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論與實踐經驗並重

陳慧 基督教研究碩士同學

  2018年春季,我修讀了由曹偉彤院長和林國彬牧師合教的「講道學」,當中四分之三課時由曹院長執教。這是我唯一修讀過採用「協同教學」的科目。

  以往,「講道學」一向是由單一老師教授,而且長期都是那同一位老師;因此,同學大多從師兄姊口中,預知老師的教學方式、功課要求,甚至是評閱偏好。這種安排有利有弊。好處是:同學們較易獲取學科的參考資料,又可與師兄姊交流,互相幫助;弊處是:既然可以揣摩那單一老師的評分偏好,就有可能使同學抱持「以分數為主導」的學習心態,減低認真研讀的動力。當然,學習態度主要取決於同學本身的學習動機,甚至是生命光景。

  這次「講道學」採用「協同教學」模式之所以吸引,除了因為兩位老師有深厚的講道功力和豐富的經驗,亦因為這可讓同學同時吸收兩位老師的講道法。兩位老師的講道風格在我印象中是各有特色的,故此開課前,我預期他們的教學方式也將會迥異。

  教學過程中,曹院長擔當主導角色,主力教授課本上的要點。我們採用的課本是由美國著名講道學家朗基(Thomas Long)教授著述,曹院長對此書相當熟悉,反映出他事前充足的準備工夫。在院長教授的一半課時裏,林牧師不但列席,兩位老師還有相當程度的互動。例如,當院長提及某些講員的例子,林牧師就會在旁補充,為同學展現更整全的圖畫。林牧師對課本內容同樣相當熟悉,又有豐富的講道經驗,加上是院牧,對不同教會的講壇情況較為了解。因此,同學除了可以吸收院長教授的課本內容之餘,還有機會從林牧師口中聽到師兄姊在教會的實戰經驗;這是理論與實踐經驗並重的學習過程。

相關文章

跨科探索新領域

黃福光 舊約教授 Wong Fook-kong Professor of Old Testament   教授團隊每年都合教「研究與寫作」及「畢業研討班」,2014-15學年秋季的「教會敬拜學」也是採用「協同教學」方式。一般來說,這些科目有一位老師負責統籌,監察整個課堂的設計及流程;另一(些)老師則負責批改功課,評估學生表現。...

多元中合一

盧允晞 新約助理教授 Jonathan Lo Assistant Professor of New Testament   香港浸信會神學院擁有一群才華洋溢的老師,各有不同的恩賜及專業;「協同教學」可讓我們既運用自己獨特的才能,又彼此合作,為共同的目標邁進。根據以弗所書四章11至13節,這目標就是「……為要裝備聖徒,做事奉的工作,建立基督的身體,直等到我們眾人在信仰上同歸於一,認識神的兒子,得以長大成人,達到基督完全長成的身量」(和合本修訂版)。基督的身體,是在多元中合一;神學院的角色,就是教導學生愛、平安、和諧,同時鼓勵他們追求自己獨特的身分、熱忱、恩賜。我們必須擁抱多元,因為只有在多元中才能達到真正的合一;只有透過真正的合一,我們才能成長,體驗基督長成的身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