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essage from the Editor of Issue 52

編者的話

Andres Tang

貧富不均是一個全球性的社會現象,不單現今世代如此,古代的舊約及新約世界也是一樣。因此,本期《山道期刊》以「貧與富」為主題,邀請不同學者撰文討論,範圍包括舊約、新約、早期教會、基督教倫理等不同領域。

戴浩輝的〈舊約中的貧與富(一):五經與敍事文體〉分析五經中的律法,從而表明貧富是當時的事實。可是,律法卻沒有要求消滅貧窮,而是要求耶和華的子民承擔起照顧貧窮人的責任。此文指出,財富是上帝賜福的象徵,但以色列人的故事並非關乎財富,而是關乎上帝的應許和護佑。再者,財富只是上帝的禮物,而人致富的經過並非必然光彩。陳耀明的〈財富與貧窮:耶和華對土地的要求〉則把貧富問題的焦點放在古代以色列如何對待土地的態度上。身為與上帝立約的子民,他們要視土地為耶和華賜贈的禮物,不可以像鄰國那樣把土地變成崇拜的偶像。可是以色列人卻走上歧路,骨子裏拒絕耶和華的主權,破壞了上帝與人之間的關係。這種情況的具體表現就是他們沒有遵守律法,好好管理大地,結果造成社會貧富懸殊,且被無數先知批評,要求以色列人承認財富是上帝的禮物,且更要好好照顧他們當中的貧窮人。

梁俊豪的〈從古今觀點看貧窮、僅足生存與保羅群體的經濟地位〉和黃漢輝的〈保羅的貧富互惠逆轉思維〉都與保羅研究有關。前者關心的是如何理解保羅群體的經濟情況,後者側重保羅對貧富的看法。梁俊豪指出現代學者對希羅社會的經濟狀況和財富分配不均的研究,對分析保羅群體的貧窮狀況甚有幫助,而討論的焦點集中在:(1)希羅社會的階層結構屬「二分結構」(「舊共識」,即精英與非精英)、「三分結構」(即精英與非精英之間存在「中間階層」),還是貧富程度在人口分佈中是逐漸變化(「新共識」)?(2)保羅、信徒領袖及信仰群體是包含了社會的各個階層,能代表希羅社會的階層結構(「新共識」),還是成員都集中在貧窮階層(「舊共識」)?(3)現代社會關於財富分配不均的研究,如何應用於希羅社會以至保羅群體?把非精英階層按「僅足生存」開支的倍數來建構六等分的經濟水平階梯,是否比按職業和身分標籤劃分的「貧窮 / 經濟尺度」,更有效地描述希羅社會貧窮人口的分佈?黃漢輝的文章,則分析保羅在馬其頓及亞該亞教會為耶路撒冷教會收集捐款的事情,從而探討保羅所抱持的一種貧富「互惠」思維。他首先以保羅在羅馬書十五章22至29節提及收集捐款一事為起點,然後分別觸及哥林多書信(林前十六1-4;林後八~九)和加拉太書(二10);最後回到羅馬書,探討保羅在羅馬書十五章22至29節提出的捐款收集其背後的「互惠」思維。保羅沒有在傳道的過程中解決社會的貧富問題,但因著「在基督裏」,教會群體可以超越不同的界限,當中的信徒可以彼此互惠;在上帝那傾流的豐富恩典下,有餘的可以補不足的,以致不會有人缺乏,或有人過剩。

辛惠蘭的〈貧與富相依:《黑馬牧人書》的啟迪〉,探討第二世紀使徒教父著作《黑馬牧人書》第五十一章的第二比喻,藉此了解教會中的富人和窮人應有的關係;就是使用「榆樹」和「葡萄樹」的共生關係,來類比他們的關係,從而說明兩者也是相互依存協作的。這種看法可以視為承襲了聖經傳統中「敬虔貧窮人」和「邪惡富有人」的部分看法,並採納當代羅馬的恩主(patronage)文化而有所發展,避免將「貧」、「富」置放在矛盾對立的兩極,反而探索雙方如何運用各自的強項和獨有的(物質 / 屬靈)資源,互補相依,彼此成全,一起結出最多的果子。劉振鵬的〈教會,貧窮與你何干……!?——闡釋尤達的主餐踐行之神學及倫理意義〉,旨在探索神學家尤達(John H. Yoder)對主餐的看法,從而指出其倫理意涵在於基督徒的關顧和慈愛,這不應只局限於對待自己人,也當延伸至外人身上,且不應只關心本地的需要,也當注意鄰國的困難。本文首先簡介尤達的《身體政治》(Body Politics),繼而討論尤達講述的主餐的意涵,跟著分析主餐、禧年、彌賽亞三者的關係,最後仔細檢視主餐的倫理意涵。

本期的討論文章有梁以利亞的〈基督教倫理與生命更新之關係:探討聖靈的角色和更新的本質〉。此文討論聖靈在基督教倫理及生命更新上有甚麼重要性,以及新生命的本質,並提出倫理應用上實質的建議。至於本期的書評,評述的著作涵蓋多個領域,既包括聖經神學、早期教會歷史,也涉及釋經方法、宣教神學、系統神學等各方面。透過評論者對他人研究成果的考察,我們不單可以從中知道知識前沿的發展,也可以在他人的基礎上再行思考相關課題,有所進深。

Comments are closed, but trackbacks and pingbacks are open.

Related Posts

,

Message from the Editor of Issue 46

Editor’s Notes: The church community established and continuously constituted by the Holy Spirit in Christ through the Holy Spirit has always been living in the world; in this way, she will inevitably have to interact with the countries or governments in the world. This issue of "Sandow Journal" takes "Relationships between Church and State" as its theme, and invites different scholars to discuss this important topic in various fields such as the New Testament, church history, and systematic theolog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