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頁
  2. /
  3. 院長的話
  4. /
  5. 悲傷季節中的思考和相信

院長的話

曹偉彤院長

悲傷季節中的思考和相信

上一期「院長的話」,我提及我們處身在悲傷的季節。我們既要面對香港的情況,也堅持在學院和教會中敬拜神。我們知道自己是主人腰上的帶子,所以要繼續貼近神:聽從祂,尋找祂,向祂禱告。按此,我們師生一同做適切的神學。

悲傷季節中敬拜神

  在這悲傷風雨的季節,我們應該清心敬拜神。每週二、三、四早上10時,同學都來到禮堂一同聚集,一起敬拜神。聚會中除了由老師宣講,有時畢業班同學也要負責講道。看見他們用心宣講神的話語,我喜上眉梢,也專心領受聖言。

  此外,參加了「崇拜工作坊」的同學,基於課程要求,也在早會主領崇拜。他們每一次設計不同的方式,帶領我們專心敬拜神。有時候,他們主要使用音樂、詩歌;有時候,他們還引入經文和禱告;有時候,他們且在崇拜中安排舞蹈和話劇。我十分享受這些敬拜,也為這班準傳道人的用心而高興;因為他們十分投入,清心地帶領我們一同敬拜神。

時局分析 與 神學答案

  除了宣講和敬拜,每逢週二,早會有十至十五分鐘的「院長時間」。身為院長的我,跟老師和同學集體談心聊天,也談論社會、教會、神學院的事,並且一同作神學反思。

  最近,我在「院長時間」跟同學們一起思想「關聯」(correlation)思考方式。這是眾多神學思考方式中的一種。這個方式有「問」(Questioning;簡稱Q)和「答」(Answering;簡稱A)兩方面。「問」(Q)是對人間現實、社會現實進行哲學、經濟學、社會學、文化和政治的分析。「答」(A)是從聖經、教義等角度提供神學的答案。

  我指出,當下,不少人做了很多「問」和分析問題的工作。他們希望從中獲取透徹的知識,明白文化的意義和社會政治的形式,以及兩者如何接連。他們希望:當我們具有這些知識,便能夠靈巧並有效地應對當下的情況。因此,大家拼命分析香港的政治和經濟狀況。可是,眾說紛紜,需要很多「事實查核」(fact check),才能稍稍知道一點兒真相。這方面的分析確實不容易。不過,我還要指出:很多時候,我們的思考停留在「問」的層面,甚少想到「答」的方面,尤其缺乏的是以聖經、神學去回應當下種種問題。或許,這是因為我們沒有培養良好的神學思考的習慣,或是由於我們能力不足,或因為我們不相信神學思考的重要性。

神學思考的方向

  然而,神學思考是重要的。當代神學家一個主要的關注,就是有關方法論的問題:宗教思想和語言是否可以在理智上被證成(justified)?追求宗教意念的理性和確實性,被假設為任何神學工作的起始點。可是,神學工作者所面對的,不僅是在學術上是否受人尊重的問題。他們還蒙呼喚去解說基督教的信念如何成為問題解決方案的一部分,在關乎人之生死的事上帶來重要的信息。因此,神學工作者必須重新整理基督教的意念和符號,以回應今天世界的挑戰。

  換言之,神學工作者該強調神學的實踐性(practical character)。他們對人類生活的建議應該是可行的,能夠滿足人生活的基本需要,且可以回答我們所要面對的一些迫切問題。例如,基督教的符號系統如何應對當下香港的困局?如何促進一個更仁愛和公義的生活方式?要重新思想基督徒的宣稱(claims),以及如何改造(reconfigure)這些宣稱對人的生活含義,我們就必須思想:我們的重點是否只放在聖經的世界和基督教的傳統?抑或,還要取材於更廣闊的歷史,好建造一種具有想像力和伸展力的神學?這樣的神學不是追溯基督教的古代,尋求一些樣板,作為效法之用,而是以歷史為一個豐富的資源,豐富人的眼界。這是我們該思考的一個可能的方向。

教會與世界

  9月3日,我們在早會開始舉行首個「神學沙龍」。當日,鄧紹光博士和我談論潘霍華的教會觀。11月19日,我也跟盧允晞博士在「神學沙龍」中談論以弗所書的教會觀。這裏,讓我也分享一下自己對教會觀的一點兒看法。

  近代的教會論往往將重點要麼放在教會,要麼放在世界,彷彿只能二選其一。前者強調教會遵行一種隔離的門徒生活方式,後者則強調教會被融入且吸納進世界的現實。於是,前者是一個有別於世界的靈性群體,存在於一個可見的另類文化;後者是一個充滿罪病、非宗教化的群體,投身於政治,處處關心邊緣人士和窮人的幸福。

  然而,兩者真的是對立、矛盾的嗎?我初步想法是:兩者不是對立和矛盾的;教會,是為著世界而存在。簡單來說,教會的任務是讓會眾一同去辨別「作門徒」的真正內容,明白此時此地順服真道的意思。神和教會都指向同一個單一的方向和目的:使人和世界得福。可是,教會要活出基督徒的身分,卻很多時候是要面對混亂的世界。教會的邊界是「多孔」的,具有流動和滲透的特性。那些在教會以外的宣稱和價值,有時被帶進教會裏面(或者,同樣地,教會內裏的宣稱和價值,有時也被帶到外邊去)。從歷史和神學而言,基督徒的身分主要是關係性的。教會中的成員身分,不在於其邊界的制定,而在於其成員能否與不同的群體和文化互相交流。事實上,教會沒有一種超越文化的本質(transcultural essence)。教會在時空中不斷重新建構自己具體的身分和角色。在建構過程中,教會無可避免地採用周圍的文化材料。當然,教會的使用方式是獨特的。因此,基督徒的身分不是單獨從基督徒的實踐本身來理解,我們必須小心地將基督徒的實踐置於更廣闊的文化裏。

  那麼,教會和世界是否有區別?教會和世界的區別在於前者具有一個新的關係。這新的關係是一種取向,朝向新的標準和價值,而不是基督徒群體本身。這新的關係是群體所見證的,體現神在基督裏的自由的恩典。教會的身分繫於這自由恩典所指出的方向。這自由的恩典是項命令(imperative);在萬物當中,教會是神的門徒,而不是神所要見證的門徒。

  因此,教會不是跟世界絕緣分隔,所以不會對世界作出過度防衛,不會局限神的自由,也不會以群體的共識來取代神聖的恩典。事實上,從歷史可鑑,教會跟世界絕緣反而有具體的危險,就是濫用權力;這是一種以強權主導的教會論。這樣的教會論確保基督教跟別人互動時佔有優勢。這樣做的目的,是要將世界的東西全都吸納進基督教的世界。結果,教會變得孤芳自賞,徘徊於自身的驕傲和防護。教會自己成為了偶像。

以神為中心的教會

  有別於拜祭偶像,教會是以神為中心,強調道成肉身的自由恩典,堅拒那些停止接受和抵抗神賜予之自由的努力。如此,教會就置身於恩典的循環裏。教會的成員在三一神的生命裏,既祝福別人,自己也蒙福,在神的經世計劃(economy)中無差別地施行恩典。

  這樣的教會並非不關心政治(apolitical)。教會自己也是一個「特別的政治」群體。不過,教會的政治是典範性的,因為教會是另類的群體。教會被呼喚作世界中的終極形狀。這個形狀就是基督的身體,是神對人的心意。

和平的國度

  這樣的教會是非暴力的,因為基督是非暴力的。耶穌基督是那位被釘死並且復活的主。教會的政治必須跟從耶穌「被釘死和復活」的非暴力的政治。耶穌明顯揚棄暴力。非暴力的規範,並不只限於教會中某些圈子的成員,而是涵蓋整個群體;因為締造和平,不是少數個體的先知性的工作,也是耶穌基督身體中每一個肢體的天職。和平的生命,可以說是耶穌基督門徒生命的一部分。「締造和平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稱為神的兒子。」(太五9,和合本修訂版,下同)和平的生命,蘊含了人與神的和平;而人與人的和好,也是源於神與人的和好。

  因此,身為神的子民,我們須要知道:除了找尋不同的方法達到人際的和平,我們更需要神的和平。假如人沒有投進神所賜予的和平,沒有得到那從敬拜神、緊貼神、聽從神而來的和平,那麼,我們那締造社會和平的努力可以帶來更大的虛空。要知道,「和平」是關乎人與神、人與他人的關係。以弗所書二章13至18節清楚說明這樣的和平:

從前你們是遠離神的人,如今卻在基督耶穌裏,靠著他的血,已經得以親近了。因為他自己是我們的和平,使雙方合而為一,拆毀了中間隔絕的牆,而且以自己的身體終止了冤仇,廢掉那記在律法上的規條,為要使兩方藉著自己造成一個新人,促成了和平;既在十字架上消滅了冤仇,就藉這十字架使雙方歸為一體,與神和好,並且來傳和平的福音給你們遠處的人,也傳和平給那些近處的人,因為我們雙方藉著他,在同一位聖靈裏得以進到父面前。

         這樣的和平是來自耶穌基督。耶穌是和平。耶穌是我們的和平,也是世界的和平。耶穌來到世上,是要拆毀那些隔絕人與神、人與人的牆,叫人有真正和平的關係。因此,「締造和平的人」是指那些人既經歷了神的和平(Shalom),又成為了神在世界中建立和平的踐行者。

  故此,教會必須成為和平的國度。和平是神主要的屬性,而教會是被呼喚去效法祂這屬性。面對崇尚暴力的世界,教會有必要呼籲和平,挑戰世上那基於權勢而非真理的假和平。若果人追求的是權勢和武力,社會就變成一個充滿暴力的地方。所以,教會的任務是幫助世界重新發現和平的習性,透過自身的生命去見證非暴力的習性。教會非暴力的和平實踐以及其他實踐,要成為其他群體的榜樣,感染他們也來學習和效法。這就是教會的社會見證的酵母。這是傳福音的一個實踐。

結語

  總的來說,教會的使命是:為著世界的好處,使人和世界得福。教會(作為一個罪人的群體)要持續地改變自己的形象,以致能夠對應耶穌基督的形象。這個對應的過程,一直持續至終末。在這過程中,教會是一個放棄特權和脅迫手段的群體。教會在持續的、非暴力的協商中被形塑;無論在自己裏面,還是與他人接觸,都有和平的交往。教會是神國度的先驅、模範,能讓人預先嘗到神國度的滋味;教會是神國度來臨的地方,是神國度進入世界的地方。神的國度,就是神的治權,是教會所見證的,也是教會之存有的起源。神的治權以叫人驚訝的方式進入世界,在當下帶來終末的將來。因此,基督叫教會跟祂一同去在使命中守望這個世界,在見證中守望天國。

  如此,我相信,教會在世界中是一個和平的群體。教會不用為了確保自己的身分而跟世界互相衝擊。只要教會是以基督為中心,就能藉著恩典轉向世界,祝福世界。

2020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