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訊2019年4月號 理論與實踐經驗並重 陳慧 基督教研究碩士同學 2018年春季,我修讀了由曹偉彤院長和林國彬牧師合教的「講道學」,當中四分之三課時由曹院長執教。這是我唯一修讀過採用「協同教學」的科目。 以往,「講道學」一向是由單一老師教授,而且長期都是那同一位老師;因此,同學大多從師兄姊口中,預知老師的教學方式、功課要求,甚至是評閱偏好。這種安排有利有弊。好處是:同學們較易獲取學科的參考資料,又可與師兄姊交流,互相幫助;弊處是:既然可以揣摩那單一老師的評分偏好,就有可能使同學抱持「以分數為主導」的學習心態,減低認真研讀的動力。當然,學習態度主要取決於同學本身的學習動機,甚至是生命光景。 這次「講道學」採用「協同教學」模式之所以吸引,除了因為兩位老師有深厚的講道功力和豐富的經驗,亦因為這可讓同學同時吸收兩位老師的講道法。兩位老師的講道風格在我印象中是各有特色的,故此開課前,我預期他們的教學方式也將會迥異。 教學過程中,曹院長擔當主導角色,主力教授課本上的要點。我們採用的課本是由美國著名講道學家朗基(Thomas Long)教授著述,曹院長對此書相當熟悉,反映出他事前充足的準備工夫。在院長教授的一半課時裏,林牧師不但列席,兩位老師還有相當程度的互動。例如,當院長提及某些講員的例子,林牧師就會在旁補充,為同學展現更整全的圖畫。林牧師對課本內容同樣相當熟悉,又有豐富的講道經驗,加上是院牧,對不同教會的講壇情況較為了解。因此,同學除了可以吸收院長教授的課本內容之餘,還有機會從林牧師口中聽到師兄姊在教會的實戰經驗;這是理論與實踐經驗並重的學習過程。 wordpress_publish 6 月 05, 2024 評論已禁用
院訊2019年4月號 扶貧職事的亂與序 佘枝鳳 基督教教育助理教授 活在貧富懸殊的香港,不少堂會嘗試走進社區,接觸貧者,扶助經濟困難鄰舍。可是,亦有不少堂會淺嘗了助人之樂,便熱情不再,甚至失望離場。本文從實踐神學省思的進路,探討教會扶貧職事中容易出現的混亂和迷思,並以一個堂會個案作為說明例子,然後建議一個秩序有助理順教會職事的亂象。本文目的有二:除了希望讀者明白扶貧職事的亂與序外,亦想藉此介紹實踐神學可以怎樣有助於堂會的牧養領導。...
院訊2019年4月號 師生互動 火花四濺 鄧紹光 基督教思想(神學與文化)教授 除了「研究與寫作」及「畢業研討班」,我近年與其他老師合教的科目包括「教會敬拜學」、「教會神學觀」、「韋利蒙:崇拜、倫理、宣講」等。最容易的教學安排,是各老師各按自己的專業講解同一課題,但這樣的話,老師之間卻缺乏互動。雖然學生可以在同一科之內盡聽不同老師的專業知識,卻難以看見整全圖畫。因此,在課堂設計上必須花點心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