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望愛工程里程碑:新教研大樓

  新教研大樓是「信望愛工程」的一部分。2011年2月20日,曹偉彤院長在「六十週年鑽禧院慶」感恩崇拜上,提出學院的「信望愛工程」。曹院長強調要在「以基督耶穌的心為心」這基礎上,建立一個以「信望愛」為標記的門徒群體。當中具體事工的落實,包括擴大教授團隊、發展研究院課程、改革和發展信徒裝備課程、開設神學研究中心。

  隨著「信望愛工程」逐步落實,現時校園逐漸不敷應用。2016年,董事會議決通過校園第三期擴建工程,以配合學院未來的發展需要,加強其教育及研究的能力。擴建工程包括在西澳校園內興建這幢四層高的教研大樓,總面積近930平方米(約一萬平方呎)。

  從2016年初開始籌備,到新教研大樓興建落成,及至2022年4月下旬獲批入伙紙,這六年多的歲月以來,見證了神豐足的恩典,以及弟兄姊妹對神、對學院的愛和情誼。這大樓標誌著「浸神」朝向「信望愛工程」邁進一個新的階段。<s/trong>

提升學術氛圍:綜合研習中心

  近年,本院的研究院有長足的發展,修讀研究院課程的學生人數不斷增加。除了神學碩士學位課程外,本院於2013年更開辦了神學博士學位課程,為本地、內地及東南亞的神學院,培育教研人才。至今本院已誕生了兩位神學博士。因此,學院有更大的需要設立研習中心,好為那些在神學領域進深追求的同學,提供個人研究及集體討論的空間

  新教研大樓二樓的「綜合研習中心」,就是為此而設立。該中心除了課室以外,還設有三個小組研習室、一個研討室、兩個研究生室、小型茶水間等設施,為同學提供更寬廣的空間作個人研習,或與其他同學互相交流、探索學問。其中,兩個研究生室,合共可為八位研究生提供專用的研習空間,讓他們專心作學術研究及撰寫論文;這對本院的研究生來說,相信是一大喜訊。「綜合研習中心」期望能營造更美好的學術研究氛圍,優化同學的學習環境。

促進研究交流:綜合神學研究中心

  新教研大樓三樓全層為「綜合神學研究中心」。設立這個中心,是為了匯聚社會上不同領域的基督徒專家學者、教會領袖、牧者,與老師團隊一起探求真理,互相交流,共同辨明耶穌基督的心腸,並且以堅實的神學反思,幫助教會適切地回應當下所面對的具體問題。

  該中心設有「香港浸信會歷史檔案中心」、「高階神學研究中心」,以及一個大型會議廳。「香港浸信會歷史檔案中心」與現時圖書館的「香港浸信會檔案室」互相配合協作,繼續促進浸信會歷史的研究。學院將會積極聯絡本地歷史悠久的浸信會,甚或海外的浸信會差會,蒐集與本地浸信會歷史相關的珍貴史料,以豐富檔案室和檔案中心的館藏,為相關研究作充足儲備。「高階神學研究中心」將蒐集及整理重要的教研文獻及材料,為高階的神學研究創造有利的條件。該中心的大型會議廳可容納八十人,期望成為本地及國際學術會議的舉行場地,匯聚本地及海外的學者作學術交流。

跨界集思 回應世界

  談到這會議廳,兩位副教務長都充滿憧憬。黃教授表示,曹院長和他們談論這大樓的發展,大家都期盼新教研大樓成為海內外基督徒學者作神學交流和反思的空間。黃教授自己也認為這會議廳是舉行國際交流會議的理想地方;即使現在受疫情影響,未必能夠邀請海外學者親身來港參與,但也可透過視像會議方式讓他們與師生分享或作教導。

  黃教授又指出「浸神」素來強調跨學科(interdisciplinary)的協同教育;近代的神學教育常把各個範疇分割,聖經科、神學科、實踐科各從其類,互不相干,但隨著環境變化,社會衍生許多繁雜問題,是大家須從多方面深思的。黃教授表示,曹院長和他們都尋思新大樓啟用後,能否藉此契機為學院創建一個跨界平台,可以更多回應社會的問題和需要;這可以是與不同範疇的夥伴合作、教育的工作或書刊的出版,從聖經到神學,再到實踐神學,將神學教導付諸實踐,以協助教會回應時代。他認為與不同的專業人士合作,能夠強化學院在實踐神學方面的探究和應用,相信這能更有效幫助教會。例如近年因應對疫情而推行封鎖和隔離的措施,有不少人出現情緒問題。若只從心理學的角度探討此問題,並不足夠;若加上神學的層面,相信更能輔助大眾和基督徒回應實際處境。黃教授看見不少牧者面對社會議題時,也在尋求指引;他認為神學院在這方面可以承擔更多,而這不是單靠聖經的知識就能解決的,所以期望學院將來與教會、與其他界別能有更多的合作和溝通。

互動交流 強化本地牧養

  除了集結國際學者推動本院的教研以及跨學科交流合作之外,吳教授表示強化本地的實際牧養教導,也是未來發展的方向。學院希望邀請本地教牧、「浸神」校友在新教研大樓的會議廳內,就牧養的議題彼此分享和討論。

  此外,吳教授表示,曹院長和他們都期盼會議廳也成為牧者、校友相互聯繫、分享、交流的平台。黃教授十分贊同這想法,認為創造互動交流的平台,可讓負責不同事工的牧者、校友彼此分享經驗,互相學習。譬如有校友服侍的教會是致力於青年人的運動事工,通過運動來接觸青年人,分享福音;他們便可向其他參與者分享當中的成功經驗,彼此交流,共同思索。黃教授又表示,有些校友相當懷念「浸神」的屬靈操練營,將來我們也可以善用這會議廳為校友舉辦類似的活動。校友擁有了實際的牧養經驗後,必定有更深入的分享,彼此有更豐富的得著。

  吳教授又補充說,這類交流會也可以招聚牧養相近對象的教牧,彼此分享牧養的故事,之後老師教導相關的學術理論,大家共同商討。學院可以為服侍不同群體的牧者、校友,舉辦這類小型會議,例如從青少年牧養議題開始,邀請青年教牧就時下面對的牧養難題一同商討。他說,譬如探討新冠疫情及移民潮下牧養青少年的困難與方法此類議題,相信足以產生不少互動和火花。會議廳除了可望成為校友間相互聯繫和交流的平台,日後的「院長教室」也可在此進行,為院長與校友、教會領袖提供一個寬廣舒適的討論空間。

理論與實踐並行的教研之路

  兩位老師都強調「浸神」的教研方向必定緊貼其使命宣言——「今日的神學院,明日的教會」,故學院絕對不會作空中樓閣、純學術式的研究,最終必定以服侍教會為依歸。可見學院未來的教研方向,是要緊貼社會脈搏,理論與實踐並重,協助教會在信仰實踐上更適切地回應時代,將神學知識落實於踐行。我們憧憬新教研大樓成為一個匯聚神學知識與實踐智慧的「大熔爐」,促進海外及本港學者、教會牧者之間的交流互動,集合眾人一起進行深刻的神學反思,並在面對社會不同議題時與教會一同尋索實踐信仰之道。

  隨著圖書館資源趨向電子化及館藏日益豐富、新教研大樓落成啟用,以及教授團隊的更新,我們展望「浸神」的教研能力將會大大提升,更具條件在本地以至國際的神學研究、培育教會僕人領袖、發展實踐神學、回應教會和社會的需要等各方面,作出深遠而持續的貢獻。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