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浸神」特色的「協同教學」

林國彬 院牧、實習主任、實用神學科講師

  我最早與老師合教的科目,是2008年春季與孫寶玲老師一起教授的「基本講道法」。孫老師負責碩士班,我負責學士班。首四堂,兩班一起上課。孫老師負責第一和第二堂的講課,我負責第三和第四堂。在課堂上,我們兩人有很多互動,同學也反映說得益很大。四堂過去,學士班和碩士班分開上課,同學開始在課堂上實習講道。

  想不到相隔十年,2018年春季,我又與老師合教「講道學」;今次教學夥伴是曹偉彤院長。模式也相仿,曹院長負責碩士班,我負責學士班。首四堂,兩班一起上課。不過,這次我負責第一堂的講課,院長負責第二至第四堂。課堂上,我們兩人同樣有很多互動。第五堂起,學士班和碩士班分開上課,同學開始在課堂上實習講道。

  曹院長常說「浸神」是門徒群體,也常強調殷切款待。以上兩次「協同教學」的經驗,正好具體活現「浸神」這些特色。雖然同是教授講道法的老師,但由於各人接受的訓練不同,經驗各異,所以我們三人的取向和進路大不相同。「協同教學」讓我們從其他老師身上學習,大大豐富了我們教學的想像和可能。同時,眾同學也可從老師之間的互動,學習一個重要功課:即使大家觀點不同,也可以彼此接納,互相欣賞,不必勢成水火。

  2018年春季,我除了與曹院長合教「講道學」,也與鄧紹光和禤智偉兩位老師合作教授選修科「韋利蒙:崇拜、倫理、宣講」。我們各教三至四堂。餘下三堂是我們三位老師與全體同學互動;這樣的安排,是我以前從來未試過,這要感謝禤老師的提議。這同樣豐富了我們教學的想像和可能。三位老師同時出席這十四堂課,當中有很多即興的回應,至今我們和同學都津津樂道。

  「協同教學」其中一個必要條件,是老師之間的情誼和互信。若果沒有,合教的老師就只是各自表述,不會有火花四濺的精彩互動情景。感謝神,讓我在「浸神」的教學路上有美好的回憶。

相關文章

謙卑與人合一同工

何靜文 道學碩士同學 Ho Ching-man M.Div. Student   記得一年級時,分別有老師及師兄姐鼓勵我們除了修讀必修科目外,也要儘量選修其他老師的課堂,好從每位老師各自於聖經、神學思想、實用科目專精的研究領域中學習,希望除了能夠豐富知識之餘,也可藉著不同老師的經驗拓寬自己的信仰視界。過去兩年多,我除了修讀由單一老師教授其專門研究的科目外,也有機會上了一些採用「協同教學」的課堂,分別是「講道學」、「教牧關顧與輔導概論」及「教牧領袖學與事工」,三科同屬實用神學科的範疇。...

多元中合一

盧允晞 新約助理教授 Jonathan Lo Assistant Professor of New Testament   香港浸信會神學院擁有一群才華洋溢的老師,各有不同的恩賜及專業;「協同教學」可讓我們既運用自己獨特的才能,又彼此合作,為共同的目標邁進。根據以弗所書四章11至13節,這目標就是「……為要裝備聖徒,做事奉的工作,建立基督的身體,直等到我們眾人在信仰上同歸於一,認識神的兒子,得以長大成人,達到基督完全長成的身量」(和合本修訂版)。基督的身體,是在多元中合一;神學院的角色,就是教導學生愛、平安、和諧,同時鼓勵他們追求自己獨特的身分、熱忱、恩賜。我們必須擁抱多元,因為只有在多元中才能達到真正的合一;只有透過真正的合一,我們才能成長,體驗基督長成的身量。...