅騰揚,跨界傳承信、望、愛!
2022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