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互動對話

梁耀明 (2016年畢業) 九龍城浸信會傳道

  筆者曾修讀「教牧領袖學與事工」。這科目採用「協同教學」模式,由兩位老師教授,透過不同的觀點探討有關作牧者的課題。雖然這種模式的教學可能對同學有不同的要求,或會加重同學某方面的負擔,但卻同時創造了獨特的學習環境,是利遠多於弊。

  首先,「協同教學」能刺激同學建立深思熟慮的神學思想。「協同教學」容讓同學體驗不同的授課老師如何透過不同的詮釋框架回應同一課題。老師的講解各有異同,為課堂勾畫出一個活生生的多元空間,刺激同學對課堂所學的,進行分析、比較及整合,整個過程促使同學深思所學之神學。

  其次,同學藉此建立的神學思想是一種富有對話性的神學思想。正如上文所述,「協同教學」活生生地將同一課題的不同詮釋放在同學眼前,同學不難發現當中的異同。有別於做文獻回顧(literature review),同學可以即時與授課老師們互動對話。香港的同學習慣單向教育,少作對話及發問,但老師們的解說呈現顯而易見的異同,就讓同學們更有信心及更容易向老師發問。並且,透過授課老師的回應,同學可從中學習如何回應其他不同的詮釋。因此,同學是在多元互動的對話中建構自己的神學。

  當然,要有良好的互動氛圍,老師的態度、視野、胸襟,以及他們之間的協調和配搭,是十分重要的。他們的互動能促進課堂的教學成效,使老師和同學均可從中得益,教學相長。

  總而言之,「協同教學」能帶來豐富的教學體驗,讓師生深入地互動對話,有助彼此的神學知識及生命持續成長。

相關文章

輪流教授 五彩繽紛

陳宇恩 副院牧、教會音樂科講師   2014年,我跟聖經科及基督教思想科的老師,總共五人,一同合教「教會敬拜學」。由於這科目屬於跨科學習,所以需要整合各個範疇,理論和實踐並重。開課前,我們幾位老師一同開會,探討課程的目標、範疇、重點內容,以及功課要求,好幫助同學從聖經、神學、教會歷史、教會傳統及禮儀、教會崇拜事工及牧養、倫理實踐、現代文化處境等多個角度,去思考教會崇拜的職事。課堂是由各專科的老師輪流教授相應的課題;而我主要負責統籌,同場觀察每次上課情況,並且任教後半部分的課堂。我嘗試將聖經、神學、歷史等各範疇整合,然後套用在教會崇拜事工當中,看看如何應用和實踐。...

謙卑與人合一同工

何靜文 道學碩士同學   記得一年級時,分別有老師及師兄姐鼓勵我們除了修讀必修科目外,也要儘量選修其他老師的課堂,好從每位老師各自於聖經、神學思想、實用科目專精的研究領域中學習,希望除了能夠豐富知識之餘,也可藉著不同老師的經驗拓寬自己的信仰視界。過去兩年多,我除了修讀由單一老師教授其專門研究的科目外,也有機會上了一些採用「協同教學」的課堂,分別是「講道學」、「教牧關顧與輔導概論」及「教牧領袖學與事工」,三科同屬實用神學科的範疇。...

師生互動 火花四濺

鄧紹光 基督教思想(神學與文化)教授   除了「研究與寫作」及「畢業研討班」,我近年與其他老師合教的科目包括「教會敬拜學」、「教會神學觀」、「韋利蒙:崇拜、倫理、宣講」等。最容易的教學安排,是各老師各按自己的專業講解同一課題,但這樣的話,老師之間卻缺乏互動。雖然學生可以在同一科之內盡聽不同老師的專業知識,卻難以看見整全圖畫。因此,在課堂設計上必須花點心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